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幸福家庭的小秘籍,從父母學會「轉彎」開始

2024-04-01情感

最近,一則 #12歲女孩買【民法典】專門對付媽媽# 的視訊上了熱搜。

視訊中,一個女孩正在向執法人員哭訴:「每次媽媽生氣,就朝我身上發火。」

令人驚訝的是,這次媽媽對她的責罵,促使她選擇了報警。

女孩媽媽笑著說:孩子專門買了【民法典】應對自己。

這一事件,立刻引起眾多網友的關註和討論。

有人說:「挺好,孩子從小就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

不少家長也看後直言,自家有同款研究【民法典】的娃。

也有人擔憂:「看似有些好笑的事,背後卻藏著很多孩子的痛。」

確實,父母的極端教育方式,會給孩子留下難以消除的心理陰影。

若不及時修正,孩子的一生都將深受影響。

教育孩子這條單行線,一旦啟程便無法折返。

遇到阻礙,能靈活變通,及時轉彎,是父母都應具備的智慧。

孩子既擁有共性,又獨具個性。

他們成長的步伐自有韻律,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和理解。

當孩子言行失當時,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角度去觀察,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有一天,我去接三歲半的女兒放學,看她正興奮地玩滑梯,便在一旁沒有打擾。

不一會,滑梯周圍的小朋友越來越多。

大多數小朋友都自覺排隊,只有幾個小朋友插隊,而女兒正是其中之一。

面對其他小朋友的抗議,她卻一頭霧水。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教育機會,而不是指責時機。

回到家後,我拿出積木,陪孩子玩接長龍的遊戲。

我拿著一塊積木,試圖插入已經排好的長龍中間。

女兒瞬間急了,嚷著說,「媽媽,你把隊伍弄亂了。」

於是,我向孩子解釋,自己的行為是插隊,會導致混亂。

接著,我拿起那塊積木,放到隊伍末尾,隊伍就井然有序了。

女兒立刻明白,自己白天的插隊行為是不對的。

生活中,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允許他們的自由探索。

有時候,思維轉個彎,換個角度看問題,問題就會變得簡單明了。

當我們困惑於孩子的言行時,不妨轉變思維方式,以孩子的視角去觀察。

換一個角度走進孩子內心的奇幻世界,探尋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在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中共同成長。

德國經典繪本【發脾氣大叫的媽媽】中的故事,引人深思。

一天早晨,企鵝媽媽毫無預兆地沖小企鵝發脾氣。

小企鵝被嚇得不知所措,身體的其他部份都逃走了,只剩下兩只腳漫無目的地亂跑。

直到小企鵝筋疲力盡,企鵝媽媽才追上這雙腳,把它們重新縫回小企鵝的身體上。

雖然傷口已經愈合,但傷疤永遠留在了心中。

父母情緒失控,給孩子帶來的傷痛難以抹去。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一名同學上台坦言,他和媽媽已經有兩個月沒有說話了。

原因是文理分科時,他沒有聽媽媽的話選擇理科,而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文科。

盡管在這兩個月裏,他的成績有了顯著提升,但媽媽對此仍然感到不滿。

男孩的目光,時不時看向台下的媽媽,希望得到媽媽的理解和尊重。

經過長久的沈默後,媽媽做出了讓大家意想不到的舉動。

她向兒子鞠了一躬,並表示歉意,承認自己錯了,不應該亂發脾氣。

媽媽的轉變,讓男孩如釋重負,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如果說媽媽發脾氣是出於愛,那麽,媽媽的轉變則是因為理解。

愛,並非縱容情緒的泛濫,而是懂得適時的收斂。

有句話這麽說:

家長的情緒對孩子而言,就像是家裏的風向標,聽話則母慈子孝,不聽話則雞飛狗跳。

父母只有先調節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作者查一路在散文【聲音的溫度】一文中寫道:「聲音是有溫度的。」

人之百態,興之所至,抑或悲從心來,都能用有溫度的聲音詮釋。

尤其在親子溝通中,聲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電視劇【少年派】中,當林妙妙得知爸爸在殯儀館工作時,覺得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

她責怪媽媽為什麽不攔著,還用手指著爸爸讓他辭職。

媽媽氣急,扇了女兒一巴掌,大聲責罵她「沒良心」。

而女兒非但沒有意識到錯,反而更激動了。

與媽媽不同,爸爸用溫和的語言,安撫了憤怒的妻子,平息了女兒的怒氣,然後才和她解釋前因後果。

溝通後的林妙妙,明白了爸爸的工作可以讓生者釋懷,更好地活著。

她理解了爸爸,開始以爸爸的工作為傲。

爸爸溫和的溝通方式,不僅讓孩子願意傾聽,還化解了一場家庭矛盾。

北師大教授錢誌亮曾說:「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效果也就會越好。」

同樣一件小事,大聲訓斥和小聲說教,效果天壤之別。

高聲教育不一定能讓孩子長記性,而低聲教育,孩子更容易接受。

讓聲音有溫度,是每位父母應有的雅量。

放手還是束縛,是父母常面臨的兩難選擇。

放手,擔心孩子陷入遊戲,放棄自我成長;束縛,怕孩子壓力過大,失去學習興趣。

每一個父母,都不敢輕易試錯。

北大媽媽梅拾纓也曾遇過這樣的抉擇,她在【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的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兒子錢小能上初一後,因為網路遊戲,學習成績下滑。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開始輪番上陣督促學習。

爸爸輔導數學和物理,可是數學和物理成績毫無起色。

媽媽監督家庭作業,可作業依舊馬馬虎虎,收效甚微。

經過深思熟慮,媽媽決定改變策略: 既然束縛不管用,那就還他自由。

於是,父母開始忙自己的事,不再時刻盯著錢小能。

幾個月後,媽媽發現兒子有了明顯的變化:他不再沈迷遊戲,開始認真學習。

因為兒子看到了父母平時認真工作、學習、生活的樣子,並且開始模仿。

就像一顆努力紮根、吸取養分的種子,錢小能向著父母期待的樣子生長。

正印證了教育家陶行知說的:「要解放孩子的頭腦、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當嚴管無用時,不如放他們自由。

我們應該相信,即使沒有父母的管理,他們也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

給束縛松綁,是每位父母都應具備的勇氣。

魯迅曾說過:「我覺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呢?」

尤其在教育這條路上,直面障礙固然重要,但適時轉彎更顯智慧。

當我們對孩子失望時,換個視角,便能發現其獨特之處;

當我們恨不成鋼時,收斂情緒,便能平胡引導其克服困難;

當我們失去耐心時,保持溫度,可以用愛的聲音賦其能量;

當我們無計可施時,放開雙手,能讓其於自由中完美蛻變。

轉彎不是改道,而是尋找最佳方向。

人生路上,改變是常態,而轉彎是必然。

唯有我們率先改變,孩子方能如我們所願,茁壯生長。

作者 | 葉莫 ,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

主播 | 一凡,電台主持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