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林徽因:遠離別人的嘴,找到自己的路

2024-04-01情感

前段時間,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官網宣布,要為一個中國學生追授建築學學位。

在國內引起了轟動。

賓夕法尼亞大學要追授的學生不是別人,正是林徽因。

這是一個遲到了一百年的認可與正名。

很長一段時間內,大眾對於林徽因的認識一直聚焦於:

一個遊走於三個男人之間的美貌才女。

林徽因之女梁再冰也曾評價過這一現象:

「現在的人看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

實際上,我認為她更主要是一位非常有責任感的建築學家。

她和我的父親梁思成是長期的合作者,這種合作基於他們的共同理念,和他們對這個事業的獻身精神。」

1933年,林徽因在河北正定開元寺考察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不是外在的虛名,而是堅持自己的路。

比起美貌與才名,林徽因的能力與見識更值得被人關註。

不論外界多麽津津樂道她的情感故事,她始終「不慌不忙的堅強」。

將溫柔內化成勇氣與毅力。

今天是林徽因逝世69周年,讓我們一起重新認識林徽因。

亦舒在【喜寶】中借女主角喜寶之口,傳遞了現代女性的一種婚姻觀:

「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很多很多的愛,我要很多很多的錢。」

錢和愛,成了婚戀市場上的硬通貨。

考察一個人值不值得結婚,大多數女性的想法都是:

他愛不愛我?

他家庭條件怎麽樣?

撇去「已為人夫」「已為人父」的大問題,單看這樣的硬性指標,徐誌摩的條件並不差。

尤其他格外愛著林徽因,真情傳遍整個民國時代,流傳了幾十年。

被這樣的大才子所鐘情,就算接受似乎也很合理。

許多人都是這樣想著。

但林徽因沒有。

面對徐誌摩的火熱追求,年僅16歲的她透過父親委婉拒絕了: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嘲笑,想足下誤解耳。」

感悚、惶恐,是林徽因面對這段感情的真實感受。

她不會回應對方的愛,因為她的母親便是另一個「張幼儀」。

透過封建包辦婚姻,經歷過喪子之痛,見證新人進門,最終仍是一個丈夫不喜的女人。

她看過母親的雕零,也不想成為三人感情中的「贏家」。

更何況,她早已知道徐誌摩愛的並不是真正的她:

「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象出來的那樣一個人。」

她的豆蔻年華,不是拿來與誰相會,和誰結婚。

她是來解放自己,接受教育的。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

在英國的一年裏,大眾知曉的是林徐二人相遇了。

卻鮮有人知,同樣也是在這一年裏,林徽因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她在國外認識了不少同齡女孩子。

和女孩們的交往中,她從一位學建築的女孩那裏第一次得知:

建築在西方不僅僅是「蓋房子」,更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與藝術。

看著別人作建築繪圖,她萌發了一個荒誕的夢想:

成為一個女建築師。

在實作建築理想這條路上,她獲得了梁思成的支持。

在梁思成迷茫人生方向之際,是林徽因啟發了他對建築學的興趣。

他也從不否認林徽因的建築成就,更沒有把林徽因束縛在家裏。

「我要感謝自己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

二十多年來,她在我們共同的事業中不懈地貢獻著力量。」

1922年,林徽因 與梁思成

熱情總會散去,人品與共同的理想才能支撐一段婚姻走到最後。

與其選擇一個愛你的人,不如愛一個本身就很好的人。

事業比愛情長久,人品比熱情重要。

徽因成為建築師的經歷並不順利。

和梁思成一起報考賓夕法尼亞大學後,梁思成被順利錄取。

而她則被建築學專業拒之門外。

原因正是前文所說的女性身份,校方認為:

「建築系學生經常要整夜畫圖,女生無人陪伴無法適應。」

和一大群男生長期共處一室,有失女性的體面。

對女性先入為主的觀念,成為了林徽因被拒收的理由。

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為自己爭取。

1925年,林徽因賓大學生證照片

根據調查顯示,從1923年11月至1924年3月,林徽因一直想辦法與校方溝通。

即使無法就讀建築系,她也希望獲得一個建築旁聽生的資格。

或許是被林徽因的誠心打動,校方最終允許林徽因入讀藝術學系。

在滿足本學科要求的情況下,超額選修其他建築課。

林徽因答應了。

就讀於賓大時期的 林徽因

她以瘋狂的學習強度,用一年的時間跳級到大三。

兩年半的時間,她完成了入學到本科畢業的過程。

甚至可以輔助主講教授工作,給低年級學生授課。

在女兒梁再冰的文章【我的媽媽林徽因】中,展現了林徽因求學時期的經歷。

一邊上學,一邊到附近餐館洗碗打工補貼生活開支。

常常在夜間跟同學一起趕圖,回到宿舍餓得受不了的時候,便喝自來水充饑。

1927年,林徽因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

留學期間,她曾接受媒體采訪,透露了她堅持學習的動力所在:

「看到這些本國獨有的原創藝術正在‘緊隨世界潮流’這一狂潮中遭到蹂躪,這令我們感到痛心。」

林覺民對於女兒的培養目標,一直是讓她從家庭瑣事中解脫出來。

林徽因也從不希望自己的價值依附於家庭,依附於婚姻。

她想尋求自己的理想,透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國建築矗立數世。

即使結婚生子,這個理想依舊不曾改變。

林徽因與女兒梁再冰

回國之後,林徽因面臨著更大的動蕩。

在外,因為戰爭,他們在東北的家被戰火吞沒,兩人的資料書籍、筆記全都散失;

在內,她要忙著處理一家老小的生活瑣事,為家人縫補補得不能再補的衣服。

在寫給朋友費慰梅的信中,她這樣描述自己的家務生活:

「我一起床就是灑掃庭院和做苦工,然後是采購和做飯,然後是收拾和洗刷。

然後就跟見了鬼一樣,在困難的三餐中根本沒有時間感知任何事物。

最後我渾身痛著呻吟著上床,我奇怪自己幹嘛還活著。」

成為主婦的經歷是難熬的。

生活中不乏看到一部份女性,艱難周轉於家庭與事業之間。

或許因為精力不濟,舍棄了事業。

或許因為家人的勸說,含恨離開職場。

林徽因卻不一樣,她始終沒有放棄考察古跡。

走遍了15個省、近200個縣,實地勘測超過2700個古代建築遺跡。

待在蛇蟲出沒的屋子裏,和床上的臭蟲相伴。

然後給桌上的陶罐,插上大把采來的野花。

無論身處於什麽樣的環境,用力生活的人,生活最後都會給予足夠的報酬。

1933年,冰心寫了一篇【我們太太的客廳】。

她在文章中寫:

「我們的太太雖然是個女性,但卻並不喜歡女人。」

「太太」是一個遊走於男人之間的交際花。

拿著文化藝術作遮羞布,實則喜歡被男人圍繞,被男人追捧。

這篇文章一出,很多人懷疑「太太」的原型便是林徽因。

即使冰心對這一說法進行了否認,但時至今日,仍有人堅信不疑。

無外乎,那一段時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妻倆的住所,是各界知識分子聚會暢談的有名場所。

他們聚在一起,討論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

林徽因在這其中,是難得能「說得上話」的女性。

很多人覺得她傷風敗俗,求的是男人們的眾星捧月。

倘若林徽因識時務些,就該自慚形穢,立刻進廚房洗手作羹湯。

流言,向來是擊碎一個女人的最佳利器。

打扮時髦漂亮一些,說她搔首弄姿,吸引異性眼球。

跟異性說上幾句話,便可斷定其意圖紅杏出墻,不守婦道。

成為「良家婦女」,便是緊守這些條條框框。

在這樣的標準下,林徽因自然不算一個「好女人」。

她被說成女性公敵,被定義為「民國綠茶」。

但這又怎麽樣?

作家蕭乾說她是一個思維敏捷的知識分子:

「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

脫離了世俗的枷鎖,是獲得掌握人生自主權的開始。

1934年,林徽因在山西汾陽小陽村考察

她的所思所想,能夠光明正大展現於世人眼前。

她能自在地舉辦文化沙龍,分享自己不輸於任何人的見解。

忍受著病痛,完成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1950年,林徽因與梁思成 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

承擔起清華營的初創工作。

培育學生,不吝嗇指導。

做過的事情,最終會成為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無關容貌。

林徽因與清華大學建築系師生合影

人生只有一種活法,那就是沈浸式做自己,走自己的路。

好比如面對友人「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誇贊,林徽因的回答直白又務實:

「什麽美人不美人,好像一個女人沒有什麽事可做似的,我還有好些事要做呢。」

盧梭曾經說過:

「一個女人可以用化妝品使她出一出風頭,但是獲得別人的喜愛,還要依賴她的人品和處事手段。」

再註重皮相外貌,終究會迎來色衰愛弛。

過度在意外界流言,遲早失去目標方向。

人生就是如此,遠離別人的嘴,找到自己的路。

只有精神的豐盈才能讓一個人變得優雅從容。

點個 【在看】 ,願每個人都能像林徽因一樣溫柔強大,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你們了解林徽因嗎?最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什麽?對她之前又有什麽誤解呢?

歡迎來留言區和我們聊聊,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吧。

作者 | 微微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