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30歲後,人和人的差距是如何拉開的?

2024-04-01情感

作者 | 羅小月

來源 | 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生活中有個現象:

剛入社會時,大家都在按部就班地投簡歷、找工作,收入和成長相差無幾;

5年、10年過去,有人一躍成了某個行業的領頭羊;有人卻困在中年危機裏焦慮不已。

人和人的這種狀態差距,到底是怎麽拉開的?

有人說是因為基因、家境,有人說是情商、努力、機遇......想不清楚的,籠統歸結為命運兩字。

我不喜歡模糊的思考,具象做拆解,我更喜歡這種說法:人和人的差距,是由環境和思維習慣兩大因素構成的。

時代、階層、原生家庭和出身等環境因素你左右不了,但思維習慣卻是你可以左右的。

且往往,思維習慣是你唯一可以撬動命運的支點。

柴契爾夫人有句話:小心你的思想,會變成你的行動,小心你的行動,會變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會變成你的命運。

是以,今天我們會分享6個助你改變自我的思維習慣,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獲。

職場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裏有個很經典的故事。

工作多年的陳奇雄,競選經理失敗後,找到領導哭訴:

我在公司整整12年,沒日沒夜加班,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我這麽努力,難道你們看不到嗎?

領導卻冷眼道:「你的薪資不是按‘努力’來算的,它更不是給你升職的理由。」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 所謂的努力,只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樊老師在解讀【能力陷阱】時講到過一個故事:

約翰和哈裏同時進入一家蔬菜貿易公司。半年後,只有約翰升職加薪,哈裏想不通,就去質問老板。

老板把他倆叫來,說:「公司打算預定一批馬鈴薯,你們去看看哪裏有賣的?」

半小時後,哈裏急匆匆跑回來:「二十公裏外的蔬菜批發中心有。」

老板又問有幾家?哈裏說沒細看,他再跑去看看。二十分鐘後,他氣喘籲籲地跑回來了,說有三家。

老板接著問,馬鈴薯價錢多少?他還是答不上來。正當他準備再跑回去問時,老板把頭轉向了約翰。

約翰微微一笑,把賣家地址、價格、談價空間、運輸方式回答得清清楚楚,還帶回了樣品給老板挑選。

職場分兩種人: 瞎忙族和高效人士。

前者只知埋頭幹活,從不多想,老板問起來總是「擠牙膏」式的回答;後者卻註重思考事情本質,想清楚再行動。

如果你也想走出低層次勤奮的陷阱,拿到真正的結果,可以試試這2個方法:

1、永遠「以終為始」去思考,問自己3個問題

你的目標是什麽?

做到至少哪3點,可以保證目標完成?

如果拼盡全力完不成,plan b是什麽?

2、曾國藩式高品質「五勤」,請逼自己養成

身勤:好好運動,早睡早起,精力飽滿,才經得起世事刁難;

眼勤:多觀察,多留神,會看人,工作事半功倍;

手勤:多總結、多復盤、多練習,進步來自復盤;

口勤:下級也好,上級也罷,耐心溝通,溝通,一萬次也不為過;

心勤:最重要的,是養成一顆「耐操」「愛思考」的心。

為了免費的東西搶破頭、為了直播間福利不睡覺;

為了小便宜欠大人情、為了搶幾塊錢紅包浪費大把時間;

為了掙幾百塊外快,上班時間幹私活,耽誤正事......

你身邊是不是有很多這樣的人?甚至自己也經常陷入這樣的誤區?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不自覺「免費」上癮,在芝麻大點的事情上浪費了大量時間。

可也正是這種低層次的追求,不知不覺間阻礙了我們的成長。

就像有句話說的:「整天只知道為瑣碎的小事忙碌的人,必然成不了大器。」

人生在世,可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真正重要的,其實就那麽幾件。

工作不是消消樂,而是打boss。

如果你也經常感覺忙不過來,可以試試這2個方法:

1、少做事情,做好事情

【見識】一書裏有個讓人醍醐灌頂的思維模式:

問:怎麽才能每天有更多的時間做事情?

答:你不可能有更多時間,你需要的是跳出原有的思維模式。

常人的思維定勢是:「事不做,天會塌下來。」

跳出思維定勢則是: 先看事情重要性,再舍棄不重要的事。

如果你不能把事情做好,你應該先少做事,而不是讓自己更忙。

2、用1天最好的2-3小時,做最重要的事

村上春樹寫小說時,總是早上4點左右起床寫稿,一寫就是四五個小時。

這段時間裏,他不見任何人,拒絕被任何事打擾。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做「心流」,是指當人們將精力完全投註在某種活動上時,會產生一種高度的興奮與充實感。

不但讓人高效地完成工作,更能使人達到忘我的境界,產生幸福感。

所以,與其整天低品質地忙碌,不如找到一天中你效率最高的2-3小時,充分享受工作和學習帶來的樂趣。

每天能完成1件重要的事,勝過幹10件不產生結果的瑣事。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

一種烏龜型,想得天花亂墜,卻拿不出實際行動;一種獵豹型,一有想法,立馬就去落地執行。

很多人總是晚上想了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電影【社群網路】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祖克柏被女友甩掉之後,當晚靈光一閃,在電腦上開發出了一款社交套用FaceMash,大獲成功。

可註意下他開發的時間細節,就能發現一個驚人的秘密:

晚上20:13:回到宿舍;

晚上22:17:開始動手敲程式碼;

淩晨2:08:同學薩瓦林回來提供了演算法公式,隨後該產品上線。

也就是說,他只花了6個小時,便完成了產品的設計、開發與上線。

這可是一個小型團隊兩天的日常工作量。

正因為驚人的行動力,日後他才能推出Facebook,大獲成功。

那如何才能做獵豹,不做烏龜?可以試試下面這2個小方法:

1、換掉口頭禪

試著把「待會兒再說」「明天再說」換成更具體的「我會在xx時間做」,或者更有激情的「說幹就幹,現在就做」。

你總是「之後再說」,只會忘在腦後「再也不說」。

2、找到行動扳機

樊老師【搞定】一書中提到一個心理學方法:

比如你想培養讀書寫作的習慣,那就布置一個你喜歡的書桌,讀書寫作都在這個環境場進行。

久而久之,只要你坐在這個桌子前,就會很快進入讀書寫作的專註狀態。

這個桌子,就成了觸發你行動的扳機,你能擁有的扳機越多,效率越高。

之前,一位專門負責防治有害生物的超市阿姨火了。

別人上崗,頂多也就是在賣場裏揮揮拍子,保證顧客面前不出現蚊蟲。

但浦賽紅不滿足於此,她想從源頭上防治——

先是研究蚊子,總結出一套「蚊子作息規律」。

然後在超市內外布下「天羅地網」,幾乎沒有蚊子能逃得過去。

想一想,浦賽紅的工作普通嗎?太普通了。

可她卻把這最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到了極致,成了「專家」。

這種「專」,不是說她有多高的學歷,而是她真正懂得,怎樣拉開人和人之間的差距。

反觀現實中的大多數人,「大事做不了,小事看不上」,一直說自己沒有機會:

剛進公司就覺得不受重用,就只能打打雜;

擁有成為畫家的夢想,卻不甘心只做個小設計;

想創業賺大錢,卻這個怕丟人,幹那個怕累。

如果總是眼高手低,不珍惜機會,就永遠沒有被發現的機會。

要知道,能認真幹好一件小事的人,身上是會發光的。只有這種光芒,才能引領他一步步獲得更多的機會。

電影【無雙】中說道:「任何事,做到極致就是藝術。」

未成名前的張頌文不斷演小角色、做小演員打磨演技,最終獲得大角色的機會,就是如此。

聽過一句很殘忍的話:

職場不是淘汰35歲後的人,而是35歲還沒有人脈的人。

35歲後靠簡歷找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思維錯誤。

無論何時,積累人脈是和積累工作能力一樣重要的事。

30歲後,這2點請一定記住:

1、內向是性格,外向是技能

外向和內向,只是你的性格底色,並不代表能力高低。

你可以選擇:把自己的性格優勢發揮到極致,成就價值。

或者:把自己不具備的特點,透過刻意練習,變成一項技能。

我認識的很多優秀的管理者,都是內向性格,但在商務場合依然能談吐大方,達成合作。

也依然有很多外向的管理者,本身性格大剌剌的,但也能透過練習共情力,和同事深度交心。

永遠不要給自己設限,要相信自己的潛能和刻意練習的能量。

2、理解人性

人脈維護的第一層: 價值交換。

能夠被「利用」,說明你有價值。與其玻璃心的覺得成年人的關系不純粹,不如刻意培養自己價值交換的能力。

而第二層的關鍵在於 「人情溫暖」。

「日常噓寒問暖,不如關鍵時刻借10w。」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苦惱:

想減肥運動、想讀書考證、想升職加薪......但flag總是一個個地倒下。

轉眼一年年過去,自己還是一事無成,挫敗感滿滿。

那麽,如何才能擺脫這種惡性迴圈?

我很喜歡樊老師在講解【反時間管理】這本書時,提到的一個故事。

作者妻子的弟弟叫加文,在21歲時因為意外去世了。

這件事對全家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他們驚異於一個人的生命竟然能夠戛然而止。

所以他們開始認同一個觀念: 生命在於行動,行動才是人生。

很多人總是說自己有很多的夢想,等退休後、等孩子上了大學就去實作。

但可能到了那天,我們的身體已經沒有能力支撐了。

生活總是有太多的不確定,你永遠無法等到萬事俱備。

不用等到退休再開始,也不要永遠「過一陣子」再說。

人生不過3萬天,我們要做的是向死而生,過好一天是一天:

1、最小化你的時間顆粒度

過好一天,就是過好這一生。

問:如何避免時間無覺察的匆匆流過?

答:可以透過記錄,按照每小時、甚至30分鐘的顆粒度去執行和記錄,讓自己的每一天,有所覺察。

查理芒格,王健林,我們崇拜的大佬都是按照分鐘來計算自己的時間的。

2、聽樊老師講【反時間管理】,學會做「特種兵」

比如,上班路上可以聽一本書;洗澡的時候可以聽播客、網課......

試著讓一份時間,制造出多重價值,你會發現自己每天都成就感滿滿。

工作多年,我見過出生一手爛牌的人,生生打出王炸;

也見過很多人,在安逸的環境裏逐漸活成了溫水裏的青蛙。

30歲之前混得不好,尚可以責怪原生家庭、缺少運氣加持。

但30歲後,一個真正成熟的人,就要就要學會自己對自己的選擇和成長負責:

既然左右不了環境,就要努力掌控自己、精進自己。

在不可控的範圍內保持樂觀,在可控的範圍內不放棄努力,才是不確定的年代裏,我們普通人最大的英雄主義。

點個 「在看」 ,跟各位共勉。

作者 | 羅小月 來源 :帆書 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絳染 ,電台主播、愛配音,神秘的愛貓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