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一個中年女性的「職場解放日記」

2024-06-27情感

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讀者:曉蕭

前段時間單位新來了一名同事。在她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之前的我的影子,她在努力尋找一個打入同事內部的契機。 與此同時,我又從同事們私下建立的群聊中(沒有領導、沒有新同事),後知後覺地捕捉到了一絲危險的氣息。群裏大家正在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著對新來之人的第一印象,其中有個人說:「不知怎得,我不是很喜歡她的氣場。」我尚未覺察到新同事的氣場有何不妥之處,倒是很快腦補到了作為曾經的新人,我也曾被別的同事們拿著「放大鏡」細細觀察過,或許她們還曾經就要不要讓我成為她們的職場搭子而猶疑過。

猶記得新入職的第一天,領導並沒有給我委派任何重要的工作任務,只是遞給了我幾頁簡短的宣傳冊,裏面講述著這家公司的創業史,以及關於未來前景的展望。我只花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便讀完了宣傳冊,但距離中午下班還有漫長的3小時50分鐘。余下的時間裏,我又一遍遍翻看著冊子,順便從中找到了兩個錯別字。

周圍的同事們都沈浸在自己手頭的工作中,也有可能是在網上熱烈交流對我的看法,我偶爾會產生一下詢問要不要幫忙的沖動,但每次只是停留在視線與同事不經意交匯後,彼此傳遞一個尷尬笑容的階段。雖然人已經奔三了,但是一旦身份切換為新入職員工時,想盡快融入同事中不至於落單的心情,依舊會讓我不可避免地產生焦慮情緒。 那心情熟悉極了,就像很多年前作為插班生,中途進入一個沒有任何熟人的班集體時一般。

【我的解放日誌】劇照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眼看快要到午餐時間時,我開始坐立不安了起來。我一遍遍設想同事們會不會主動喊我一起去吃飯,如果被忽略了,我又該如何掩飾自己的尷尬,不動聲色地加入其中,或是幹脆選擇一個人去吃飯,還得避免在單位食堂裏碰到成群結隊的同事時的尷尬。

好在,坐在我隔壁的一位女同事,站起身後自然而然地詢問我,要不要一起去食堂。雖然她的主動搭話讓我內心的石頭落了地,但我還是努力壓抑住了自己的小雀躍,淡定地加入到了她們三個人早已形成的固定午餐搭子中去了。自那以後,我便自動將自己劃入了這個午餐聯盟中去。飯桌上,她們不斷聊著和單位有關的話題,有時是可以傳播的公開政策,更多的時候則是各種在辦公室這種地方絕對聽不到的秘聞。雖說一開始我扮演的角色是聆聽者和提問者,但不知不覺間,我們的關系也因為這飯桌上心照不宣的小秘密而變得密切了一些。回到辦公室後,她們也會在各種公開談話中主動Q到我,主動地給我傳授一些工作中的註意事項, 根據我以往的經驗,這大概可以算作我被群體接納的標誌。

但是,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了。 我們的午休時間長達兩個小時,在吃完飯後,我這幾位飯搭子們,便會奔向下一個目的地。她們沒有午休的習慣,而是喜歡去附近一家商場隨意逛逛。有時買買衣服,有時喝喝咖啡。為了讓飯桌上建立起來的「職場友誼」繼續延伸下去,我便沒有表露出任何不想去的意思,順勢加入到了她們的午後逛街隊伍中去了。時間一長,我開始有些堅持不住了。逛街需要體力,向來疏於鍛煉,而又有晚睡習慣的我,非但沒能從中得到任何樂趣,反而影響到了下午的工作效率以及晚上回家後陪孩子時的精神狀態。

【安家】劇照

某天午餐後,她們照例決定去附近逛逛。前一天晚上,我幾乎衣不解帶地照顧了因疫苗作用而高燒哭鬧了一整晚的孩子,此時只想找個地方趴一會的我,第一次主動缺席了她們接下來的活動。那天中午,我趴在辦公桌上,昏天暗地地睡了過去。下午上班後,以前所未有的清醒狀態投入到了工作中。身體上的輕松讓我內心升騰出來一個想法, 我為何不能直截了當地告訴同事,因為體力有限,我無法參與到午餐後的逛街活動。

類似的場景還有不少,同事們一起下單某奶茶連鎖店新出的產品時,被問到「要不要來一杯」的我,總是神不知鬼不覺間就點了點頭。同事之間互相安利某卡通人物形象靠墊,直到那款靠墊幾乎成為人手一款的必備辦公單品時,被主動問過幾次「你要不要連結」的我,終於還是假裝感興趣地要來了那個連結。明明不想參加的集體聚餐,總是不好意思成為唯一拒絕參加的那位,雖然知道自己大約在席間既說不出俏皮的話,也品不出飯的香。

【我的解放日記】劇照

所有這一切言不由衷的表演,都指向了「顯得合群」這個終極目標 。想要合群大約是人與生俱來的內容。艾麗絲·孟洛曾在短篇小說【紅裙子,1946】中講述了一位女孩參加舞會時,正如她所擔心的一般,成為了沒有得到邀請而被剩下的人。為了掩飾尷尬,她選擇躲進了女洗手間。在洗手間裏,和另一個女孩相約去小店喝杯熱巧,聊聊天。但女孩離開洗手間後,竟意外地得到了男生的邀約。她果斷放棄了兩個女孩子之間的約定,轉而與男生進入了舞池,「我的表情有一些微妙的變化,我終究毫不費力地變成了嚴肅的、心不在焉的表情,就是那些被選中的跳舞的姑娘的表情。」

追溯我的成長經歷,類似書中女孩這般不想要被剩下的「合群意識」,幾乎從開始集體生活的那一刻就與我如影隨形了。 學生時代不合群的人,要不就是智力超群看起來並不在意融入他人的天才、怪才,要不就是整天穿著臟兮兮衣服,成績又徘徊在班級末尾,被老師打入冷宮的「差生們」。 我呢,既沒有主動選擇不去合群的勇氣,更沒有從容接受被別人排除在外的強大神經。

【這個不可以報銷】劇照

這樣的合群表演,像被刻入了基因一般,終於還是蔓延到了我長大之後的日常社交習慣中去了。大學時還在異地戀中的男友,總會利用寒暑假的時候,將我介紹到他的本地朋友圈中去。聚會中,他們侃侃而談著校園生活中的各種趣事和囧事。我自然搞不清楚他們口中頻繁變化的人名指的是誰,也捕捉不到笑點。只是從頭到尾堆著一臉傻笑,假裝興趣盎然地點著頭,儼然一副熱心聽眾的模樣。男友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在他的底層思維中,無法輕松融入群體,似乎意味著社交能力的缺失,是我不得不直面並且去改正的缺點。

這並不能怪他,就連我自己一度都覺得不合群是種病,一種成為社會人之前,必須要連根拔起的病。 雖然每年定期參加男友的好友聚會,並沒有讓我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提高,但只要表現得和他其他好友的女朋友那般,願意參加這樣的朋友聚會,就不會被傳說成一個朋友圈的怪咖。這樣做的好處是能確保有類似的聚會時,我還能獲得一個席位。壞處是,這樣的席位只會令我如坐針氈而已。

後來我偶爾看到一部綜藝節目,辯手閆如晶在面對「我不合群,我要改嗎?」時,作為「不用改」一方的辯手和實踐者,她的發言格外打動我心,「好多人都不相信,有人是真心不想合群的。他們不相信,有人是真心喜歡在家裏泡澡、自己看書、自己玩手機、自己一個人宅在家裏。他們覺得你只是還不會出門而已,所以他們企圖教化你。」我才意識到,原來不合群並不是一種非治不可的病。

【我的前半生】劇照

說來慚愧,即便萌生了可以不合群的想法,但長久以來形成的追逐人群的習慣,讓我一時難以停止表演合群。直到最近一段時間,陸陸續續以旁觀者的身份目睹了兒子的交友過程後,我才第一次悟到了,有些群不必硬和的道理。

搬離了生活了三年多的地方後,在大人們眼中什麽都不懂的兒子,竟然表現出了明顯的交友焦慮。每次出去玩耍時,他都很辛苦地嘗試加入小區裏三三兩兩早就固定下來的玩伴群組。一開始他想加入幾個比他年齡大一點的女孩們之中,在得到允許加入她們的做飯小組後,兒子因為想帶來一波創新的做法,而被逐出了群體。後來他又試圖加入滑板車組、揚沙子組等,均因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以失敗告終。不用說他遭受到的挫折之多,就連只是偶爾跟著他出門遛彎的我,都有些看不下去了。幾天前,再次和他一起出門的我,發現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固定朋友。兩人年齡相仿,能理解對方制定的遊戲規則。兒子不再眼巴巴地盯著別人的「朋友圈」想要硬融進去了,而是心無旁騖地和他同頻的好友暢玩了起來。

合群是天性,但是應當有一個前提條件,找到同頻的人和圈子,以輕松快樂的姿態融入其中。

【理想之城】劇照

受到兒子的啟發,我也終於鼓起勇氣告訴了我的飯搭子們,以後午休時間,我想回到辦公室休息一會兒。比起我做過的漫長心理建設,她們的回應明顯輕松很多,一聲簡單到幾乎沒有帶任何感情色彩的「哦,好的」之後,話題又轉向了別的方向。再和她們熟悉一些之後,我有時只是隨著她們一起到食堂,打包好了飯菜後自己帶回辦公室邊追劇邊吃飯。當然我也可以對不想喝的奶茶,人手一個的抱枕說「不」了。

只不過這樣的遊離還是會讓我有些慌張,雖然決定不再刻意合群了,但我無法鼓起勇氣成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局外人」,偶爾還會出現在四人小組的午餐桌上。有時她們心照不宣地提起某個話題時,沒有任何前文鋪墊的我,再次淪為了插不上話的聽眾。但是一想到,比起可以任我自由支配的漫長午休時間,幾分鐘的短暫尷尬變得不值一提了。 從此我擁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兩個小時,在不必迎合約事,也不必陪伴孩子的時間裏,我會追一部電影,讀一會書,寫一點東西,或者是單純地補補覺。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同同

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

征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 ,個人故事 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 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 。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視訊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征稿長期有效,投稿發信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將投稿與 【作者投稿原創承諾書】 一同上傳至附件,並在信件主題標註 【標題+字數】

詳細征稿要求請點選👉【 】

稿件範例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