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媽媽給我們留言問道:「孩子不敢一個人睡怎麽辦?」
白天無法無天的孩子,到了晚上就抱著枕頭吞吞吐吐地說:「我不想一個人睡……」
大人問他為什麽,他就說害怕,無論怎麽跟孩子解釋,孩子都聽不進去,睡著之前要麽要求大人陪在身邊,要麽開著燈。
這位媽媽的煩惱,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
幾乎每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讓成年人無法理解的恐懼:怕水、怕高、怕狗、怕蟲、怕鬼、怕怪物……
孩子究竟在害怕什麽?他們的恐懼又從何而來呢?
我們今天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害怕的物件也有所不同:
2歲前的孩子害怕與媽媽分離、害怕一個人,害怕太大的雜訊和陌生的環境;
2到4歲的孩子,有的會怕黑、怕想象中的怪獸、鬼神;
5到6歲的孩子,有的會怕醫生、怕陌生人、怕水、怕閃電;
上小學之後的孩子,恐懼物件就更加復雜了,比如考試、學習成績和人際交往……
可以說,孩子從呱呱墜地那天起,就開始慢慢體驗恐懼,隨著他們情緒的發展,令他們恐懼的事物也會隨之變化。
孩子的恐懼型別大致有下面幾種:
對身體損傷的恐懼
對自然事件恐懼
對動物恐懼
對特殊環境恐懼(如對黑暗、高處、學校等環境的恐怖)
對廣場恐懼(指對公共場所恐怖)
社交恐懼
令孩子恐懼的事物多種多樣,但恐懼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
兒童對某些物體或情境,如黑暗、動物、傳說中的鬼怪、死亡、登高、雷電等會產生恐懼,但這類恐懼程度輕、時間短,為正常情緒反應,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
從生物前進演化的角度來說,其中一些恐懼是普遍性的,它提高了人們對危險的敏感度,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它使人感覺到危險的存在,並促使其脫離危險狀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增加,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一旦發現事物是安全的,腦海裏的危險訊號就會解除,恐懼感也會隨之消失。
當然,有很多的恐懼是孩子習得的。
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怕這怕那的,而是透過直接經驗和觀察學習等途徑習得了恐懼。
如有的家長喜歡嚇唬孩子、有的家長提供過度保護、有的孩子本身遭遇過小的創傷等等。
當他們重新面對一些事和物時,大腦就會跳出來告訴他們:「小心,有危險!」
比如,有的孩子有過失足落水或是嗆水的經歷,孩子看到水就喚醒他當時恐怖的記憶。
他們對於水就會有種深深的恐懼感,這就是所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再比如,媒體將不安全的事情都展示在孩子的面前,孩子也會從中感到很危險。
有位朋友小時候從某則新聞上看到有人被雷電擊中,不幸身亡,她害怕極了。
從此以後,每逢打雷閃電,她就表現得特別恐懼,哪怕長大了,天氣不好時,她也只想躲在家裏。
諸如此類的經歷會讓孩子在某些瞬間出現恐懼反應,雖然這在父母眼裏像是無理取鬧,但這些恐懼往往都是有跡可循的。
對於孩子的恐懼,我們要抱著理解的心態。
一位媽媽帶5歲兒子去兒童樂園玩,裏面的滑梯比幼稚園的滑梯高很多,兒子站在滑梯上猶豫不決,媽媽在旁邊加油打氣:「這才多高啊,你怕什麽!」
最後爸爸看不下去了,強行把他推下去,孩子嚇得邊哭邊喊:「太高了,我再也不要玩這個了!」
我們太容易對孩子的恐懼不以為然。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我們習慣對他說:
沒什麽好怕的。
你怎麽會怕那個呢?
那都是假的。
看似是鼓勵,其實是一種殘忍的回應:
在孩子最害怕的時候,要求他們大膽和勇敢。
一旦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還會被貼上沒出息、沒用的標簽。
從大人的角度看,床底下不會有怪獸、鄰居家小狗不會沖上來咬人、滑梯的高度不會讓孩子受傷……孩子的恐懼總是那麽荒唐。
實際上,孩子的恐懼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深深地困擾著他。
一個正在體驗恐懼感的孩子,腦海中有個報警器一直在鳴叫。
我們勸他別怕,實際上是對他恐懼的嘲笑,輕描淡寫的反應,會讓他更加沒有安全感。
記得勞倫斯·科恩在【輕推:幫孩子走出退縮和焦慮】寫道:
幫孩子面對恐懼時,我們當然需要推孩子一把,但是必須推得溫柔,推得有耐心。
他用保鏢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
假如你對站在總統身邊的保鏢說:「朋友,你看起來太緊張了,為什麽不放松點兒!」
這並不會讓對方感受到放松,相反,這種不重視的態度,會加劇對方的焦慮。
幫孩子克服恐懼和焦慮也是一樣。
一個正在經歷恐懼的孩子,在高度緊張之下,他最渴望的並不是逃跑,而是尋求保護。
我們轉換一下視角,作為大人,當我們面對恐懼,手心冒汗,心跳加速時,我們也不想聽到親人朋友指責我們「膽小」,我們希望他們說:
「別怕,我在這呢。」
這是所有經歷過恐懼的人所渴望的:被看見、被接納、被保護。
孩子需要你接納他的恐懼感,告訴他,你會保護他,會陪在他的身邊,這種保護就是心理層面的安全感。
只有這樣,孩子內心才能生出勇氣,去面對他所恐懼的事物。
正如【兒童恐懼心理學】書中所寫:
「恐懼存在的意義就是被克服。
正是因為克服了恐懼,兒童才得以成長並獲得獨立自主,這對兒童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恐懼是孩子無法避免的一種情緒體驗,我們只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一步步地去面對引起恐懼的事物或情景。
如前文所說,恐懼是人之常情,我們也不是非要養育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
所以,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第一步是接納孩子的恐懼,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陪伴和支持。
比如有的孩子怕黑,怕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爸爸媽媽離開,只剩自己一個人的感覺,這個時候,任何的呵斥都沒有一個擁抱來得有效。
當孩子感到害怕時,我們要懂得接納孩子流露出來的恐懼情緒,給孩子抱持性的環境。
在孩子膽怯退縮的時候,不要責罵他,站在他這一邊,耐心等待,真誠陪伴,必要時給予安慰或擁抱,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適應環境。
愛會使人變勇敢。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越多,孩子的恐懼越容易被消化。
孩子只有獲得了安全感,他才能邁出嘗試的第一步。
第二步,帶孩子認識和了解讓他恐懼的事物。
孩子路上遇上一只有點兇的狗,不要反復說:「別怕,他又不會咬你。」
而是承認孩子的恐懼,幫助孩子學會去表達感受:「你感到有點害怕是嗎?來,我拉著你的手。」
恐懼源於未知,如果我們對恐懼的物件多一層了解,可能就沒那麽害怕了。
再比如,很多孩子害怕打雷,我們就要和孩子聊聊他究竟害怕什麽,引導孩子說出害怕的事物是什麽:
是害怕打雷的聲音,還是害怕自己會有危險?
在閑聊中,你可以給孩子科普氣象知識,教孩子正確的應對措施:
小時候爸爸媽媽也像你一樣害怕打雷,長大了就不怕了!
你看看我們長這麽大,也沒遇到什麽危險。
打雷是一種自然現象........
類似這種討論,可以讓孩子把整件事情弄清楚,恐懼警報就會慢慢解除。
消除恐懼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比起盲目鼓勵孩子勇敢,多點耐心去幫助孩子認識恐懼的事物,才更有可能生出勇氣去面對它。
最後,日常生活中不要制造恐懼。
成年人對兒童的恐懼情緒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常常喜歡嚇唬孩子。
有網友曾經總結了「童年四大陰影」:
拿針管紮孩子的醫生、收廢品順便拐孩子的老人、藏在黑暗角落裏吃孩子的妖怪、專抓不聽話孩子的警察叔叔。
這樣的嚇唬往往會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隨口一句恐嚇,孩子深深記在了心裏,成了紮根心底的陰影。
教育孩子需要耐心,盡量選擇簡潔有力的正向的語言,就事論事,溫和堅定地幫助孩子,任何的投機取巧,長久看來都是得不償失。
法國詩人彭沙爾說過:「有愛慰藉的人,無懼於任何事物,任何人。」
好的教育,永遠應該以愛為底色。
喜歡今天的文章,記得文末點個 「在看」 ,感謝您的支持。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曹植 【洛神賦】
作者 | 錢誌亮,來源:錢誌亮工作室(ID:qzlgzs)
主播 | 一凡,電台主持人。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