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母親「老漂」帶娃,我才知道她有多孤獨

2024-03-24情感

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讀者:阿渺

媽媽回老家的第一天,想她;媽媽回老家的第二天,想她想她;媽媽回老家的第三天,想她想她想她。

天知道,和妻子獨立帶娃這段時間我是掰著指頭熬過來的。早上照鏡子,自詡年輕的我意外發現幾根白發耀武揚威地發出挑釁。

其實,在我和妻子最早的規劃裏,是有準備獨內建娃的。在妻子懷孕後,我們早早備下哄娃神器,鉆研帶娃妙招,還特意讀了幾本育兒書,如何換尿片、多久餵一次奶、判斷孩子冷熱這些小問題更是了然於胸。 在我的一貫認知裏,這麽小的奶娃子主線任務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嗎?我信心滿滿地認為帶孩子也不是什麽難事。

三個奶爸 】劇照

然而現在,沒有媽媽幫襯的日子,現實給我上了一課又一課。孩子是天使,也是惡魔,所經之處寸草不生。

不知道小家夥哪裏來的精氣神,最喜深夜開演唱會,沒有安可也要返場兩三次。正趕上她學走路的時間,不扶怕摔,扶吧,對老腰真是不小的考驗。她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而你要猜測她是不舒服還是餓了。好不容易哄好了小祖宗,大腦開始馬不停蹄下達各種指令:水池裏攢了一堆的碗筷必須清洗,客廳一地狼藉無從下腳……好不容易摸著手機,倒頭就睡著,深感快要溺斃在瑣碎裏,什麽都不如擁被好眠,結束這折騰的一天。

生活成了脫軌的火車,橫沖直撞,我們乖乖就擒,束手無策。 因為睡眠不足,我好幾次在開會時被抓包神遊外太空,下班後也是腳下生風帶頭沖出辦公室,紮紮實實的在領導面前刷足了存在感。朋友間偶爾的小聚也不能隨意應下,慢慢在公司裏得了個「妻管嚴」的名頭。可是養育孩子,本就是我們夫妻兩個人共擔的責任。

奶爸當家 】劇照

遙想當初寶寶出生後,基本上都是我媽在帶。妻子到孕晚期時雙腿浮腫,呼吸都很費力,身邊沒人可不行。求救電話打回老家,媽媽二話沒說拎著大包小包正式進城入住我們這個小家。這一住,由伺候月子到照顧新生兒和一切的生活瑣碎,全權由她掌舵。

有了媽媽的加持,我的生活簡直開啟了easy模式。妻子調侃我越活越回去,活脫脫一個「媽寶男」。是啊,誰還不是媽媽的寶貝好大兒呢?

新手爸爸不用上崗營業,一夜之間回春到讀書時候。家裏的綠植重新生機盎然,臟衣服聽話的跑進洗衣機,小娃娃發脾氣了,我擡頭叫一聲「媽」,繼續玩遊戲。早起有熱氣騰騰的早餐,公事包已經妥帖放置在玄關蓄勢待發。下了班伸個懶腰,和同事貧兩句,領導走我再走,我把領導送到大門口。周末時間甚至還能撇下孩子,和妻子過一過二人世界。我只需要在父愛泛濫時,逗弄一會兒孩子,享受快樂的父女時光,小娃娃香香軟軟,像個天使一樣。

那時的我還沒有經歷同事們口中所說的,帶孩子疲憊到直不起腰的窘迫。有位女同事結束產假上班後,隔三差五便需要去按摩紮針,我當時私心認為她有點矯情。

因果迴圈,報應不爽。活了三十來年,此刻我也算體驗了這把辛酸淚,明白了什麽叫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歡樂 家長群 】劇照

晚上打電話詢問爸爸身體狀況的時候,差點沒忍住想多問一句媽媽哪天能過來。倒是媽媽在電話裏絮絮叨叨說想小孫女了,提醒我們記得在她睡前一小時餵奶粉,如果睡前吃容易消化不良。她的心被分成兩半,一半留在老家,一半順著網線回到我們這個小家。可我聽得出來,她的聲音明顯比在城裏時雀躍很多。

之前媽媽的狀態不太對。具體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說不好,可能是妻子出了月子,也可能是孩子兩三個月的時候。多數時間裏都是無精打采,吃飯也是沒幾口放下碗筷。電視上放著她愛看的【鄉村愛情】,她呆呆地看著窗外。窗外有什麽好瞧的,霧蒙蒙一片。以前她是最愛說笑的,毫不誇張的說,走到胡同口你就能聽到她的聲音,精力充沛和陀螺一樣。這些異常妻子向我念叨了好幾次,彼時我春風得意,完全沒把這點子事放在心上。

接媽媽來城裏時,遇到的老鄰居們無不說她有福氣,老了還能去城裏享福,這其實也是我的心聲。 小時候最常聽到媽媽說的話就是「好好學習,以後去城裏生活,帶媽開開眼界。」每到年底,媽媽都會早早約上鄰居進城裏逛一逛,她對城裏的一切愛不釋手。我理所當然認為媽媽是憧憬在城市生活的。

雖然進城後媽媽的主要任務是帶娃,但城裏的生活舒適便利,我也算間接完成了她的小小心願。在我看來這是件一舉兩得的好事。

就是有點對不起老爸,都說少年夫妻老來伴,我們這波操作直接令他們過上分居生活。老爸大男子主義半輩子,人到暮年反而要學著做飯、洗衣。晚上回了家,一個人待在空曠的屋子裏,說話的伴都沒有。

直到一天晚上,我起來上廁所,看到媽媽房間裏閃著微亮的光,她怎麽還沒休息?好奇心驅使下,我敲門進去,媽媽在刷抖音,看到我立馬按下手機的鎖屏鍵,像犯錯誤被抓現行的小孩:「吵到你們了嗎?」

【二胎時代 】劇照

淩晨三點,世界安靜的只剩下心跳聲,我才知道進城後的媽媽失眠很久了。

當時當刻,我真正明白了妻子話裏的意思。 可能進城生活對媽媽來說不是享受,更多的是困擾。

那時起我開始留心媽媽的生活,才發現她的一天如此枯燥乏味。日常除了看孩子就是打掃衛生買菜做飯。電視擺在那兒,她很少開啟。閑余的時間,不是呆坐著,就是用我淘汰下的手機刷抖音,翻來覆去看村裏那些人那些事。我真害怕媽媽抑郁了,嘗試鼓勵她走出去社交。

但我們住的是步梯房,媽媽每次上下爬一次樓梯都累得氣喘籲籲,坐在沙發上按摩好半天的腿,再加上人生地不熟的困擾,媽媽並不愛出門。小區公園裏老年人的消遣是跳舞打太極或三三兩兩結伴散步,媽媽不願意參與,因為不想人前露怯。小區的路在媽媽看來迷宮一樣繞來繞去,單單買菜的地方她記了好久。 付錢時大家清一色手機支付,她不懂這些,慌裏慌張從口袋裏翻出現金,那幾秒鐘的難堪令她有了深深地挫敗感。

相比原本生活在城鎮的老人,我媽大半輩子都在農村,沒有坐過高鐵,到過最遠的地方不過現在這座城市。這裏對她來說太大又太擠了。路上人多車多,人們說著普通話,晚上霓虹喧囂,亮如白晝,她的農村規則在這裏完全不適應。

當我們深夜在網上發瘋稱自己是城市孤獨癥患者時,我們可以走進商場,網咖,一人食餐館。城市對年輕人始終是友好的, 這些漂泊的老人才是真正的城市孤獨者,她們變成看孩子機器,每一個人的代號是「某某奶奶」「某某爺爺」。慢慢活成了一座孤島,熱鬧是別人的。

暖陽之下 】劇照

站在媽媽的角度,我絕對不是合格的兒子。自以為把父母接到身邊就是孝順,我的所謂對媽媽的好,原來只是在感動自己,未必是老人想要的。我從來沒有想過媽媽也會局促不安,沒有想過社交困境下媽媽如何自處。

我媽只有爸爸打電話時才會恢復一點生機。她進城時和爸爸約好,每天晚上7點,從地裏回來第一件事就是通電話。其實他們也沒什麽可說的,都是不善言辭的人,說來說去那幾句話。「吃了嗎?多喝水,早點休息。」間或伴著幾句鄰裏的八卦,誰家孩子要結婚,誰家老人生病了。對媽媽來說,簡短的一通電話,是她和故土的羈絆,隔著話筒,仿佛能聽到家鄉的風聲。還有一點媽媽沒有言明,便是確保今天的爸爸健康平安。怎麽都是上了年紀的人,誰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

二月初的一個周末,新聞聯播開始的時候,爸爸的電話沒有如期打過來。媽媽有點慌了,催著我打過去問問情況。反復撥打幾分鐘後,接電話的卻是農場老板,說爸爸在工作時不小心滑了一來,正在趕往醫院。

我和媽媽由市裏驅車趕去縣城人民醫院,好在拍片子後顯示骨頭沒問題,但腳腫得厲害,畢竟上了年紀,還是需要休養一段時間。

小家到老家,60公裏左右的路程,開車一個多小時,真的不能算遠。這一路開回去,我有擔心有愧疚。擔心爸爸的身體,愧疚於對媽媽的忽略。我完全可以在周末時早起一小時,開車帶媽媽回趟老家,哪怕讓她在村口坐一坐,喝一口家鄉的水。但我都沒有,細細算來,媽媽自從進城看娃後,也就到過年時回去呆兩天。

家有喜婦 】劇照

借著爸爸需要照顧的契機,我告訴媽媽在老家多待一段時間。孩子日漸長大,我和妻子有手有腳,肯定能忙過來的。我希望被束縛的媽媽能哪怕短暫地放松一下。

都說養兒防老,現在反成了父母養兒到老,我終於明白自己只是個手忙腳亂的普通人,需要父母的幫襯。但我同時暗暗給自己下了「軍令狀」。一是不要再把老人當保姆。我們有贍養老人的責任,她們沒有照顧孫輩的義務。回家後躺在沙發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管孩子不顧家務的行為比啃老更惡劣。二是不要把老人當聖人。她們也有喜怒哀樂,她們會自卑和孤獨,束縛在長輩的身份中,又不好意思主動開口向我們傾訴。 我們要註意觀察父母的情緒變動。對於留守在家的老人,也要給予多多關註。

我希望時間快一點,孩子快快長大,媽媽能早點回到她的舒適區;希望時間慢一點,放緩媽媽老去的步伐。

又一天晚上,媽媽在電話中興奮地告訴我,爸爸的腳已經好的差不多了,幾個老鄰居也在市裏帶娃,她們商量著到時候一起帶孩子逛逛公園聊聊天。媽媽在在城裏找到了「組織」,她很高興,我也很高興,以後的事交給以後吧。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然寧


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

征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 ,個人故事 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 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 。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視訊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征稿長期有效,投稿發信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將投稿與 【作者投稿原創承諾書】 一同上傳至附件,並在信件主題標註 【標題+字數】

詳細征稿要求請點選👉【 】

稿件範例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