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設為星標 ⭐️
這兩天熱搜上有兩件事熱度很高,全都是發生在一家叫「Manner」的連鎖咖啡店內,一個是顧客催單並稱要投訴,隨後店員情緒失控,毆打顧客;同一天,另一家 Manner 咖啡店的女店員,還是因為顧客催單,向顧客臉上潑了咖啡粉。
圖源:新京報
看到新聞後,無論是做過服務業還是沒做過的網友都炸了,
「一杯咖啡,火氣這麽大,何必呢」「你打工,我也打工,何必要鬧到這一步?」
KY編輯部在看到這兩個視訊的時候,也感覺,這兩個店員仿佛已經情緒耗竭了。 那麽,究竟是什麽讓他們這麽崩潰?
壓垮他們的稻草,是什麽呢?
忙到拉屎都要倒計時
工作量到底誰定的?
據我們所采訪的咖啡店店員透露,從去年開始,很多像 Manner 這樣的連鎖咖啡店開始削減店員,從之前的一店 4 人,縮減到了一店 2 人,其中還有一個人是兼職。
這就導致 店員經常需要一個人負責接單、制作、出餐的全流程。因為點單系統一直開放,他們往往早上一進店就會看到滿屏的訂單,10點前是大家買咖啡的高峰期,一上午都會忙得團團轉。
那麽,在多長時間內保證出餐,到底是誰規定的,店長嗎?不,是「演算法」。
圖片來源:電影【摩登時代】
在一篇關於送餐外賣員的研究中發現,在服務行業,時間分配成為了一種展現權力的方式, 誰掌握了時間的控制權,誰就更處於權力的高位。 現在看來,演算法機制儼然已經變得比人更加「高貴」 [1] 。
這體現在服務行業從業者的工作流程被演算法嚴格控制:演算法記錄每次完成任務所花的時間,再根據歷史數據和預設模型,預測下次的出餐時間。
有人動作快,有人動作慢,機器也可能會突然故障,人也需要休息和上廁所, 然而演算法可不管這些,演算法只要「最優解」。
於是,人被困在巨大的演算法系統裏,每個人都在努力維持著系統的運轉,但每個人投入的參數也讓系統變得越來越嚴苛,像是踩上了一個轉速越來越快、也根本停不下來的齒輪。
圖片來源:微博
這也是科技社會學博士 @李子 在【失控年代的生活重建法】專欄裏提到的:
「行為變成數據,數據引導演算法,又去重復你的行為,從而形成一種不斷強化的迴圈。」
於是,不再需要有老板來監督,服務人員受到演算法和消費者預期的雙重壓力——必須要在某個時間內完成任務,否則會受到演算法的懲罰,還有消費者的投訴。
但演算法控制下的工作量
真的合理嗎?
根據界面新聞的報道,Manner 咖啡師一天最多要做 333 杯咖啡,一杯咖啡平均用時 2.7 分鐘。
而在我們采訪的咖啡店店員看來,2.7 分鐘還是太慢了——
在我們門店,高峰期一杯咖啡要在 40-50 秒內完成,做咖啡這件事本身可以很快,但有些消費者會有自己比較特殊的要求,比如具體到要幾塊冰塊、奶要加多少、不要咖啡因等等,這種非標準化的操作就會大大降低生產速度,可演算法不會等你。
演算法沒有把消費者的需求納入個人化設計,也不會共情店員身而為人的特殊情況,如果今天肚子痛要多跑兩趟廁所,也得掐著秒表。
這也就難怪之前社交媒體上有消費者發現,Manner 的店員上廁所都會放個倒計時的牌子,讓消費者知道自己會在一定時間內回來服務。
被系統和演算法管理的人類,連吃喝拉撒也是要講究效率的。
圖片來源:小紅書@是酸辣呀
當我們問及消費者催單情況時,連鎖咖啡店店員更是大倒苦水:
每天都被催,要麽被消費者催,要麽被外賣員催,他們會一直說「快超時了,快一點」,有時候還會被催急了和外賣員吵起來,那就更耽誤事兒了。
最可怕的是高峰期突然遇上機器故障,要一邊安撫消費者的情緒,一邊趕緊想辦法處理,人在那時候真的是挺崩潰的。
或許不是一次催促讓他們無法忍受,但被系統擠壓的壓力就像空氣裏看不見的一氧化碳,累積到一定程度以後,只需要一點言語摩擦的火星子,就會突然爆炸。
對消費者來說,這種被困在演算法裏的痛苦,是前台服務看不到的。消費者也只是接收了系統馴化,成了數位勞動 play 中的一環。
新剝削形式的誕生:
情緒剝削
在一個熱搜裏,我們看到有心理專家建議人們警惕工作中的 情緒勞動 。但問題是,對於數位演算法接管的服務業來說,服務人員所面對的情緒勞動,往往已經超過了正常承受的範圍,已經可以說是 情緒剝削 了。
圖片來源:微博
友好的態度、響應顧客額外提出的需求、歌舞表演......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很多餐飲行業的企業要以「服務好」吸引關註和收入。 為了提升店鋪的聲譽、評級、在社交媒體上成為話題,店員付出了情緒價值,但這部份往往是沒有報酬的 ,還需要勞動者額外進行情緒管理、自我調節。
以本次風波的主角為例,Manner 以店員會做免費咖啡拉花、在紙杯上創作為特色,在社交媒體上收獲海量好評,於是去 Manner 點咖啡,並要求店員提供這類額外的服務,逐漸就成了一種「常態」。
而, 當情緒勞動成為勞動者為了維持生計而不得不進行的勞動,又被雇主無償占有,這就構成了一種新的剝削形式: 情緒剝削 (emotional exploitation) [2] 。
它是規範化、重復性的 :
店長都會跟我們說要微笑服務,還要求在顧客進門的時候喊「歡迎光臨」,這對於咖啡師來說也是很額外的勞動了,尤其是手忙腳亂地度過了高峰期,整個人都喘不上氣,但看到顧客還是要笑臉相迎。
它具備「表演」的性質 :
說實話,做店員,體力勞動真的沒什麽,情緒勞動確實是很耗人, 一些比較內向的人,他們就只想踏踏實實做一杯咖啡,讓他們去時刻保持熱情真的很消耗。 既要好喝,又要你服務到位,最好還能回答你一些咖啡相關的問題,滿足你提出的各種要求,心理咨詢師還要上千塊錢一小時呢,大家會覺得咖啡師的情緒勞動就是免費的。
它是被監控的,剝奪了勞動者自主性的 :
顧客經常會莫名拍照發點評平台,有時候你已經高強度忙了2個小時,終於人少了一點,看一眼手機,就被顧客拍了發在網上,然後老板就來找,問為什麽上班玩手機, 會覺得自己時刻都處於被監控的狀態。
情緒剝削,在零工經濟和平台經濟領域是尤為突出,它甚至不是一種無意識的剝削,畢竟沒有幾個勞動者會熱衷於在工作裏持續「表演」。它犧牲了勞動主體的自由,更可怕的是,它也強化了社會矛盾——
就像在 Manner 沖突事件其中一個視訊中,我們所看到那樣,最終讓男性店員爆發的, 是那名顧客掏出手機,邊拍邊質問:「你叫什麽名字?」。
顧客至上
社會更分裂
面對投訴,多數公司所采取的處理方式,就是把壓力給到勞動者。分辨事實是費力的,那麽便不如粗暴一點。
店鋪營運有投訴機制,被投訴了,會影響經理的績效,也會導致自己被扣錢, 很多時候申訴是沒用的,根本不問青紅皂白。 而且有一些外賣訂單上的備註也很嚇人,上面會寫「做得好喝點,不好喝就投訴你」,這種留言太常見了,已經麻了。
消費者滿意了,系統評分也滿意了,員工不滿意可以辭職,換人就是。
美國社會學家 Amy Hanser 提出過一個叫作 「區隔勞動 (distinction work) 」 的概念:勞動者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以此滿足消費者對優越服務體驗的期待,使消費者獲得優越感,凸顯出社會地位的不同
[3] 。
在平台經濟中,這種 區別性勞動透過演算法和顧客評價體系,被無限制地放大了,導致服務員越來越卑微,顧客越來越跋扈,勞動者的工作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 [1] 。
點開你的外賣、保潔、打車訂單看看,評分體系裏,除了原本應得的服務,是不是還有很多其他的評價標簽,回憶一下,是否曾有服務人員曾向你索取評價,拜托你一定要給五星好評?
情緒剝削反復使用,區隔勞動反復上演,對個人來說是身心健康的摧殘,但對社會又何嘗不是?誰能保證下一次的暴力沖突會有什麽樣的後果,又應該由誰負責發起改變呢?
最後
其實,如果你仔細看其中一個視訊,你會發現 Manner 咖啡師和顧客的導火索,在於「這杯咖啡等了超過 8 分鐘」。
根據點單記錄,這杯咖啡目前已經等了10 分鐘;顧客認為這超出了她預期的7、8分鐘的取餐時間,耽誤了她的行程。因為幾分鐘的偏差,最終導致沖突發生。
這位顧客期待咖啡師精確;而咖啡師,期待顧客可以適當理解偏差。畢竟上一單的手沖咖啡,會讓時間沒那麽容易把控。
圖片來源:新浪新聞
這位顧客的期待有錯嗎?似乎並沒有錯,因為這正是連鎖咖啡店市場發展到今天後,一家連鎖咖啡店能提供給顧客的基本期待。
當然,你可以說咖啡店之所以在今天會提供這種期待,都是被卷出來的。如果回看 Manner 創始人的發家史,你會發現這是一位非常尊重咖啡師、也非常尊重咖啡的人,他把開店鋪的成本壓到最低,卻仍願意以十幾塊的價格,給顧客提供一杯有精美拉花的咖啡。
這也正是 Manner 一開始能火起來的重要原因 —— 用很低的價錢,獲得很不錯的咖啡體驗。
但在更多的低價咖啡入局以後,比體驗更重要的是效率、利潤和投資報酬率。
圖片來源:電視劇【人生切割術】
因此,消費者懷著 10 塊錢買到一杯不錯的咖啡、並能準時喝上的期待來到 Manner,是被市場投餵的結果。她有這種期待,不能說是錯的。
但咖啡師有錯嗎?也沒有錯。你不能苛求一位咖啡師,面對不同型別的單子、在一天中的每一秒鐘,都讓自己的手臂保持同等的運作節奏,掐準時間做好每一杯咖啡。
然而點單機器上的時間計算、規章制度的要求、消費者被培養出來的消費習慣,正在不斷地逼迫櫃台後面的店員們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圖片來源:電影【摩登時代】
這看起來是咖啡師和顧客的沖突,但也是服務從業人員和演算法機器的對抗,是消費者與消費真相的對壘。
櫃台前後都是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合理的對待時,就會把怒火投射到對方的身上。
但歸根結底,這怒火的火源,來自哪裏呢?
今日互動
說出你的看法。
References:
[1]孫萍. (2019). 「演算法邏輯」下的數位勞動:一項對平台經濟下外賣送餐員的研究[J]. 思想戰線,45 (6).
[2]王蔚. (2021). 數位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及其情緒剝削. 經濟學家(2) , 15-22.
[3]Hanser, A. (2007). Is the customer always right? class, service and the production of distinction in Chinese department stores. Theory and Society , 36, 415-435.
本文關鍵詞:情緒勞動、情緒剝奪、演算法、數位勞工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Lynx、丸子、盧舫
合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監制 / Emma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以下服務
歡迎搜尋FB公眾號關註,下載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點點
在看
,看見系統之外的你和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