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遊戲

如何在「第一現場」抓活魚?

2024-05-07遊戲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 讀

深入太行 山采訪少為人知的 鐵路隧道「打冰」工人;

近距離拍攝時,額頭多次被濺起的碎冰擊中……

「好新聞,關鍵是在現場」,作為一名「80後」新聞工作者,中國新聞社河北分社攝影記者翟羽佳在過去16年的記者生涯裏,將這句話牢牢記在心中。

在基層故事中展現平凡中的偉大

作為一名新聞老兵,回顧十幾年采訪歷程,最令我感動的,是那些在基層兢兢業業、埋頭苦幹「創造歷史」的普通群眾。

翟羽佳與「打冰人」合影留念

2024年春節前,我深入太行山采訪鐵路隧道「打冰」工人。因為這組橋隧工的工作時間都是在淩晨,這次采訪便定在2月1日晚上到2月2日淩晨之間。我們一行人從石家莊乘火車抵達山西陽泉,之後再乘汽車加上步行上山抵達工作現場。

「打冰人」奔赴工作現場

快淩晨1點時,我們抵達長約3公裏的南莊隧道中部,這裏最冷的時候溫度可達零下20℃,寒風刺骨。除冰是艱苦的體力活兒,橋隧工使用重達15公斤的手鎬擊打結冰點,每次下去都會冰花四濺,一次作業要揮擊上千次。近距離拍攝時,我的額頭多次被濺起的碎冰擊中。

「打冰人」工作現場

我們采訪到一位家住四川的56歲工友黎世雲,他是家中獨子,他70多歲的老父親也曾是鐵路工人,早已經退休。由於回家路程需要12小時,黎世雲常常連續上班40天,把零星假期攢成一個小長假回一趟家,看看年邁的父親和老婆孩子。

父親是個「老鐵路」,幾十年的鐵路工作,他體會最深,也更理解兒子的難處。

夜幕中的「打冰人」

為了不讓兒子擔心,每次通電話父親都是「吃得飽、睡得香,哪兒哪兒都好」。而這一切背後,是兒子的內疚和父親的理解與包容。

采訪讓我們深感,正是因為有了一大批黎世雲這樣默默「舍小家為大家」、 用自己的「背井離鄉」守護鐵路通行安全暢通的「打冰人」,千千萬萬的春運旅客才會平安回家團圓。他們的工作很重要,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了解並不多。

「打冰人」工作現場

我們這組反映他們工作場景的圖片發出後,被【澳門華僑報】等多家境外報刊采用,僅在中新網「中新畫報」(圖片故事)與視訊平台的瀏覽量就超過100萬次。

在基層采訪中發現中國魅力

視訊報道【「洋女婿」上「村晚」 演唱 我的中國心 和村民一起過龍年】,讓我感受到中華文化、中國發展的世界魅力。

報道中今年33歲的「洋女婿」穆阿民來自伊朗,2011年到北京上大學,由於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就留了下來。

後來,他和一位中國姑娘在北京相識相知結婚,組建幸福小家庭。

為了照顧嶽父嶽母,他們去年回到河北辛集定居,今年是他第一次到媳婦娘家過年。

2月7日,戴著紅圍巾的「洋女婿」穆阿民登上「村晚」舞台,和村民一起演唱歌曲【我的中國心】。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穆阿民說,他現在致力於探尋「第二故鄉」中國之美,透過「拍攝中國的地標建築、講述歷史文化,把中國的美傳播出去」。

2月7日,妻子趙策帶著兩個孩子來看穆阿民演出。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這篇視訊報道被加拿大新聞600電視台等多家境外電視媒體和新媒體采用,僅在中新網的瀏覽量即達90多萬次。

在基層報道中磨煉「四力」

基層是「第一現場」,最感人的故事往往發生在這裏,基層更是觀照社會進步的最優視角。

從身邊的社群、自己的家鄉到偏遠的深山、廣闊的農村,從學校、醫院,到田間、廠礦;鏡頭中的人物,來自大江南北、五洲四海,每年都有新收獲,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也在一次次走基層中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記者不僅是記錄者,更是參與者。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用自己的筆觸和鏡頭展現一個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中國,為社會進步、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庖丁解news」

作者: 中新社河北分社記者 翟羽佳

主編:劉娟

編輯:蔣婷婷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