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幾天就是初伏了,又到了貼「三伏貼」和灸「三伏灸」的時候。
之所以選在每年的這個時候,是因為人體和自然界一樣,都在遵循「春生夏長」的規律,夏天的陽氣是一年中最足的,氣血在體表的執行是最旺的,所以 此時貼「三伏貼」或灸「三伏灸」,剛好可以借陽氣之勢,借力打力地驅邪外出。
今天 這篇 文章,主要聊聊「三伏灸是如何借力打力地驅邪外出」這個問題。
艾葉性質溫熱
三伏艾灸可借力打力
三伏灸的主要用材是艾葉,也有很多產品標註的是艾絨,兩者其實是一種東西,區別就在於艾絨進行了加工,更容易點燃。
中醫認為, 艾葉性質溫熱,有「純陽之草」之稱。 晉代【博物誌】對它的記載: 「肖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故名冰台」 ,意思是,把冰塊削成中間厚四周薄的凸鏡形,向著太陽舉起,在冰下邊的光斑上放艾葉,很容易就燃起火來,所以艾葉也叫「冰台」。
關於艾葉的功效,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曾評價道:「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 以艾葉作施灸材料,可借其 純陽、溫熱之性,可 以起到通經活絡、祛除陰寒等作用。
為此,三伏天裏適當做一做三伏灸, 既是遵循了「春夏養陽」的順時養生準則,又能收獲「冬病夏治」的效果。
其實,不只 是艾 草, 三 伏貼中所用的 藥材 多是性質溫熱之品, 比如細辛、桂枝、肉桂、吳茱萸等 等,目的就是借力打力,驅邪外出。 然而,很多人在三伏天裏,明明按部就班地做了「三伏灸」,但效果卻不好,這又是為什麽呢?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他們的體質和病狀不適合三伏灸, 比如熱性體質、陰虛火旺體質或是身體太過虛弱的人,普遍不適合做三伏灸。以熱性體質為例:試想,本就容易上火的體質,還總是用溫熱的艾灸,那只能是熱上加熱,給身體造成更大負擔。
一般來說, 最適合三伏灸的人群需是虛寒體質,或是身患虛寒性質的疾病。 除此之外, 熬夜黨、空調黨,以及壓力過大的人群, 也適合用艾灸調理身體,非此不能對抗錯誤生活方式的後患。
如果具體到病狀上,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首先,要有寒的表現, 比如怕冷、畏寒、不敢喝冷水、吃冷食、大便不成形、小便量多、病狀或者不舒服的問題在遇寒後加重; 其次,還要有虛像, 比如疲勞感強、很容易累、病狀或者不舒服的問題在疲勞後加重,這就是中醫說的「煩勞則彰」。
11個適合三伏灸的穴位
4個施灸註意要點
這裏可能有人會問,哪些穴位適合三伏天做艾灸呢?
我 根據大家生活中常出現的一些問題,大致羅列出了以下11個穴位:
1.神闕穴: 大補陽氣,溫經散寒,可以暖腸、暖宮。
2.關元穴: 改善下焦虛寒,「一穴暖全身」,指的就是這個穴。
3.申脈穴: 補陽益氣利水,透過利尿,將體內濕氣排出。
4.湧泉穴: 溫暖腎水,引火下行,能改善「上熱下寒」諸證。
5.足三裏穴: 健脾補虛,提振中氣,是體質虛弱人的日常保養穴。
6.肺俞穴: 補益肺氣,改善肺功能,是慢性咳嗽、哮喘、過敏性鼻炎的必用穴。
7.膻中穴: 中醫講「氣匯膻中」,艾灸膻中穴可以促全身氣機執行,就此緩解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咳嗽、呃逆等癥。
8.中脘穴: 健脾暖胃,可以緩解胃疼,肚子疼,腹瀉、食欲不振、惡性噯氣等。
9.大椎 穴: 疏散風寒,松弛肌肉,治療感冒發燒渾身疼痛,以及伏案低頭引起的項頸不適、肌肉酸痛、血管緊張性頭痛。
10.腎俞穴: 補腎氣,強腰膝,腎虛之人的常用穴。
11.命門穴: 溫經散寒、補腎暖陽。命門是補腎良穴,長期艾灸可延遲衰老,消除疲勞,恢復精力。
「三伏灸」施灸的註意要點 :
1.飯後不宜馬上艾灸,建議飯後半個小時再進行。
2.艾灸後多飲溫水,補充水份便於排毒。
3.艾灸後,不宜用冷水洗手洗臉,因為腠理開啟,要避免受寒。
4.女性會出現月經變化,這是身體接受艾灸刺激後調整平衡,不用過度幹涉。
END
||策劃編輯:十五子
||圖片來自網路,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份作品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授權事宜 。
|| 如有疑問,可點選 向我咨詢
||音訊電台等服務,請移步 微信公眾號選單欄
有用請給我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