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養生

【以案說醫】劉英傑:疏風散寒,理氣止痛,活血祛瘀治療厥陰頭痛案

2024-07-04養生


劉英傑 (1940.1-2020.6),廣東省名中醫,惠州市名中醫,惠州市中醫醫院原院長、主任中醫師,致力醫院管理和中醫臨床工作,曾任惠州市第五屆人大代表、第六、七屆政協常委,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惠州分會會長。 擅長運用經方、驗方治療男性病、心病、脾胃病等內科疾病及疑難雜癥。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高某某,時年48歲,某日來院診治。

【發病過程】

患者 謂頭痛三年余,經中西藥多方治療未效,詢及頭痛,以巔頂為甚、時 發時愈, 痛時如錐 剌,痛連兩目,畏寒肢冷。 苔薄 白、脈弦細

首診證候

癥見: 患者頭痛, 以巔頂為甚、時 發時愈, 痛時如錐 剌,痛連兩目,畏寒肢冷。 苔薄 白、脈弦細

辨證論治

西醫診斷: 頭痛。

中醫診斷: 厥陰頭痛(肝寒上逆夾瘀)。

治法: 疏風散寒,理氣止痛,活血祛瘀。

處方: 予吳茱萸東加活血散瘀之品:吳茱萸10g,黨參10g,生羌6片,大棗4枚,川芎10g,白芷12g,蒿本12g,丹參15g。

共3 劑,每日1劑,水煎服,復煎再服。

隨診過程

患者訴服藥後,頭痛大減,又按上方再進三劑而愈,此後 頭痛未見復發

【按語】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自覺癥狀,可單獨出現,也可見於多種疾病的過程中。常因感受外邪、情誌失調、先天不足或房事不節、飲食勞倦及體虛久病、頭部外傷或久病入絡而致

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 均循頭面,厥陰經亦上會於巔 頂,由於受邪之臟腑經絡不同,頭痛之部位亦不同。 大抵太陽頭痛,在頭後部,下連於項; 陽明頭痛,在前額部及眉棱骨等處; 少陽頭痛,在頭之兩側,並連及於耳; 厥陰頭痛則在巔 頂部,或連目系。 病位在頭腦,多與肝、脾、腎三臟相關。

其基本病機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外感者是風邪為主的外邪上擾清竅,壅滯經絡,絡脈不通;內傷者或肝陽上擾,或瘀血阻絡,或頭目失榮而發頭痛。病理因素涉及痰濕、風火、血瘀。病理性質有虛有實。外感頭痛一般病程較短,治療養護得當則少有轉化。內傷頭痛大多起病較緩,病程較長,病性較為復雜,一般來說,氣血虧虛、腎精不足之頭痛多屬於虛證,肝陽、痰濁、瘀血所致之頭痛多屬於實證。虛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內經】: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厥陰肝經寒邪犯胃,濁陰不降而上逆,故幹嘔而無物,或見泛泛欲吐,胃陽虛寒,飲停於中而上犯,故口吐涎沫;肝經寒邪及濁陰循經上逆清竅,故頭痛,且以厥陰巔頂痛為甚。 吳茱萸湯主 治嘔吐,厥陰肝寒犯胃癥, 癥見幹嘔,吐涎沫,頭痛。 吳茱萸湯的組成:吳茱萸、生姜、人參、大棗;配伍特點:本方肝、腎、寒三經同治,溫、降、補三法並施,但以溫降為主。

本案患者頭痛部位在巔頂為甚,痛連兩目,畏寒肢冷,屬厥陰經寒邪上逆清竅;因頭痛遷延不愈,久病必虛,病久入絡,故痛時如錐剌,轉變為瘀血頭痛,苔薄白、脈弦細,屬於虛實夾雜之證,故此患者的處方中在吳茱萸湯的基礎上,加上活血散瘀和祛風散寒止痛之品。

畢業實習時,劉老曾師從鄧寶瑜,她向劉老論述其父鄧鶴芝老先生以吳茱萸湯治頭痛的寶貴經驗,她說:「余父治有虛寒狀頭痛,都以吳茱萸湯為治,效果殊佳,蓋厥陰經上會於巔頂,三陰中,唯獨厥陰有頭痛,用藥的訣竅在於,參(黨參)與吳茱萸必須等量」。劉老記憶猶新,臨床中用「加味吳茱萸湯」治療久病頭痛者,每每奏效。

(本案編者:李慶蘭,劉小樂)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 惠州市中醫醫院 ,劉英傑名醫傳承工作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