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留法歲月:那些留法中國學生後來怎麽樣?

2024-05-06歷史

本 文 約 5300字

閱 讀 需 要 14 分 鐘

5月5日,在赴巴黎對法國進行國事存取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題為【傳承中法建交精神 共促世界和平發展】的姓名標示文章,文章中提到:「在中國人民心中,法蘭西有著獨特魅力。這片土地曾經誕生眾多有世界影響的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為全人類提供思想啟發。150多年前,法國人士曾經參與建設中國福建船政和福建船政學堂,法國最早接受中國公派留法學生;百年前中國青年赴法國負笈求學,其中一些有誌青年後來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法國在西方大國中率先同新中國正式建交。」 在中法建交60周年的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曾經那些中國年輕人的法蘭西留學歲月。

1964年6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大使黃鎮向法國總統戴高樂遞交國書,新中國政府在巴黎建立起大使館。 周恩來等這一天等了很久。 雖未能親訪巴黎,他委托工作人員找到一家名叫奧羅裏的咖啡館,不為尋訪故人,而是為了還清他賒賬喝的一百多杯咖啡錢,另送拉丁區一家咖啡館三百盒中國香煙,也是用來抵債。 當初 喝這些咖啡時 ,周恩來是靠人接濟度日的留法勤工儉學生,付賬時已是大國總理。

大街小巷,無數堅挺的咖啡館,見證了20世紀上半葉數千名中國年輕人迷惘而充實的法蘭西歲月,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歸國後成為各行各業的棟梁之才。

法國支持中國留學生勤工儉學

在清政府獎勵留學政策的推動下,各省和中央各部紛紛選派留學生赴歐。1908至1910年前後,中國在歐洲的留學生總數約500余人,其中留法學生140余人,官費與自費的比例約為7:3。官費生回國後皆身居要職,自費留法者亦產生重大影響,李石曾、張靜江、吳稚暉就是典型。

1902年,孫寶琦出任駐法大使,在他的隨員中,李石曾、張靜江二人其實是搭便車留法。時年21歲的李石曾是晚清重臣李鴻藻的三公子,孫家與李家是鄰居,李鴻藻又是孫寶琦的頂頭上司,李石曾遂以隨員身份赴法求學。他先入蒙城農業實驗學校,畢業後進入巴黎巴斯德學院學習生物。

李石曾在法國與他父親的門生吳稚暉來往密切。吳稚暉因受「【蘇報】案」牽連,1903年與蔡元培流亡英國,後來又到法國。他主張以「苦學」「儉學」的方法,達到讓多數人出國遊學的目的,李石曾深以為然。1907年,吳稚暉與李石曾親身實踐儉學生活,將生活費縮減一半,他們還開辦印字局和豆腐公司,組織在巴黎的自費生和華工以工兼學。張靜江到法國後開辦了通運公司,實際上是介紹中國學生自費赴法的機關。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李石曾、吳稚暉、張靜江回國,聯合吳玉章等人發起留法儉學會,教育總長蔡元培剛剛結束在德國「半傭半丐」的留學生活,對儉學運動非常支持,先後有數百名學生透過儉學會赴法。 袁世凱上台後,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再次流亡法國,儉學運動表面中斷,實則正在醞釀一次井噴。

1916年,伴隨著袁世凱的死亡,中法兩國人士在巴黎發起成立華法教育會,推動勤工儉學,在1919年達到頂峰。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勞工神聖」的理念深入人心,自由、平等、博愛的法蘭西深受青年知識分子向往,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大力宣傳更加深了這種情結。法國的學費和生活成本都比英美低廉,求職條件也比較寬松,這些都是吸引平民子弟的因素。留法儉學會門檻很低,十四歲以上願意往法國留學者,不論男女,均可入會,學期三年,每年學費五六百元,學習法語、普通科學和簡單藝術後,即可由學會代辦免費護照、訂購艙位赴法。各地軍閥為表支持教育的姿態,紛紛大手筆資助赴法學生。

法國方面也積極配合。當時的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度過原始積累時期,認識到八國聯軍式的搶劫、戰爭索賠,只能狠敲一筆,並不能從中國這個巨大市場獲得永續利益。眼見英美已經大面積占領中國高等教育領域,有人提出應該從長遠角度開發中法關系,提高法國在中國的影響力。1919年7月,法國政府贈送中國勤工儉學生500張優惠船票,以示歡迎。法國外交部檔中的一段話點明了他們支持勤工儉學運動的原因:

「戰前中國青年主要去美國、英國和德國,自法國取勝後,他們轉向法國……事情很明顯,這符合法國的利益:因為如果這些中國青年接受其他國家的培養,他們就會脫離我們的影響。從政治和行政管理的角度,他們就會對我們異常冷漠或變成我們的敵人;從工業和商業的角度,他們就會成為競爭對手,而不是我們的客戶,不再為我們服務。」

艱苦勞動鍛造紅色先鋒

中法兩國不約而同想要加強文化教育合作,促成了1919至1920年的留法大潮,前後20批約2000名學生赴法。始料未及的是,1920年下半年,嚴重的經濟危機使法國社會一片蕭條,工廠裁員,物價飛漲,連法國人都很難找到工作,何況語言關還沒過的中國學生。就是中國人內部競爭,學生的體力和吃苦精神也不能跟華工相比。據周恩來記錄的數據,在1921年9月之前,勤工儉學生共有1579人,其中599人在法國各類學校就讀,200多人在工廠做工,700多人是無工無學的「漂流者」。李石曾等人早年留法接受了無政府主義,凡事皆企圖依靠社會、家庭乃至學生個人的力量,排斥政府的必要支持,缺乏計劃性與預見性,遇到重大困難便難以收場。從1919年末起,華法教育會改變了宣傳策略,嚴格限制勤工儉學生赴法,希望能減少貧寒學生盲目行動,但是從內陸來上海候船的學生已勢不可擋。到1920年12月,送完最後一批學生乘智利號離滬後,華法教育會只得停止辦公6個月,一切入會事務全部拒絕。

在法國,學生們見識了什麽是真正的資本主義血汗工廠。王若飛每天早晨五點起床,晚上九點半之後睡覺,每天在煉鋼廠工作八小時,擠出兩小時看書。李立三在雷諾汽車廠一天工作十三個小時,搬運沈重的鐵塊制造鐵模具。陳毅回憶,每次到市場去割肉買菜,看著自己的血汗錢不住往外掏,心內只覺得痛。鄧小平在法國五年零兩個月,只在西部諾曼第的巴耶中學短暫補習過法語,約四年時間都在做工。幾十年後,他跟法國友人開玩笑說,我為什麽個子這麽小,就是因為我在16歲正發育的時候,在法國的工廠裏拉紅鐵,而且只能吃硬麵包、喝涼水。

參加勤工儉學的學生中,部份人誠心求學,部份人看中低成本實作出洋夢,還有一大批青年已在國內接受馬克思主義影響,想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尋求救國之道。湘籍青年最為突出。以蔡和森、李維漢、向警予、蔡暢等領袖人物為代表,湘籍學生團出發之前就帶著濃厚的馬克思主義背景。留法期間,趙世炎、周恩來、鄧小平、陳毅、李富春、李立三等來自各地的進步青年與蔡和森等一拍即合。如果法國真能如預想那樣提供大量合適便捷的工作機會和學習條件,留學生們也許還不會如此迅速抱團「覺悟」。在法國艱辛勞動的經歷,使這些原本思想多元的年輕人對資本主義制度絕望,他們親歷了法國工人多次罷工,利用寬松的文化環境,讀到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受到很大觸動。留法學生歸國後成為政權掘墓人,是兩國的留學倡導者絕不會預料到的。

文藝青年遊學天堂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法國的城市和鄉村漂泊著一些前來遊學的中國年輕人,他們未必有明確的留學目標和固定的居住國家,因為國內局勢黑暗動蕩,他們到歐洲來尋找新的人生方向,或者是因為反對國民黨當局,出國避難。法國的自由浪漫和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了他們。

青年時代的巴金信奉無政府主義,他曾寫文章分析中國實作無政府主義的途徑,一條是效法法國和俄國的暴力革命,一條是英國式的總同盟罷工。國內的形勢讓巴金苦悶,他不喜歡俄國,英國生活費用太高,法國較其他國家容易接納中國學生,因此,他非常想去法國。1927年,在老家瀕臨破產的時候,在兩個哥哥的傾力幫助下巴金得以赴法,但他沒有按照哥哥的期望進入大學學工科,而是隨性閱讀,潛心寫作,逐漸走上職業作家道路,第一次使用巴金這個筆名發表了小說【滅亡】。

朱光潛1925年考取安徽省教育廳官費留學生,入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他是為了愛情而轉到法國留學。出國前,朱光潛曾在浙江春暉中學教書,1927年,他曾經的學生奚今吾到歐洲,朱光潛幫她聯系了巴黎的一所中學補習法文,幾個月後,奚今吾進入巴黎史特拉斯堡大學讀書,朱光潛也陷入對她的熱戀。為了離奚今吾更近,也考慮到法國的生活成本是英國的一半,朱光潛於1931年轉入史特拉斯堡大學攻讀心理學博士,第二年他與奚今吾舉行了婚禮。

傅雷受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慘淡社會空氣的刺激,說服家人讓他到法國專心讀書。傅雷考入巴黎大學文科,留學期間不僅打下紮實的轉譯功底,還提高了美術和音樂的鑒賞力。傅雷、朱光潛與劉海粟、龐薰琹等留法藝術青年,常在咖啡館一坐幾個鐘頭,高談闊論,結下深厚友誼。

留法生建立起現代中國美術教育體系

20世紀上半葉所有留法學生當中,選擇美術專業的比例最高,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留法美術生約150人,數量看起來不多,但成材率極高,幾乎人人歸來都成為各自學派的宗師級人物,共同建立起現代中國美術教育體系。

1911年,吳法鼎以官費資格赴法學習法律,但他鐘愛美術,常出入巴黎各大藝術館,後來幹脆進入巴黎美術學院,成為最早的正規美術留法生。從1911年至1919年,赴法學習美術的學生平均每年僅一人,留日生仍然是美術界的絕對主力,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李叔同、陳師曾等。

20世紀20至30年代,正是法國美術最興旺發達的時期。無論在讀的學生還是已經成名的畫家,都以赴法為新方向,作為世界藝術之都的巴黎吸引了他們的目光。1919年至1933年,前赴後繼的有李金發、林文錚、林風眠、潘玉良、吳大羽、方幹民、龐薰琹、常書鴻、劉開渠、劉海粟、徐悲鴻、顏文梁、王臨乙、艾青、呂斯百、吳作人、王子雲、滑田友等。勤工儉學的機會使一些家境貧寒的年輕人能夠成行,如林風眠、林文錚、艾青,到法國後,他們也和其他勤工儉學生一樣打工,因為有專業特長,似乎更容易找到報酬更高的工作,比如林風眠做廣告招牌油漆工維持生活。林文錚後來與赴法留學倡導者蔡元培的女兒蔡威廉結為夫妻,蔡威廉也是著名畫家。

法國的美術教育方式非常具有國家特色,學校管理松散,學生不必嚴格出勤上課,跟老師見面的機會很少。比較知名的美術院校在學生交了學費之後都發給到各大博物館的出入證,學生可以整天泡在盧浮宮、凡爾賽宮、鐘樓怪人等世界頂級藝術殿堂,也可以到印象派博物館、現代藝術館和私人畫室接觸最新銳的流派。想在學校裏按部就班,還是浪跡塞納河畔,全憑個人性格愛好。

徐悲鴻和林風眠都進入法國美術教育的最高學府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卻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徐悲鴻出國前已經成名,法國有什麽他很清楚,他目標明確,就是要學習西洋寫實藝術改造中國畫,因此沿著學院派路線一絲不茍地訓練,回國後實作了他的初衷。

林風眠出國時剛剛19歲,如同許多趕時髦出洋的年輕人一樣,心緒迷茫,並不知道法國是什麽樣子,也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麽。一到異彩紛呈的法國,他便不能抵禦塞尚、莫奈、馬蒂斯的「誘惑」,整天逃課徜徉於博物館和畫展,癡迷在學院派看來不登大雅之堂的印象派和現代派,又熱衷巴黎東方藝術館裏的中國漢唐藝術品紋飾,逐漸開創一種博采中西藝術之長的新畫風。

龐薰琹原本進入和巴黎美術學院齊名的大茅舍畫院,但中途離開,遊學於民間和私人畫室畫廊中,最終將西方現代主義藝術與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結合起來,自成一派。

1925年林風眠回國後任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校長,這一事件被視為一座裏程碑,標誌著留法藝術生開始取代留日生登上主流位置。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留法生獲得了藝術教育的主導權,徐悲鴻執掌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專修科近二十年,率領留法生一統中國美術江山。

抗日戰爭使留學事業中斷,在戰爭結束後,吳冠中、熊秉明、趙無極、朱德群等人立即赴法留學,延續了中國美術界偏愛法國的局面。留法生的地位一直延續到1949年以後,美術學校采用了蘇聯的教學模式與方法,蘇聯寫實主義和法國學院派繪畫並不矛盾,留法寫實派可以盡量排除政治幹擾,傳承他們的藝術理念。而那些在法國接受了現代派藝術的畫家,如林風眠、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則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幸運的是他們抵住壓力,或在國內堅持探索,或遠赴海外,各自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49年之後,冷戰鐵幕切斷了中國學生赴法的航線,直到1964年中法建交,新中國才派出首批公派赴法留學生。這批學生業余時間最流行的旅遊計畫,就是尋找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年輕時的足跡。

1975年,鄧小平以中國副總理身份存取法國,法國方面特意安排他到生活戰鬥過的裏昂故地重遊。回國之前,鄧小平買了大量麵包,工作人員都不理解他一個人買那麽多麵包幹嘛。這是他帶給周恩來、聶榮臻、李富春蔡暢夫婦的禮物,當年吃到內傷的法國麵包,如今再見,已是載著滿滿的回憶。

END

作者 | 李響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鄭美玲 (實習)

校對 | 苗祎琦 彥文

推薦

誰是第一個在敦煌莫高窟開窟的人?

前秦建元二年(366)

沙門樂僔西遊至此

忽見金光照射在三危山巖石之上

「狀有千佛」

於是「造窟一龕」

此為莫高窟千年營造史的起點。

本期,讓我們走進敦煌莫高窟

感受莫高窟的精美藝術

點選下方封面,即可購買

↓↓↓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