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他是安徽省委原書記,曾參與了山西的奪權行動,活到了87歲

2024-03-25歷史

眾所周知,新中國在剛成立之時可以說是一窮二白,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幾乎掏空了「家底」,是那些經歷過殘酷鬥爭考驗的革命幹部前仆後繼扛起了建設新中國的重任,在他們的領導之下積極發展地方建設,中國才逐漸擁有了富足繁榮的今天。這些地方領導幹部都是新中國建設的功臣,然而他們的仕途卻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起起落落,原安徽省委書記袁振的一生就是如此。

袁振是山東人,1917年出生,那時候清朝滅亡、軍閥混戰、日軍又在一旁虎視眈眈,山東作為重要的軍事基地,那裏頻繁出現戰爭,袁振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他深知中國之大卻放不下一張安靜書桌的含義。那時候他歲數小卻誌向大,他看到了百姓在飽受戰火的荼毒,下決心長大後要參加革命,1936年時他考上了師範學校,也是在那一年他加入了共產黨。

畢業之後袁振到魯西之地擔任教師,而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地下黨員,他一邊教書育人宣傳共產黨思想、一邊秘密發展黨員。全面抗戰爆發後,袁振率先在當地組建起了遊擊隊與日軍作戰,之後在黨的領導下遊擊隊不斷發展壯大,在山東一帶建立了很多根據地,之後他負責民運和保衛工作,配合萬裏同誌等人不斷發展抗日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袁振在抗戰時期建立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地方管理經驗,他先後擔任地委書記、軍分區政委等職,解放戰爭爆發後,他跟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成為南下幹部支隊的司令員兼政委,為挺進大別山做了大量的支前參戰工作。袁振的思政工作經歷了戰爭時期的考驗,他的領導才能得到了上級的肯定,建國後他出任中南局工業部副部長,之後參與並指揮荊江分洪工程建設。

1954年時,袁振被任命鞍山市委第二書記,主抓鞍山鋼鐵公司的工作,繼續為新中國工業建設添磚加瓦,他在這裏一幹就是十年,他不但在這裏創立了大型國有企業管理制度,還在這裏建立了鞍山鋼鐵學院,使鞍鋼的發展呈現蒸蒸日上、後繼有人的全新面貌。1964年時,袁振被調到山西擔任省委書記處書記,這一年他47歲,離開了工作十年的鞍山。

這對於袁振來說本是一件向上進取、晉升的好事,然而隨著特殊年代的到來,他經歷了人生中的低谷期。時任山西省副省長劉格平從北京開會回來後,在上級領導關鋒等人的授意下策劃奪權行動,1967年1月劉格平回到山西成立了領導小組,袁振等人都成為了核心成員,之後50歲的袁振參與了這次奪權行動。

當時的環境非常復雜,袁振的工作並不輕松,當山西革命委分成兩派後,呈現出內部鬥爭越演越烈的趨勢,最後驚動了中央。中央為解決山西問題先後召開了五次會議,兩派之首都遭到了批評。袁振作為核心成員之一也難逃其責,而這次事件也成為了他後來受到迫害的「把柄」,直到山西問題徹底解決,袁振才恢復工作,只是那時他一直要參加思想學習班學習。

特殊年代過去後,袁振的思想才得到解放,1978年他被任命安徽省委常委,等待他的是更為艱巨的工作,那就是實施「包產到戶」政策。那時候不允許私人承包土地,所以想要實施「包產到戶」政策非常艱難,在袁振的鼓勵和支持下,安徽省小崗村的18戶村民冒著掉腦袋的風險簽下了承包合約,一年後這次的承包有驚無險並且取得了喜人的大豐收。

之後有了袁振的「前車之鑒」,「包產到戶」逐漸在全國推廣開來,可以說袁振是改革開放的先鋒,他為安徽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1982年時,袁振出任安徽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那一年他剛好65歲,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他大力支持改革開放政策,把每一項政策都落實到位,安徽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1987年袁振離開了工作崗位,之後他在北京養老,每天像普通百姓一樣生活,沒人知道他曾擔任過安徽省委書記,更沒人知道他為新中國建設貢獻了一生。2013年袁振因病去世,享年87歲,他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為新中國建設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的事跡會留名青史,他的奉獻與改革精神值得世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