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千手觀音上還有個簽名?是畫師偷偷落款還是古代版到此一遊?

2024-04-30歷史

本 文 約 3500字

閱 讀 需 要 9 分 鐘

2000年,甘肅蘭州歌舞劇院編創了四幕民族舞劇【大夢敦煌】,盡顯博大精深的莫高窟石窟藝術與濃郁的佛教文化。在世人心目中,「千手觀音」這一莫高窟中的經典壁畫形象已然成為敦煌文化的典型代表。

千手觀音

眾所周知,觀音菩薩在中國古代佛教信徒中具有廣泛的信仰基礎。而所謂「千手觀音」,全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在佛教教義中,它是觀世音菩薩的其中一個化現。按照【大悲心陀羅尼經】的說法,觀音曾在千光王靜住如來前得受大悲咒之傳承,靜住如來曾經為他說一「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並且要他持此咒心,於未來惡世中,普為一切眾生作大利樂。觀音菩薩當時聽了這個咒後,發出宏大的誓願說:

「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發願後,觀音果真化成千手千眼之相,並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千眼遙觀,千手接應」,象征著觀音能觀眾生之苦,濟眾生之難。

從歷史上看,中國現存千手觀音 (或千眼觀音) 最早的創作,可以追溯到洛陽的龍門石窟。到盛唐之後,「千手觀音」流行的中心轉移到河西走廊一帶。據敦煌研究院調查統計,莫高窟現存洞窟中,繪有【千手千眼觀音經變】的洞窟多達近40個。譬如,盛唐時期完成的莫高窟第148窟東壁甬道上方繪有【千手觀音經變】。這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千手觀音像之一。但莫高窟第3號窟才是莫高窟現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因該洞窟集中表現觀音思想,故通稱為「觀音洞」。

在這個洞窟的南北兩壁上,分別繪制了一幅【千手觀音經變】。兩幅畫皆內容豐富,而其中 最引人註目的當然是兩幅畫中的觀音形象。 準確地說,3號窟壁畫上的觀音,是「十一面千手觀音」。 南壁觀音在其正面耳廓後各有兩面,頭頂發髻上排列有七個小面,一正面二半側面四側面,其中中間比較大的是一個惡面,惡面上面是一個「佛面」,與舉過頭頂的化佛疊加在一起,好像一座小塔。 北壁觀音第一層五面、第二層五面,最上層一佛面。 除佛面外,觀音的所有臉面都有三眼。 左右共有42只大臂手,或胸前合十,或上舉、曲彎、直垂,或捧缽、持楊枝、握凈瓶等。 臂手的關節、臂肩的結合都恰到好處。 其余千手的手掌心都有一眼,巧妙地組成圓輪形法光,產生千手千眼、無窮無盡、佛光閃耀、法力無邊的效果,而且使人感到美而不怪異。 另外,如果仔細觀看,每條手臂均出自觀音的身體,排列非常精妙自然。

誰人為畫

那麽,這幅【千手觀音經變】,究竟是何人所畫呢?

說起來,莫高窟的大部份壁畫裏,其實看不見畫師的姓名標示。究其原因,古代的畫匠和塑匠屬於「百工」之列,並不受社會重視。能夠史上留名的古代畫家,大多在「畫家」之外另有一個官員身份。譬如東晉時代的大畫家顧愷之,當過隨從於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的散騎常侍,這是當時典型的「清要之官」——地位重要而又不用承擔實際責任的官職。至於唐代畫家閻立本、吳道子也做過朝廷的命官,閻立本甚至還當過唐朝的宰相。

莫高窟還有其特殊情況,用現代術語說,敦煌石窟的營建過程中,畫匠只是「乙方」,出資開鑿洞窟的「供養人」才是「甲方」。因此,只有「供養人」才有資格將自己名字寫作莫高窟的題名裏。作為受雇於人的畫師,顯然是沒有這個待遇的,這是甲方乙方之間最基本的規矩。不僅如此,許多家族營建的洞窟帶有家廟性質,往往會將逝去的先祖名字也算作「供養人」,在洞窟壁上繪有供養人像。這就暗示後世還要來這裏做法事和瞻仰自己的先祖。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壁畫上留有畫匠的名字或形象,當後世子孫磕頭行禮的時候,等於也把不相幹的畫匠當成祖宗拜了,這當然是不能允許的。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留下姓名的莫高窟畫師自然少之又少。 莫高窟第3窟比較特殊。 在這個洞窟主室西壁龕南側墨書「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上報四恩下資三有息願□□□」一行,而龕北側觀音像右下則墨書「甘州史小玉筆」一行。 「甘州」就是今天的張掖,在敦煌以東幾百千米。 而從文意看,據題記最後一字「筆」,便可以理解成為名叫「史小玉」之人作畫後的落墨。 換言之,此題記是極為少見的洞窟畫師題記。 大約史小玉在繪制完成千手觀音的傑作後,不甘做個無名氏,於是將自己的名字用小字偷偷寫在不起眼的地方。

有趣的是,在莫高窟裏,「史小玉」留名處還不止於名聲在外的第3窟。莫高窟第7窟主室東壁門南有墨書題記為:「至正十七年正月十五日甘州橋樓上人史小玉燒香到此。」莫高窟第379窟主室東壁門南墨書題記為:「甘州史小玉燒香。」莫高窟第444窟 (屬盛唐時期) 有兩則題記,主室西壁龕內北後柱上墨書題記:「至正十七年正月六日來此記耳史小玉到此。」主室西壁龕內北前柱上墨書題記:「至正十七年正月十四日甘州橋樓 (由於題記兩字有些模糊,有些人也判讀為‘稿囗’) 上史小玉燒香到此。」如果這些題記裏的「史小玉」同為一人的話,那麽就可以推斷是史小玉在畫第3窟之余,作為遊人題記所寫。「至正」是元順帝年號,「至正十七年」即公元1357年。以此推論,莫高窟第3窟就當是個元代晚期洞窟,而其中的【千手千眼觀音經變】有可能就是莫高窟唯一有紀年、有畫師題名的觀音影像了。

不過,對於題記中史小玉的身份,學界也有人提出另一種意見。元代時期,來訪莫高窟的僧俗道眾以及官吏、儒生、軍士和普通訊眾的墨書刻寫題記很多。譬如第14窟天歷二年 (1329) 「蘭州劉文秀甘州張仕達張五平安到此」,第78窟至正九年 (1349) 「晉寧路臨分縣普濟院僧人滿師到此記耳」。這些寫法都與史小玉在第444窟留下的題記類似,說明史小玉是元代到過莫高窟的一位遊客,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燒香禮佛。甚至第45窟主室東壁門南側存有至順二年 (1331) 的僧人題記:「僧人劉祖鴻山寺焚香禮拜至順二年四月初一日道高山寺記耳筆。」出現在這一句子結尾處的「筆」字顯然指的只是整句題記而非作畫完成。這就動搖了將「甘州史小玉筆」視為史小玉作畫的證據,只能斷定是他題寫而已。盡管如此,如今將史小玉看作莫高窟第3窟壁畫作者的做法仍是主流意見。敦煌研究院在所辦「數位敦煌」網站上就寫道:

「學界推斷此窟壁畫可能是甘州畫工史小玉,在至正十七年(1357)前後繪制的。」

更何況,無論史小玉是不是畫工,人們都不應忘記那些千百年來無數個創造敦煌藝術的無名畫工、塑匠的功績。

然而明太祖洪武五年 (1372) ,朱元璋又派大將馮勝西征,「略甘肅……至瓜、沙州,獲金銀印及雜畜二萬而還。」但明軍東還後,元朝的殘余勢力很快重占敦煌一帶。明朝遂在肅州以西70裏處的文殊山與蒙特內哥羅之間的峽谷地帶修築了嘉峪關,屯兵固守,從此視沙州一帶為羈縻邊衛。長達千年的敦煌地區的石窟營造活動就此即告中輟。到了嘉靖三年 (1524) ,明王朝進一步關閉嘉峪關,敦煌更是變得孤懸關外。於是,莫高窟「佛教屢遭毀壞,龕亦為沙所埋」。曾經信眾雲集的窟寺,煙火不復昔日興盛,原有的石窟雕塑與壁畫也日漸殘破。直到清代,敦煌才稍有生氣,莫高窟遊人漸多。康乾時人汪漋做過一首【敦煌懷古】頗為有名,其中寫道,

「明代西疆止酒泉,整師嘉峪欲窮邊。風搖檉柳空千裏,日照流沙別一天。回鶻幾能通天命,羌戎還幾呈戈鋌。清時代宇重開辟,感舊猶憐蔓草煙。」

參考文獻:

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史話】

王惠民【千年鑿擊而成的頂尖神話莫高窟】

任積泉【史小玉與千手千眼觀音壁畫】

敖特根【敦煌莫高窟第465窟斷代研究綜述】

END

作者 | 向衡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鄭美玲(實習)

校對 | 李棟 張斌 古月

推薦

誰是第一個在敦煌莫高窟開窟的人?

前秦建元二年(366)

沙門樂僔西遊至此

忽見金光照射在三危山巖石之上

「狀有千佛」

於是「造窟一龕」

此為莫高窟千年營造史的起點。

本期,讓我們走進敦煌莫高窟

感受莫高窟的精美藝術

點選下方封面,即可購買

↓↓↓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