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閱讀:【 】
1
「師爺,當夫妻最要緊的是什麽?」
「恩愛」
「師爺,當縣長最要緊的是什麽?」
「忍耐」
恩愛是團結,忍耐是克己,對於一國之君來說,做到這兩條,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春秋時期的晉惠公,既不能團結外姓大臣,又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最終被朝野拋棄,而其兄長晉文公,卻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團結外姓大臣,兼顧縣長和夫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51年9月,晉獻公薨逝,大夫瑞克誅殺公子奚齊和公子卓子,成為把持晉國朝政的權臣。而流亡秦國的公子夷吾,在大夫郤芮的建議下,用五座城池賄賂秦穆公,希望得到秦穆公的支持,並許諾繼位之後,把汾陽封給瑞克。
秦穆公認為利益巨大,便和齊桓公聯手送公子夷吾回晉國,瑞克得到封地,也不反對公子夷吾,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子夷吾順利繼位,史稱晉惠公。
「 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 」——【春秋左傳】。
「遺瑞克書曰,誠得立,請遂封子於汾陽之邑」——【史記·晉世家】。
然而,晉惠公成為國君之後,認為地位已經穩固,便 不向秦穆公割讓城池,又以權重勢大為理 由 誅殺瑞克,氣的瑞克大罵了一句: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
盡管晉惠公有千萬種理由,但結果是確定的—— 晉惠公毀約了,喪失了秦國等諸侯國的信任,更讓晉國的外姓大臣充滿不安全感。
簡而言之,晉惠公的政治信用破產。
公元前647年,晉國爆發大饑荒,晉惠公向秦穆公求救。
秦國大夫公孫枝認為,既然晉惠公的政治信用破產,秦國完全可以趁機討伐晉國,必定大獲全勝。但秦國大夫百裏奚是厚道人,說天災流行是正常的事,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輪到秦國呢,秦國應該救助晉國。
秦穆公思考一番,覺得晉惠公有錯,晉人無罪,秦國不能以晉惠公的錯連累全部晉人,便同意了晉惠公的請求,向晉國輸送大量的糧食。
這是晉惠公挽救政治信用的最佳機會,可惜的是,晉惠公沒有把握住。
次年冬天,秦國爆發大饑荒,按照百裏奚和秦穆公的想法,晉惠公應該向秦國輸送糧食,報酬秦國的恩情,但晉惠公拒絕了,放任秦國饑荒蔓延,根本沒有救助秦人的想法。
「僖公十四年冬,秦饑,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
無論是護送回國繼位還是輸送糧食,秦穆公都對晉惠公有大恩大德,晉惠公不報答就罷了,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秦穆公的底線,秦穆公大怒,便於公元前645年起兵伐晉。
秦穆公統兵渡過黃河以後三戰三勝,逼近韓原 (山西河津縣和萬榮縣之間 ) ,晉惠公大驚失色,問大夫慶鄭:「怎麽辦」,慶鄭非常不客氣:「君實深之,可若何」,這不都是你造成的嗎,還問什麽問?
無奈之下,晉惠公統兵到韓原迎戰,結果一戰而敗,被秦穆公俘虜回秦。
軍事問題可以在戰場上解決,俘虜晉惠公是政治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
秦國的公子縶 (zhi) 提議,誅殺晉惠公以絕後患,但公孫枝說,晉國的國力強盛,現在沒有滅亡的跡象,不如送晉惠公回國,留太子圉 (yu) 在秦國為質。
公子縶的提議,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公孫 枝的提議,倒是非常考究。
晉惠公是秦穆公擁立的,但因為晉惠公的反復無常,秦穆公沒有實作「晉國親秦」的戰略構想,那麽用戰爭教訓晉惠公之後,再把他送回去,可以向晉國顯示寬大。 留太子圉在秦國為 質,則可以從小培養他的親秦心理,給將來實作「晉國親秦 」的戰略構想做準備。
想明白這一層,秦穆公便同意公孫 枝的提議,與晉國談和。
「僖公十五年,公子縶曰: 不如殺之,無聚慝焉。 子桑曰: 歸之而質其大子,必得大成。 晉未可滅,而殺其君,只以成惡。 乃許晉平。 」
聽聞秦國君臣的決定,晉惠公立即命大夫郤乞召來陰飴甥,讓他和秦穆公談判,並撥出大量公田賞賜晉國大臣,希望他們能努力工作,營救自己回國。
郤乞是擁立晉惠公的郤芮族人,陰飴甥是晉惠公的外甥,因為呂、瑕、陰三城都是他的封地,所以也可以稱為呂飴甥、瑕呂飴甥。可以說,他們兩人是晉惠公最親信的人。
10月,陰飴甥到了秦國王城 (陜西大荔) ,見到秦穆公。
秦穆公開門見山,問陰飴甥:「晉國戰敗之後,朝野是否團結?」
陰飴甥答道:「國君被俘親人戰死,底層晉人非常憤怒,準備擁立太子圉為國君,然後籌備糧食和軍械向秦國復仇。高層大臣雖然知道晉惠公的錯誤,但依然擁護晉惠公,要求向秦國復仇。」
陰飴甥表面上說晉國朝野不團結,實際上已經表達了晉國朝野同仇敵愾的意思。
於是秦穆公又問:「晉國朝野對晉惠公的前途怎麽看?」
陰飴甥答道:「底層晉人覺得,我們要向秦國復仇,秦國怎麽可能放國君回來?但高層大臣覺得,晉國已經知罪了,秦國一定不會為難國君。況且秦國懲罰不服從的人,事後又不取人性命,天下諸侯一定稱贊秦國的恩德,僅憑這件事,秦國足以成就霸業。這麽有利的事,秦國怎麽可能不做呢?」
陰飴甥給秦穆公戴了一頂高帽子,也給秦穆公釋放晉惠公做了理論鋪墊。
既然不準備誅殺晉惠公,晉國又舉國動員準備復仇,釋放晉惠公還能獲得國際聲望,秦穆公釋放晉惠公便毫無心理負擔。
這段陰飴甥和秦穆公的對話,就是【古文觀止】的第十二篇文章——【陰飴甥對秦伯】。
唯讀【古文觀止】的文章,你 可能會有一種陰飴 甥 力挽狂瀾的 感覺,可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就能知 道, 秦穆公要的是體面,陰飴 甥用談判技巧給了秦穆公體面,從而完成了一場流傳千古的談判。
實力永遠是談判的後盾,談判技巧只是錦上添花。
公元前645年11月,秦穆公釋放晉惠公,兩年後,晉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國為質,兌現了承諾,秦穆公又把女兒嫁給太子圉,正式開始晉國太子培養計劃。
如果事情就這樣下去,公子重耳根本沒有機會做晉國國君,晉國也不可能成為秦國的大敵,秦穆公將成為真正的春秋霸主。
但問題在於,太子圉做了五年質子,公元前638年便拋棄妻子懷嬴,獨自跑回晉國去了,次年九月,晉惠公薨逝,太子圉繼位,史稱晉懷公。
晉懷公獨自回國,說明他不在乎秦晉聯姻,成為晉國國君不是秦穆公擁立的,他便不會對秦穆公感恩戴德。 這兩件事意味著,秦穆公的晉國太子培養計劃、「晉國親秦」戰略構想都失敗了。
為了彌補損失,秦穆公必須重新選擇一位晉國公子,擁立為國君。
2
公子重耳自蒲城逃亡以後,雖然有一些顛沛流離,但整體來說,日子不錯。
他離開蒲城,立即帶著狐偃、趙衰、魏武子等親信跑到母親出身的戎狄部族,投奔外公和舅舅們。
這期間戎狄部族討伐廧咎如 (赤狄分支) 的時候,俘虜了叔隗、季隗兩姐妹,都送給公子重耳。公子重耳娶了年紀較小的季隗,生下伯鯈 (tiao) 、叔劉二子, 把年紀較大的叔隗送給趙衰,他們兩人生育一子,取名趙盾。
公子重耳和親信們在戎狄部族整整住了十二年,等陰飴甥與秦穆公談和、晉惠公確定送質子以後,秦晉關系暫時緩和,公子重耳害怕晉惠公調兵討伐,便離開戎狄部族,開始周遊列國。
他們一路向東,翻越太行山來到衛國,衛文公可能覺得公子重耳沒有價值,根本不招待他們。
再向東走,便是齊國。
齊桓公是雄才大略的天下霸主,非常清楚「流亡公子奇貨可居」的道理,不僅把公子重耳視為座上賓,送給二十乘車做見面禮,還把女兒嫁給他。
在齊國住了一段時間,公子重耳的意誌有些消磨,想住下不走了。
但親信們追隨他逃亡是要謀取更大的富貴,怎麽可能同意他長期滯留齊國?夫人姜氏也認為,公子重耳應該誌在四方,不能留戀溫柔鄉,於是姜氏和狐偃合謀,用酒灌醉公子重耳,然後離開齊國。
路過曹國,公子重耳受到曹共公的羞辱,但在宋國受到宋襄公的禮遇,又收獲二十乘車。
隨後,公子重耳到了鄭國,沒有受到鄭文公的禮遇,便南下楚國。
楚成王和齊桓公一樣,意識到公子重耳的價值,問道:「如果我送你回晉國,你準備如何報酬我?」
公子重耳給了明確的答復:「如果你能送我回晉國做國君,將來晉楚兩國在中原交戰,我主動後撤九十裏」——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諸侯行軍,每天行走三十裏,休息一晚再走,稱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裏。
聽到這句話,楚成王確定公子重耳是有政治野心的人,值得投資,但楚國和晉國距離遙遠,楚成王便把公子重耳送到秦國,一方面可以讓公子重耳自秦國回晉,另一方面可以給秦穆公送個人情。
就這樣,公子重耳和親信們到了秦國。
此時是公元前637年,秦穆公正因為晉懷公的事發愁,準備擁立新的晉國公子取代晉懷公,見到公子重耳,秦穆公都不禁感嘆一聲,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於是秦穆公送給公子重耳五個秦國女子,再結秦晉之好,其中一個就是侍奉過晉懷公的懷嬴。
而此時晉懷公也犯了大錯誤。
因為晉懷公的根基不穩,害怕公子重耳回國奪位,便要求晉國外姓大臣的家族成員放棄追隨公子重耳,並下達最後的歸國日期,一旦到了日期還沒有回來,就永遠不要回來了。
「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晉惠公卒。懷公立,命無從亡人,期。期而不至,無赦。」
晉懷公是要剝奪公子重耳的政治身份,永遠流放國外。
狐偃之父狐突是晉國大夫,晉懷公便命令狐突,召狐偃回來。可能是想分別押註,可能是堅持一臣事一主,反正,狐突拒絕召狐偃回國。晉懷公大怒,下令處死狐突。
晉懷公想用嚴刑峻法震懾外姓大臣,但在外姓大臣看來,晉懷公一言不合就殺人,實在太沒有安全感了,如果不換人,誰都不知道什麽時候死。大夫蔔偃就說的很清楚:
「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其何後之有?」
這就意味著, 晉懷公在失去秦國外援之後,又失去掌握實權的晉國外姓大臣的支持。
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前636年正月,秦穆公出兵送公子重耳等人渡過黃河,一路向西北前進,令狐、桑泉、臼衰三城陸續投降公子重耳。而晉懷公感受到危險,立即派兵前去阻攔。
如果公子重耳和晉軍交戰,敵眾我寡,肯定打不過,怎麽辦?
【春秋左傳】寫道:「晉師軍於廬柳。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師退,軍於郇。辛醜,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於郇。壬寅,公子入於晉師。」
這句話非常簡單,背後卻是復雜的政治利益交換。
抵達廬柳的晉軍都是晉懷公派過去的,願意服從秦國公子縶的命令退到郇城,有三個可能的原因——
1、晉國 曾敗 給 秦國,現在不敢和秦國公子起沖突。
2、秦穆公在晉軍中有暗線。
3、公子重耳透過公子縶,向晉軍將領許諾,事成以後進行賞賜。
如果這三個原因成立,那麽狐偃在郇城和秦晉大夫會盟,便是利用會盟的形式,正式承認給晉軍將領的賞賜,以及代表公子重耳,重申秦晉之好的諾言。
做完這一切,公子重耳便成為晉軍的新主人,所以他進入晉軍大營,撫慰晉軍將士。
隨後,公子重耳按照晉國國君即位的慣例,回到曲沃,朝拜晉武公廟,同時派兵誅殺已逃往高粱城的晉懷公。
公子重耳,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文公。
3
晉惠公、晉懷公不能團結外姓大臣和秦國外援,又不能克制自己的集權獨尊欲望,所以才國破家亡,為天下笑。
現在晉文公即位,要想坐穩國君寶座並振興晉國,也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
事實上, 在喪失權力制衡、外姓大臣一家獨大的晉國,國君唯一能做的就是和外姓大臣深度捆綁,借此獲得他們的支持,然後利用外姓大臣希望獲得封地、開拓政治版圖的欲望,爭霸中原開疆拓土。
和現代類比的話,晉國的外姓大臣相當於美國的軍工集團、金融資本集團,晉國國君相當於美國總統。
所以【史記·晉世家】裏寫道:「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晉文公的政治手段,其實就這麽簡單, 牢牢抓住「團結」和「克己」兩項原則,能封的都封,能賞的都賞,盡量不遺漏一人。
具體的封賞過程,【春秋左傳】裏講了兩個故事,很有意思。
早年間太子申生自縊以後,晉獻公命宦官寺人披討伐蒲城。原本晉獻公的命令是到蒲城以後,休整一夜再戰,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但寺人披沒有休整,抵達蒲城就去圍剿晉文公,逼的晉文公跳墻逃跑,袖口都被寺人披斬下一角。
再慢一步,晉文公就沒命了。
現在晉文公回國即位,寺人披便前來求見,但晉文公拒絕見他,還命人前去責罵:「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雖然你是執行晉獻公的命令,但就不能放我一馬?那只斷袖仍在,我忘不了以前的事,你走吧。
聽到晉文公的話,寺人披說了一大段話,其中兩句很高明——
「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嚴格執行國君的命令,是自古以來的制度,為國君分憂解難,要盡全力而為之。
這句話,寺人披把自己定位為晉獻公的忠臣,而不是晉文公的仇人,言外之意就是,以前我忠於晉獻公,以後也會忠於你晉文公。
「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當年管仲輔佐公子糾奪位,差點射死齊桓公,但齊桓公不念舊仇,反而任命管仲為相,兩人共同締造齊國霸業, 這才是國君應有的胸懷。
如果你不願意效仿齊桓公,那我自己走,不用另行吩咐。但你要想清楚,一旦我走了,晉國朝野會認為你不能容人,到時候走的人更多。
這句話,寺人披把自己定位為「千金買馬骨」的馬骨,而不是謀封賞求富貴的小人,目的就是告訴晉文公,如果你能原諒仇人,其他人就安心了,你更容易團結外姓大臣。
寺人披的話,晉文公聽明白了,立即召見寺人披,委以重任。
寺人披和晉文公的對話,便是【古文觀止】的第十四篇文章——【寺人披見文公】。
晉文公周遊列國的時候,追隨者中有一人叫介之推,地位不高,魏晉的杜預說介之推是「文公微臣」,做過的唯一一件大事,是在晉文公沒有食物時,從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塊肉給晉文公食用。
經過漫長的時間,晉文公可能已經忘記這件事了,即位以後又事務繁雜,便沒來得及賞賜介之推,介之推也沒有主動要求賞賜。
為什麽呢,難道介之推不食人間煙火?
其實,不是介之推不喜歡賞賜,而是介之推能認清形勢。
他說:「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
晉獻公有九個兒子,現在只有晉文公在世,在晉惠公和晉懷公喪失人心的背景下,除了晉文公以外,再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做晉國國君。 既然如此,賞賜是晉文公的恩德,不賞賜是晉文公的本分,還爭什麽呢?
說罷,介之推便和母親到綿山隱居,直到死都沒出來。
介之推是清醒的人,但不受賞賜而隱居的事,還是在晉國傳開了,成了晉文公必須正面回應的輿情。
如果晉文公處理不當,那麽團結外姓大臣、收攏人心的一切努力都白費,可要是繼續賞賜的話,介之推都隱居了,怎麽賞賜?
晉文公思考一番,決定坦誠相待。
他派出人馬到處尋找介之推,間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流露出悔改的意思。尋找介之推失敗之後,晉文公又把綿山圍起來,虛封給介之推,最後說了一句:「以誌吾過,且旌善人。」
經過這麽一番處理,晉文公把對自己不利的輿情,轉化為忠君愛國的標誌性事件,消除了一場政治危機。
說到底, 晉文公賞賜介之推這個社會性死亡的人,是給活人看的。
這件事便是【古文觀止 】的第十五篇文章——【介之推不言 祿 】。
就這樣, 晉文公透過賞賜團結外姓大臣,透過克己和外姓大臣形成權力平衡,君臣深度捆綁,真正坐穩國君之位。
全文較長,分兩篇發,以上是上半部份,明天發下半部份。
點 擊 下 方 名 片 可 關 註 公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