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在7000多人的大會上,毛主席讓陳雲發言,為何他卻始終緘口不言?

2024-06-03歷史

60年代初,為了糾正在過去幾年時間裏,黨中央在國家建設中所犯的錯誤,毛主席提議召開了一個全國性的工作大會,將各省、地、縣的領導人都請到北京來,大家坐在一起議一議、吵一吵,批評或者自我批評,把問題擺在台面上解決。

1962年,工作大會正式召開,參會人員一度達七千人之多,場面之隆盛冠絕古今。會議開始之後,毛主席首先做了發言,主席認為,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黨中央建設的大方向是沒有任何問題,在黨中央的統籌之下,中國的經濟也確實得到了長足發展,生產力亦有了大振幅的提高。

但隨後,主席話鋒一轉,開始講黨中央所犯的錯誤,其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左傾」問題,例如在50年代末,由於對國際、國內形勢過於樂觀,黨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嚴重脫離實際的政策,這直接導致工、農業建設遭受比較嚴重的打擊,生產力不增反降。在50年代末,黨中央一直高舉「反右」的大旗,但實際上已經犯了教條和「左」的錯誤。

在總結了過去之後,毛主席緊接著開始做自我檢討,主席認為,之所以會發生這一切,與自己的判斷與決策是脫不開關系的,自己應該為這一系列錯誤負責任,並向黨內、全國人民道歉,說著,主席鄭重的向大家鞠躬,以表達內心的歉意。台下的參會者們被主席的誠意感動,紛紛站起來為主席鼓掌,以示理解和鼓勵。

隨後,主席便請周總理、少奇同誌發言,周、劉很同意主席對「左」的檢討和批判,但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中少奇同誌的意見比較「激烈」,他認為中國當下的經濟模式已經開始固化,發展空間極為有限,因此他建議對經濟進行改革,實行「包產到戶」的政策,廢止人民公社制度,借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包產到戶」確實能給予農業一定的發展「彈性」,但同時也有可能導致土地兼並,讓中國重回舊社會,屆時地主和富農將再度出現,壓迫和剝削又會重新出現,如此一來,那革命先輩的鮮血不就白流了嗎?因此,毛主席當眾拒絕了搞「包產到戶」,將少奇同誌的意見又「頂」了回去。

等到周、劉等人發完言之後,毛主席緊接著又邀請陳雲同誌發言,陳當時是國務院的高幹,同時又是財經部門的負責人,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狀況非常了解,所以主席對他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能說些不一樣的觀點或者意見。但出人意料的是,陳雲卻找了一個借口婉拒了毛主席的發言邀請,主動緘口不言,不發表任何意見。很多人以為陳雲在開會的時候沒有任何準備,所以才無話可說,但實際上,情況恰恰相反,陳雲在開會之前做了很多功課,他了解了很多基層、中層的問題,其中既包括已經表露出來的,也包括潛在的,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便是路線上的「左傾」。

主席其實還是太樂觀了,以為基層、中層這是稍微有些「偏左」,但實際上,基、中層已經邁上了「左傾」的道路,情況非常嚴峻。原本陳雲是打算將真相說出來的,但後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又決定不說話,因為眼下會議的氣氛已然有些微妙,自己若是真的將實情講出來,恐怕會立即被扣帽子,進而遭到大家的批評和指責,屆時很有可能會和彭老總一樣被迫離開政壇,由此可見,陳雲的政治智慧是非常高明,懂得審時度勢、量力而行。

此次會議結束之後,在毛主席的督促之下,黨中央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整改活動,號召各人民政府糾正「左」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理性制定生產指標,不能將壓力全部轉化到工人和農民身上。但可惜的是,由於中、基層的「左傾」實在太過嚴重,黨中央的整改幾乎毫無作用,完全無法遏制「左傾」。

最終,「左傾」愈演愈烈,並在60年代中期直接促成了動蕩的爆發,全國陷入到一片混亂之中,「鬥爭」成為國家發展的主旋律,而經濟建設則被拋之腦後。一直到1976年,動蕩結束後,國家才重新恢復安寧與平靜,經濟建設也才重新被重視起來,80年代初,在陳雲、鄧公的力主下,中國開始進行改革,邁步走向全新的未來與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