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階;期待您的關註。↓↓↓
無論你身在何處,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對現狀束手無策,卻又喜歡千夫所指、指手畫腳。
在他們看來,抱怨是一種發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其實不過是給自己找了一個精神安慰的躲避角落。
可笑的是,當你真的想幫助他們時,他們又會下意識地將你與那些"將錯就錯"的人混為一談,對你避之唯恐不及。
這就是大多數上班族的困境和桎梏所在。
他們每天上班,對現狀煩悶不安,但又無可奈何。
於是開始了漫無邊際的抱怨和牢騷,把同事、領導、z策甚至整個單位都誹謗了個遍。
可一旦你主動對他們伸出援手,他們又會立刻止住這些負面情緒,裝出一副謙遜謹慎的樣子,生怕你把他們當成不識大體的小人物。
這是一個怪圈,幾乎所有上班一族都無法擺脫。
環顧周圍,你會發現,即便是地位高些的領導們也沒能例外。
他們對下屬的領導方式百般不順心,對單位的戰略規劃也是意見紛紛,但一到需要表決或者作出決定的時候,大多數人又會逆來順受、低眉順眼。
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堅持己見,為之不懈。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怪圈?
原因很簡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平,在那裏衡量著事物的利弊得失。
當你抱怨的時候,你正處於一種舒適的、無須負擔責任的狀態。
你可以對著任何事物聳聳肩,把鍋甩鍋到其他人頭上,暫時滿足於一種看客的姿態。
可一旦你有了表達意見、解決問題的機會,這份舒適就不復存在了。
你必須為自己的提議負起全責,在整件事情結束前都無法松懈下來。
這意味著你將從一個看客的角色,轉變成了台前的主角。
人們對你的註意力和期望值將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你再也無法做一個馬虎大意、置身事外的旁觀者。
很多人,只是覺得這份全新的註意力和壓力有些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因此才會選擇卸下這份責任,重新回到舒適的看客位置上。
他們懼怕那些投註在自己身上的目光,更害怕事情進展不如意時自己將成為出氣筒。
倘若是這樣,他們寧可守著過去的抱怨和牢騷,也不願一時沖動地冒著風險去承擔主角的角色。
然而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你越抱怨,周圍人對你的印象就會越差;而當你真心想透過提議來改變現狀時,你又會被他人根深蒂固的成見所阻擋。
於是你只能繼續抱怨,繼續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旁觀者,直到最後被這份習慣徹底同化,從而與那些被別人唾棄的"抱怨者"漸漸重合。
打破這個怪圈,關鍵在於你是否有勇氣承擔風險,是否有決心將自己從一個旁觀者轉變為一個實踐者。
因為只有你真正地投身於這個實踐的過程中,你才能擺脫抱怨的習慣,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當你開始行動時,你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原來身邊的很多人,都是在暗自期盼著你的這一決心,都在祈禱著能有一個人挺身而出,承擔起主角這份沈重的角色。
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看到一線生機,從那份壓抑和絕望中解脫出來。
可惜,往往都是這樣一個結果:
當有人真的采取行動時,其他人又會下意識地打起精神狠勺,用種種借口和疑慮來為自己的袖手旁觀做最後的辯護。
他們明知自己錯了,但就是割舍不掉這份舒適的"看客位置"。
不過,這也難怪。
放眼望去,成功者向來是少數,而失敗者永遠是大多數。
正因為如此,大部份人才會選擇這份失敗者應有的安全感。他們不去冒險,寧可坐享其成,也不願去承擔那份前人未嘗的艱險。
如此迴圈往復,最後只剩下一小撮人,孤軍奮戰於這片汪洋之中。
是走,還是不走?
是逃,還是戰?
這是生存法則給予每個人的一次選擇權。
你若選擇了逃避,那就在安全地帶裏等候結果吧;而一旦選擇了戰鬥,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孤軍作戰,直至結果來臨。
無論你做出何種選擇,所付出的代價都將不菲。
這就是規則,是誰都繞不開的宿命。
全文完,如果喜歡,就點個 「贊」 或者 「在看」關註 吧。 ↓↓↓
公眾號的推播演算法改變,建議 置頂標星 ,否則可能收不到文章; 轉載註明出處即可 ,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