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一代父母正在重新养育小孩

2024-05-28情感

关心身体,

也关心精神世界

【我的阿勒泰】收官后不久,剧中有一段对话还被广泛流传。

女儿李文秀问妈妈「自己是否为有用的人」,张凤侠反问女儿:「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很多人被这段话狠狠戳中,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很少有父母告诉我们,原来一个人可以什么也不做,仅仅因为自己的存在,就值得高兴。张凤侠的教育观让人放松,振奋,让人忍不住去思考何为「有意义」的活法。由此它也引发了更进一步的探讨: 如果从小听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成长,我们是否会成为不一样的大人?如果我们成为父母,是否愿意这样养育小孩?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教育环境?

健康、良性的教育观,也会「反哺」于和谐的亲子关系

如今更多人意识到这种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关心孩子身体好不好,更愿意为孩子拓出一小块自由的疆域,让他们拥有更多兴趣爱好及更广泛的精神追求,希望孩子可以成为自己。但具体该怎么做,如何更早地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如何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困惑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5月22-5月28日,我们与飞鹤一起在线下举办了「1000天大脑发育科普特展」,与更多家长探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话题,也和其中三位家长聊起这些年各自走过的育儿弯路及真实感受。大家坦诚自己曾焦虑过,迷茫过,被鱼龙混杂的信息误导过,因此需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而在如何带领孩子 「探寻更有意义的生活」问题上,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思考。

点击观看视频

放过自己,

成全孩子

Giada大概在女儿一岁时就意识到,育儿不能完全照搬书籍理论,否则不是逼疯大人就是搞坏小孩。女儿有段时间不爱自己吃饭,Giada按照书里一些可实操的方法,耐心讲解「宝贝,我们现在做一个游戏,吃完就会变超人哦」。结果Giada苦口婆心讲大道理,女儿面无表情,坚决不拿勺子不吃饭。

Giada是有过挫败感的,书中反复提到,只要坚持这些方法,孩子一定有所改变。如果还没有,那一定是方法执行得不够坚定。 「总之最后矛头就会对准自己,要么自己有问题,要么孩子不行。」

Giada在活动现场跟其他父母交流时,发现大家都有类似经历。有的孩子没办法自己如厕,有的孩子不会午睡。相互分享这些故事后,大家的焦虑感反倒减轻了不少,也最终意识到,「养育路上,最看重的,应该是孩子,而不是书上的答案;最应该了解的,也是孩子,而不是教科书上的标准宝宝。」

Giada带着女儿参观文化产业园区

Giada这几年开始实践抓大放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会学着慢慢接受。女儿不愿意自己吃饭,就先喂她吃,只要不揪着这个问题,女儿就不会感到压力,会慢慢对吃饭这件事情产生兴趣。

但像女儿的心理健康问题,Giada不敢疏忽。她记得家里老人带女儿滑过一次滑梯,当时看到孩子迟迟不肯上前,老人随口说出「姑娘胆子小,不敢滑」。Giada听到后立即上前制止,她不愿意给孩子轻易贴上什么标签,她会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一遍遍告诉女儿「没事不怕,你是勇敢的。」

她希望女儿是在被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成人后很容易想起的,就是被家人托举的安全感,它是一个人乐观的「精神底子」。 因此Giada会常常夸女儿漂亮,可爱,勇敢。无论通过什么大大小小的关卡,都会当成破了吉尼斯纪录一样来夸女儿。

因为收获的夸赞和善意足够多,4岁的女儿也不吝啬自己对Giada的赞美,她常常会说,「妈妈你今天这件裙子真漂亮」。有时上班前刚吹干头发,会收到女儿一句「妈妈你的头发好香啊」。

与Giada类似,阿绵这几年也格外在意孩子的心理能量培养。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历程,基本是在扫兴父母的言语打击下艰难度日。「你跟他诉说烦恼,他会让你更加烦恼。你跟他分享喜悦,他会让你的喜悦瞬间消失。」

他提到一个例子。小时候打碎一个碗,父母只会大声斥责,「怎么回事,就不能小心一点吗」?如今看儿子遇到这事,他第一时间先关切地询问,「有没有扎到脚」,后面才是「下次记得小心一点哦,你站旁边,我来打扫。」阿绵会下意识地去安抚,而不是痛斥。

更多时候,教育是自然发生的,是延续在日常的相处细节里。儿子有段时间对遥控器感兴趣,好奇为什么上面的按键一按,电视就会忽然亮起来。这时阿绵通常会笑着摸摸孩子的脑袋,让儿子自己去研究试试。儿子拆开电池,把电池掉转位置重新组装。一次装上没响应,会继续翻转反复实验,一次不行多次尝试,直到电视成功打开。

这也是阿绵认可的科学教育方式,给孩子自主权,让他自己发现,自己研究,自己解决。 「他会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世界多么有趣好玩,眼睛和耳朵会随时伸向四面八方。只要保持好奇心,他的生活会天天精彩的。」

阿绵与儿子快乐玩耍

有段时期阿绵也认同「孩子的智商靠基因遗传」,但他逐渐意识到这套理论不全对。他与一些家长聊起后天环境的重要性,他们看过太多在早期表现过人天赋的小孩,没遇上好的环境支持,父母也不注重培养,结果成长后期迅速陨落,让人惋惜。

「重要的还是在后天适时地观察孩子,给他安全感,让他去追求自己的那些东西。」

迪迪是很早就意识到孩子大脑发育重要性的那批人。女儿不到一岁时,她带着孩子去检查过微量元素是否缺乏。她也不是焦虑,只是认为在这个时代因为营养没跟上,而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未免太过可惜。因此在孕期,迪迪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补充问题。

在她看来,2岁前孩子大脑变化快,脑神经元的连接就像快进镜头一样,一秒一个样。那这段时期就做好大脑发育的后勤保障,让大脑发育尽量不掉队。女儿在1岁半时也经历过挑食阶段,不吃蔬菜和主食。迪迪先是愁苦了一阵子,担心营养跟不上,但随即就想开了,「大人还有不爱吃的食物呢,为什么要勉强小孩。」她会用补品给孩子补充元素,比如缺锌和铁,就会单独给女儿补充。

迪迪女儿跟随音乐,随意摆弄身体

问迪迪现在有没有比较焦虑的育儿问题,她也答不上来,只是觉得女儿还小,未来的事情无法想象太远。关于之后会不会加入鸡娃大军,她希望自己不会。她仔细设想过,孩子的教育当然重要,但不是家庭唯一要考量的指标。良好的家庭氛围,夫妻关系更重要一些。

她很喜欢一位网友妈妈@噼里啪啦爱学习的育儿观点,「 所谓的养育,先有养再有育。 养,是要一起吃很多饭、一起走很多路,一起经历生长的疼痛、熬过难以入睡的阶段,在春暖花开的日子一起踏青游玩。在与孩子交流互动中,建立互相信任和依赖的亲密关系」。

她希望给女儿提供的家庭养分,足以培养她天真、浪漫的性格底色。孩子在童年时期受到的情感熏染、浸润,不见得很快能有所释放,但到成人之后,会发现原来是那个滋养了内心。

把握孩子的黄金1000天,

顺应天赋快乐长大

在活动现场,很多家长提到美国作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写过的【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帮他们在不同阶段缓解了内心焦虑。里面讲述了两种典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园丁式,意味着家长要观察孩子是什么种类的花,看孩子属于玫瑰还是牡丹,需要哪种种植方式,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环境及光照条件,给孩子施不同肥料。

而木匠式的养育方式,父母心里永远会有一张图纸,不管什么孩子,一律按图纸雕琢,有父母上来就把孩子打造成一把椅子,也不考究是否适合。他们塑造的是孩子的一个外在表现,而且在这种强行的雕琢过程中,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特质风格及心理内核。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

如今更多家长意识到建立园丁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想给孩子温暖,安全的环境,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 飞鹤也连续多年在5月28日「中国宝宝日」提出倡议,鼓励大家科学养育,在带领孩子飞得更远的同时,打好孩子的地基,尽早挖掘孩子的兴趣和特质,帮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

因此飞鹤特意联合北大医学-中国飞鹤营养与生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哈佛BCH、人民网、新华网等机构以及多位权威专家,联合发起「1000天大脑发育科普行动」,通过专家科普讲座、万场线下科普互动、「聪明育儿红宝书」发放等系列活动,普及生命早期大脑发育和营养知识,让更多家长认知到生命早期1000天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婴幼儿及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家长在「打卡墙」上相互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

要好好把握从孕期到婴幼儿2岁的时间段,意味着要及时关注孩子脑部发展规律,给予充分的营养补充,同时也关注孩子的情绪健康问题,不以大人的权威给孩子施压、不把自己的愤怒情绪带给小孩。

在活动的交流过程中,更多父母意识到,他们在为一个自己没时间享受的人生奋斗,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这样。在为他们做好大脑发育的保障工作外, 期待孩子们尽早找到感兴趣的事,拥有朋友,享受快乐。

策划丨 三联.CREATIVE

监制丨 沈艺超

微信编辑丨 李畅

作者丨 祝有肉

设计排版丨 cc

图片来源丨 受访者、 飞鹤、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