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6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分 钟
「配享太庙」这个词……是怎么被广大网友「灵活运用」起来的?
王大娘子:我父亲配享太庙。来源/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截图
还记得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以下简称为【知否】) 中,王大娘子王若弗常常把「我父亲配享太庙」这句话挂在嘴边,以此表达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演员刘琳的生动演绎让这句台词更加深入人心,使得这句话在网络上迅速火爆出圈, 逐渐在网上演变成一种 对他人的高级别赞美方式。比如 河南龙年春晚,精妙绝伦,大家看后纷纷感叹: 每一帧都是视听盛宴,河南卫视「配享太庙」 !
但网友们脱口而出的一句赞叹,在古代要想实现其实绝非易事。
配享太庙真的很了不起!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放置皇帝和其先祖牌位的地方,为古代最高规格的庙宇。配享太庙则指的是大臣凭借生前的勋业,去世后得以祔祀于帝王宗庙。
木金漆 簋, 为太庙陈设,每案设二, 簋 底和盖书有年款。来源/故宫博物院
太庙,在夏朝时期,被称为「世室」,象征着世代相传的家族纽带;进入殷商时期,它改名为「重屋」,体现了更为庄重的祭祀氛围;到周代,又叫 「明堂」;直至秦汉时期,才正式定名为「太庙」,并逐渐成为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神圣场所。起初,太庙仅用于供奉皇帝的直系先祖,这一殊荣专属于皇帝家族,其他皇亲贵族并不具备同等资格。只有那些与皇帝关系极为亲近或对国家有着重大贡献的皇亲,才得以在此享受祭祀。随着时代的推移,太庙的供奉范围得到了扩展。在皇帝的特许下,皇后、宗室成员以及功勋卓著的臣子们的神位也被允许供奉于太庙之中,也就是 「配享太庙」。
故宫图书馆太庙分馆。
来源/
【紫禁城2015.12】,故宫博物院
先秦时期的【周礼】曾有过关于功臣配祀的记载:
「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司勋诏之。」
但商王武丁时期之后的甲骨文尚未发现有关功臣配享的内容,这表明在当时,功臣配祀的制度尚未成熟和稳固。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三国时期的曹魏,「功臣配享于帝王庙堂」逐渐稳定。
从曹魏到清朝的历史长河中 (隋朝、元朝太庙未设有配享功臣) ,能够配享太庙的功臣数量相当有限,总数不足两百人。可见入选太庙标准之严格,选拔条件之严苛。以宋朝为例,宋代初期配享功臣的选择有严格的程序要求,首先「候选人」必须是立有大功、名望崇高、甚至「完美无缺」的朝廷元勋,然后选择过程连皇帝本人也不能乾纲独断,必须经过「都省集议」确定后才可入庙。
狄仁杰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功臣配享是古代朝廷给予大臣的最高礼遇,对大臣而言是无上恩荣。能够得此殊荣者皆是朝廷股肱之臣。他们中,有十年磨一剑,一剑夺天下的司马懿;有挽救李唐社稷,桃李满门的狄仁杰;有创造出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理论,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先河的裴秀……在影视剧【知否】中,王大娘子「配享太庙的爹」的历史原型是王曾。他年轻时连中三元,做过宰相,位列三公之首。【知否】中的王老夫人还说过:「老太师去世的时候,光万民伞就收到了好几把。」可见电视剧中这位「配享太庙」的王老太师不仅受到朝廷重用,还深受百姓爱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官。所以王大娘子才会在每每犯错后,都搬出其坐享太庙的父亲来震慑对方。
怎样才能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并非容易之事,那么历史上配享太庙之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配享太庙者少文多武」
不难发现的是,配享太庙者中有较多开国功臣,因此入庙武臣比例较高。其中很多人也被后人熟知,如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位列昭勋阁第一的宋初名将——赵普;率先跟随朱元璋起义,戎马一生的明朝名将——徐达等。
赵普的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宋宫词】截图
明代更是出现了「太庙专以武臣配享」的制度。在明清两代中,能够配享太庙的文臣数量极为稀少,明代仅有一位文臣获此殊荣,清代也仅有三位文臣 (包括一位亲王) 得以配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姚广孝,其身份和贡献颇具特殊性。尽管他的身份是文臣,但他在朱棣夺取帝位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军事策略作用,其贡献与武臣无异。这表明,明仁宗在决定配享功臣时,虽然稍有变通,却还是基本恪守了「太庙专以武臣配享」的祖制 。
「 配享太庙者颇得圣心 」
通过上文知道,配享太庙的人选通常都在战争、建设改革或其他关键时刻为王朝作出过显著贡献。然而,也有一些特殊因素,那就是皇帝的特别恩宠。
以唐朝为例,淮安郡王李神通,这位平平无奇的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在打仗上几乎没赢过,但在封赏却也几乎没断过,最终还配享了唐高祖庙庭。由于他在军事上「屡战屡败」,基本是靠躺在起兵之初的功劳簿上和祖上血脉编织的关系网上才一路高升,因此被后人戏称为「双面战神」:一面是战场上的失利者,一面却是朝廷中的备受恩宠的臣子。
另一个例子是配享唐睿宗太庙的安金藏,他原本是太常寺的低级乐工,却在一次意外的事件中,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时,太子被诬陷谋反,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关键时刻,安金藏挺身而出。他当众拔出佩刀,剖开自己的胸膛,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用鲜血证明了太子的清白,这一举动使得武则天大为震惊,不再彻查太子谋反之事。而在御医的救治下,安金藏也得以保存性命。后来安金藏去世后,唐玄宗就下旨将其牌位迎入太庙。这再次证明了,能否得以享太庙,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唐,骆驼上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配享太庙」的殊荣既然可以通过讨皇上欢心而获得,当然也可能因为触犯到龙威而被取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就是一个例子。朋党之争作为古代集权政治发展的副产品,在宋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士大夫阶层的分化使得功臣配享的荣誉也受到了牵连,宋哲宗时期,新党掌权后,为了彰显对王安石的尊崇,将其增补进了太庙配享的行列。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靖康之乱爆发,北宋王朝覆灭,南宋王朝建立。宋高宗君臣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到变法派王安石、蔡京等人身上。建炎三年 (1129) 六月,赵鼎上书:
「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今安石之患未除,不足以言政。」
言辞激烈地批评了王安石的改革政策,并主张清除其思想和改革措施以正政治。高宗皇帝听取了赵鼎的意见,最终决定罢黜王安石的配享资格。
王安石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除此之外,张廷玉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这位在清朝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名臣,曾辅佐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功勋卓著。然而,这位资深的「前朝元老」未能完全赢得新帝乾隆的信任。而君臣之间的隔阂也让年老的张廷玉十分不安,于是在乾隆十四年的一个平静日子里,张廷玉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他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皇帝颁布一道诏书,确保他将来能够配享太庙。乾隆皇帝虽然心中不悦,但考虑到张廷玉过往的贡献,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第二天,张廷玉并未亲自入宫谢恩,而是派了自己的儿子代为表达感激之情。这让乾隆皇帝感到十分恼火,他下令军机处拟旨,要求张廷玉明白回奏。但在旨意尚未发出之前,张廷玉竟已经匆忙来到宫中谢恩,这又让乾隆更加确信军机处中有人向张廷玉泄露消息。
清代太庙东 庑 配享宗室功臣时享、裕祭陈设图。来源/ 【院刊2017.3】,故宫博物院
愤怒之下,乾隆剥夺了张廷玉的伯爵头衔,取消了他的太庙配享资格,并收回了自康熙以来三朝皇帝赐予的所有赏赐。但在随后的抄家过程中,张廷玉家中的清贫状况让乾隆皇帝感到震惊,这位曾经的权臣,竟然如此清廉。这也让乾隆对张廷玉产生了一些改观。
抄家之后,张廷玉闭门谢客,郁郁而终,心中充满了未竟的遗憾。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在最后关头给予补偿。张廷玉去世后,乾隆皇帝虽然心中仍有些许芥蒂,但最终还是遵循了雍正皇帝的遗诏,让张廷玉得以配享太庙。
「配享太庙」不仅是古代对功臣卓越贡献的官方认定,亦是皇权意志与历史背景交织的结果,深刻体现了封建社会对于忠诚勇敢精神和卓越功勋的敬仰与推崇。而如今,「太庙」作为一种赞誉形式经由电视剧的影响在网络文化中成为一个热梗,淡化了原有的历史内涵,变成了一些网友表达对他人卓越表现的另类说法。
参考文章:
【1】古代大臣的至尊荣耀:谈谈配享太庙|太宗|宗庙
【2】张廷玉得以「配享太庙」的原因.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
【3】古代大臣的至高荣耀:谈谈配享太庙【中国国家历史】
【4】明史 志二十六 功臣庙
【5】金史 志第十二 功臣配享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丁心茹
编辑 | 胡心雅 郝芮(实习)
校对 | 李栋 张斌 古月
国历好物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