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职场

崇祯的无奈:被人误解的大冤种

2024-08-28职场


1 644年三月 十九日 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的日子 。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君往往是被人骂的最惨的,但崇祯帝朱由检却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后人的同情。

相传崇祯很勤政,每天上班到凌晨两三点才下班,对于后官三千佳丽,也是很少理会,而且宫里从来没有娱乐节目,最终积劳成疾。历代皇帝里,没有几个像他这样勤劳的。

他的失败,归根结底是祖上没有给他铺好路。这一切,始于曾祖父万历皇帝朱翊钧,三十年不上朝,沉溺于练仙丹,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导致大权让宦官掌握。

朱常洛接替皇位时,比他祖上还痴迷练丹,于是仅仅干了一个月,就把皇位传给了朱由校。可是天不假年啊,朱由校天天吃他爸爸留给他的仙丹,结果 23岁的时候,体质太虚,就一命呜呼了。

可算是等到崇祯上位了,他不吃不喝,企图扭转垂危的国运。可是他的祖上给他挖的坑实在是太深了,魏忠贤、曹化醇、刘谨、冯宝,一个接一个的太监接连不断,根本不给崇祯帝丝毫的机会。最终,忍辱负重的崇祯还是没能像勾践一样,迎来复兴的那天。

五年前,崇祯一举端掉了祸国乱政的宦官集团,并重新启用了文官集团。妄图革新的崇祯召开了内阁会议,与首辅、次辅、群辅们对是否加 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崇祯想 在全国范围内加 730万两白银,作为练兵费用, 明朝 叫做练饷。这是崇祯即位之后的第四次大规模加税,全国人民的纳税总额至此几乎翻了一番。 崇祯 加税确实也是出于无奈。中原一带的农民造反还没有平息,满洲 和朝鲜 又闹翻了天。就在决定加税的一个多月前,清兵在河北山东一带纵横蹂躏2000里,掳掠人口牲畜50余万,还在济南杀了 封地上的 德王。 清军 大摇大摆地杀进来,又大摇大摆地满载而归,明朝的官军竟然缩作一团不敢跟人家交手。这样的兵岂能不练?练兵又怎能不花钱?不过 崇祯 心虚,税费一加再加,老百姓方面会不会出什么问题?杨嗣昌是当时的兵部尚书,他办事认真,聪明干练,替皇上做了一番阶级分析。

杨嗣昌说:加税不会 对底层 造成伤害,因为这笔钱是加在土地上的,而土地都在豪强手里 ,也就是说,我们征收的都是土豪士绅的税。 杨嗣昌以上次加征的剿饷为例,100亩地征三四钱银子,这不但没有坏处,还能让豪强增加点负担,免得他们钱多了搞土地兼并。这种分析听起来颇有道理。

崇祯 还听 取了 另外一种支持加税的分析。 那是 一位来自基层的知县 ,这位知县 说可以加税。 知县 说关键的问题在于地方 官吏和士族土豪垄断了资源 ,再加派一些也未尝不可 ,收的钱实际上多数来自于地方官和士族,而老百姓早已由自耕农变成了地主们的佃农 两者相较一权衡,加税掏的必然是土豪们的钱袋子,百姓还有什么可掏呢? 皇上觉得这种观点很对心思, 升了他的官。据说曾知县为政廉洁,他的见解想必是有感而发,在逻辑上也绝对正确。从百姓负担的角度看,腐败等于一笔额外的重税。假设真能减去这笔「腐败税」,多派一些军饷当然无妨。

有了这些分析的支持, 崇祯 又征求了另外两位内阁大学士的意见。这二位也赞成加税。于是 崇祯 拍板定案,加征练饷。

假如是现在,决策者大概需要追问一些数字,譬如腐败造成的额外负担究竟有多重,有把握消除多少?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土地在豪强手里,又有百分之几的土地在自耕农手里?豪强们的佃户负担如何?等等。奈何帝国的最高决策者和他的顾问 都不擅长 数据 分析。

一晃练饷征了五年,原来企图解决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加重了 ,士族土豪们变着法子将风险全部转嫁给了农民。练兵 照样不灵;清兵还在闹着;李自成更由战略性流窜转为战略性进攻,从西安向北京进军,已经走到了大同一带;杨嗣昌本人也在与 另一家反王 张献忠的作战中失利自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需要检讨一下大政策了? 所谓墙到众人推, 这时一位叫光时亨的给事中( 皇帝秘书长 )给 崇祯 写了份奏疏,他认为,加征练饷的政策是祸国殃民的政策,应该追究倡议者的责任。

按照规矩,这份奏疏先由内阁大学士过目,替皇上草拟一份处理意见,再交皇上最后定夺。于是内阁大学士蒋德璟就替皇上草拟了一段话,大意是:以前的聚敛小人,倡议征收练饷,搜刮百姓,导致人民贫穷,种下了祸根…… 崇祯 看到这段话很不高兴,这练饷明明是他 自己 拍板征收的,蒋德璟却说什么「聚敛小人」,谁是小人? 崇祯 把蒋德璟叫来,当面问道:聚敛小人指的是谁?

蒋德璟心里想的小人是杨嗣昌,但杨嗣昌死在 岗位上, 崇祯 对他一直心存好感,蒋德璟不敢直说。 崇祯 心里想的小人 是他自己,他怀疑蒋德璟在指桑骂槐,非要问个明白。于是蒋德璟就拉出一只替罪羊来,说他指的 小人 是前任财政部长。 由于这句话,引发了帝王与臣子之间的相互猜忌。

说到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 了崇祯的思路, 他想多 收税 ,多练兵,从而消灭 外族 反叛者。这种思维 本身并没有错,税收多了, 银子多了,兵也 多了,叛乱也开始平息了。但是这条路越往前走越不对劲。 当税收加征到四倍 的时候, 崇祯发现,另一股由 老百姓 组成的反叛势力开始 陡然上升。 这时候是征税还是降税?是打击满清、朝鲜等外族势力?还是安抚躁动的农民阶层? 这个 致命死结 5 000多年帝国的历史上 反覆出现,要过无数人的性命,现在又来要崇祯的命了。

通过内阁会议的决议后,崇祯帝选择了继续加税。税收政策层层下达之后,不可避免的就传达到了各个行业,这里面就包括了驿站。清朝的驿站近似现在的邮政局,主要任务就是快递送达,草料供应。李自成就是驿卒,因为税收加重,很多驿站开始裁员,李自成就这样下岗失业了。

这里插科打诨一下。满清王朝接盘后,为了避免制造出另一个李自成来,对驿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驿吏属于胥吏阶层,比入流 有编制 的正式「干部」低,这些人 平常的工资换算到今天 不过250元人民币 每月,只能靠吃拿卡要刮地皮生存 如今百姓税收加重,消费减少,很多商铺关闭,胥吏由于捞不到什么油水,开始大量失业。

于是很多农民就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饿死也是死,当强盗也是死,坐等饿死,还不如当强盗死!这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当良民和当强盗的风险已经对等了,而当强盗活下去的希望却大得多,这就是崇祯逼反农民的根本。

李自成造反并非偶然。他不过是在合适时间和合适的空间碰上了这样的处境。统治集团垄断了所有权力,压榨底层,这本来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老百姓一盘散沙,根本抵挡不住权贵阶层的抱团,而所有的后果必然需要崇祯来买单。

要把逆来顺受的老百姓逼反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有步骤分阶段进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田地负担越重,苛捐杂税越多,田地就越不值钱。这就像开饭馆一样,除了交纳各项税费之外,三天两头来几个穿官服的横吃横喝,吃完一抹嘴走了,你还得赔笑脸,不然就给你撕一张罚款单,这样的饭馆很难赚钱,自然卖不出好价钱。这就是说,制度的好坏,贪官污吏的多少,对土地价格影响甚大。土地价格可以近似地看做衙门对百姓压榨程度的浮标。压榨越狠,价格越低。

对于一无所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流民来说,答案是很明白的。对于躲在城里的良民来说,跟谁走的利弊恐怕还要计算一下。但是沦为流民的李自成则直接喊出了: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对于那些饥寒交迫的农民来说,对于那些即将被苛捐杂税和贪官污吏逼得倾家荡产的人们来说,痛痛快快地吃他娘几顿饱的,穿他娘一身暖的,不再给狗日的纳粮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公平是相对的,上流社会可以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底层只需一日三餐果腹,如此发展,帝国的根基大体就是稳的。但崇祯的数据失真及臣子之间的相互猜忌,让大明帝国最终走向了灭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