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北汽,終究是來到了決戰的時刻,到7、8月預定的時間,享界S9上市之後,或再度脫胎換骨。即便如此,沒能改變的現狀是,不斷「假他人之手」來實作營收與利潤的北汽,也將繼續以過去的發展路徑為範本,大步向前邁去,雖不盡激昂,但及時止損之余甚至還能實作扭虧為盈,好過無止境地虧下去。
正所謂是:跟華為合作未必賺,不跟華為合作必定虧。
3月28日,小米SU7上市前一小時,北汽集團董事長張建勇忽然出現在捧場的高管大合照上,要知道的是,彼時距離張建勇接棒北汽董事長一職,不到一天。
一天,24小時,可以幹成的事不多,張建勇倒是一改前任雷聲大雨點小的作風,甚是雷厲風行, 捧場小米汽車是開胃菜,於近日完成北汽藍谷與北汽股份之間的資源整合,才是一道主菜。
拋開繁瑣的不講, 意思便是讓原本擁有北汽藍谷15.80%股份的北汽股份,再拿到北汽集團持有的北汽藍谷的22.90%股份,一加起來,則達到了38.70%。 對此,有網友評價,北汽股份在H股名叫「北京汽車」,現在擁有了北汽藍谷38.70%的表決權,北汽藍谷即將亦改名為「北京汽車」的可能很大。
眾所周知的是,北汽合資強自主弱的境況,多年以來都沒法改變,前前任徐和誼吃盡補貼最後卻留下一堆爛攤子,前任姜德義穩住了北汽整體收益卻也沒能搞好自主品牌,手中捏著「新能源汽車第一股」王牌的北汽, 在新一任董事長到來之後,不可能再繼續安坐,借助旗下擁有北京奔馳、北京現代等合資品牌的北汽股份,來盤活北汽藍谷,是張建勇上任必須得交出的第一張底牌。
固然,相對與華為合作推出的首款車型享界S9,此次資源的整合,依舊只是一個鋪墊。
訊息稱, 享界S9將在7、8月份正式上市,倒計時估計只剩2個月,2個月的時間,將北汽藍谷整合成賽力斯的模樣,迫在眉睫。 已有先例——今年一季度,賽力斯營收265.61億元,同比暴增421.76%,凈利潤2.196億元,同比勁增135.12%。
一台問界M9一個月便帶來70億元的營收,躺平之余又是賺得盆滿缽滿,「新能源第一股」難免再也按捺不住。甚至的,北汽藍谷股市論壇裏邊已是鬧得沸沸揚揚,有人評論「到最後誰都跟華為有合作,汽車銷量沒變,華為賺翻,車企全虧」,這句話說得絕對,以賽力斯為例,「 跟華為合作未必賺,不跟華為合作必定虧 」或許才是真理。
值得註意的是, 2023年北汽藍谷營收143億元,同比增長50.5%,營收增長虧損卻沒見減少,凈虧損54億元,與2022年幾乎持平;今年一季度,北汽藍谷營收15億元,同比暴跌40%,凈虧損10億元,相較同期虧損加大,警報,再次拉響。
試圖掙紮的北汽藍谷,推出極狐考拉,使得營收一度走高,但市場變幻莫測,又在一季度突遭滑鐵盧。 即便不斷推出新車憑借價效比可獲得一定份額,但結局都只能是——營收增長,虧損則一直擴大。
種種因素之下,也在華為向北汽藍谷轉讓「享界」商標之際,外界對北汽自主品牌重振雄風的幻想,只能寄托於華為的身上。「死馬當活馬醫」,這是北汽的現狀,既是如此又何必存在「必定虧」的擔憂?況且與華為深度繫結之後,「未必賺」好過「必定虧」。
華為公布的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華為營收1784.5億元,同比增長36.66%; 智慧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實作銷售收入47億元,同比增長128.1%,成為一大亮點。
跟著華為,有肉吃,就像跟著奔馳,死不了一樣。2023年,北京奔馳營收1742億元,貢獻了北汽股份88%的收入,事實上,在過去的時間裏,除了北京奔馳,北汽集團旗下的其它汽車品牌皆是茍延殘喘, 「北京奔馳供養著其他品牌的發展」的說法,不脛而走,不無道理。
亦是難以避開的現實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沖擊, 北京奔馳貢獻能力逐年下降,2022年貢獻度高達96%,2023年則跌至88%;另一方面,2023年北汽股份燃油車收入貢獻了92.3%, 於新能源汽車時代,依靠「合資」、「燃油車」兩個老標簽走下去,十分兇險。
如何改變現狀?老路子,引入新鮮的血液,寄希望於華為的鴻蒙智行,假他人之手,實作營收的增長,運氣好點的話,再把凈利潤拔高一些。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一切還在北汽手中全力把控的時候,一些調整的動作始終不能觸及根本,最後是徐和誼時代空談,姜德義時代成效不顯著,而當新鮮血液開始流動,北汽似乎如夢初醒般,借張建勇新官上任的時機,多有動作——這樣,便可絲滑又不突兀,誰的功勞,誰的失誤,清晰明了。
視訊號回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