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教育孩子,父母99%的焦慮壓根沒必要

2024-03-05情感

前幾天,一則搞笑視訊在家長群瘋傳。

視訊裏,一位媽媽再現了日常接電話的場景。

一看來電顯示,如果是快遞,則滿臉輕松;一看是單位的,也能應對自如; 但要是學校打來的,則立馬慌了神,開始腦補各種場景:

孩子闖禍了?成績下滑了?身體不舒服?還是被欺負了?

等接完電話,知道沒什麽事,大松一口氣,好像躲過了一場浩劫。

不到兩分鐘的視訊,把家長們的焦慮體現得淋漓盡致。

原來,不止我一個人為孩子操碎了心。

我女兒今年上五年級,一次考試不好,我就能愁到失眠。

小升初之後,跟不上怎麽辦?中考被淘汰,高考考不了怎麽辦?之後找不到好工作又怎麽辦?

想著想著,就渾身冒汗,恨不能連夜起來,給女兒再報幾門網課,逼她再做幾套卷子。

然而,這不是我生活裏的偶然事件,是有孩子後的常態。

現在,我總算理解了彭凱平教授的這句話:

「這個社會,最容易讓人焦慮的地方,就是教育。」

教育專家洪蘭,有個同事,特別緊張孩子「肚子疼」。

因為早產,孩子小時候因為肚子疼經常哭鬧。

哪怕後來沒問題了,這位媽媽還是有很大的心理障礙。

讀幼稚園的時候,她半天一個電話地問;讀小學後,更是常常去學校看望。

她不停地想,孩子上課、考試會不會不舒服,萬一影響了成績可如何是好。

不單單是這位媽媽,在洪蘭接觸的上百位家長中,大家都有自己的焦慮。

有人擔心孩子走彎路成績差;有人害怕他們青春期叛逆不聽話;還有人憂心孩子的性格、心理、社交……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孩子後,我們都成了這世上最膽小的人。

那麽,為人父母的,為何會如此呢?

咨詢師@阿奇,做過一期調研,總結出了教育焦慮的三大根源:

首先是,自己不認命,想讓孩子突破父輩的階層,實作人生的躍遷;

其次是,高期待,盼著孩子在同齡人中遙遙領先,成為佼佼者;

最後一點,是激烈競爭下,都太容易受社會輿論影響。

今天有個理論說「好孩子是管出來」,明天有人呼籲「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層出不窮的教育理念,針對教育的商業行銷,分分鐘把家長們拋入恐慌中。

對自己不甘心,對孩子有期待,又深感社會變化太快,討厭一切變數。

結果就是,在各種不確定性中,你我都越活越焦慮,越來越不知所措。

說實話,為孩子操心,再正常不過。

但過度焦慮,果真有用嗎?

之前刷到一個令人痛心的新聞:

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接受采訪時說:「北大六院的兒童精神科已人滿為患。」

這不是今年的特殊現象,中科院早在幾年前,就釋出過一組數據:

小學階段:抑郁檢出率為10%—13%;初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為25%—30%;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約38%。

而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背後,多半有一對焦慮的父母。

大家盲目式搶跑,逼孩子埋頭苦學,不給孩子一點喘息。

結果呢,非但沒讓孩子脫穎而出,反而把孩子拖入惡性競爭的深淵。

孩子誠然可憐,可父母們呢,又何嘗不在痛苦中煎熬?

一邊拼命工作省吃儉用,一邊又不計成本地砸錢。

學區房、補習班、研學團……能花就花。

早起做早餐,熬夜陪刷題,周末刷級考證,像陀螺一樣,一刻不敢放松,一天不得休息。

如果只是累,倒還能扛住,最令人痛心的,是一場場家庭悲劇。

那個考了99分仍被爸爸痛批的男孩,狂扇自己耳光;那個暑假裏做了376張卷子的女孩,哭著要跳樓……

還有那個瘋狂雞娃後情緒崩潰的媽媽,那個教不會十以內加減法的絕望的爸爸……

原來,能摧毀一個家庭的,不是貧窮、不是分離,而是無止境的焦慮。

這種氛圍下,孩子學得壓抑,父母活得疲憊,一家人感受不到任何幸福。

說句心裏話,見識過生存艱辛的我們,很難不為孩子多想想。

從他們出生那一刻起,就希望為其鋪好一條順遂的人生路。

然而,靜下心來想一想,人的命運,真的可以早早框定嗎?

媒體人@趙昱鯤,打過一個比方,說孩子們都是一只「薛丁格的狗」。無論你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成長的不確定性。

此外,他還提出過一個「老虎狐貍野貓」的理論,讀來也很受啟發。

「老虎會吃了你,非常危險;狐貍會吃你家的雞,使你的財產遭受重大損失;野貓會偷你家的魚,但你辛苦一點兒,多打點兒魚回來就彌補了。」

面對三種危險,人的焦慮水平應該和它們所造成的威脅相匹配:對老虎產生的焦慮最多,狐貍次之,野貓最少。

老虎的確可怕,但出現的機率並不大,我們要應對的,往往是野貓造成的小困擾。

這就像卡耐基說的, 你所擔憂的事情,99%都不會發生。

不管是「薛丁格的狗」,還是「老虎狐貍野貓」,都在驗證一個道理:沒必要過度焦慮。

戴建業老師在一個采訪視訊,很激動地說:

「如果再有一個孩子,我肯定不這樣教育!現在的家長都緊張得要死,現在回過頭來看,統統都不對。」

那什麽才是對的呢?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這兩年下了不少功夫。

總結出了4點經驗,今天分享給大家。

①調節自身情緒,讓家成為放松的地方。

超話#父母情緒價值高是什麽體驗?#中,有位網友這樣說:

「不用擔心自己被批評,不用害怕做錯事,更不用擔心不被愛。 你只需要聽從自己的內心,隨心所欲地做自己。」

父母情緒穩定,家庭氛圍和諧,孩子便能在松弛感中,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

就像是輔導作業,有的家長氣急敗壞,最終害了孩子,氣病了自己。

何不換一種方式:

孩子做錯題時,不要急,引導他換一種解題思路試試;孩子精力不集中時,換位思考一下,讓孩子放松放松。

孩子需要的,是溫柔而堅定地引導,而不是諷刺挖苦嚇唬。

沒有情緒價值的父母,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我們要做的,是遇事不急,允許孩子們慢慢來。

②發掘孩子的天賦,鼓勵他做擅長的事。

紀錄片【零零後】中,男孩池亦洋,是個問題小孩。不僅有暴力傾向,成績也墊底。

但幸運的是,他有一對很開明的父母。

父母從沒有逼他與書本死磕,而是給他選擇的機會。

他們先讓兒子廣泛涉獵,再引導他進入最感興趣的領域。

最後,池亦洋因為酷愛運動,成為了一名很出色的橄欖球隊員。

所以說,與其讓孩子在不擅長的領域煎熬,不如另辟蹊徑,挖掘特長,讓他們發揮天賦。

一個人,不能只顧著在別人的賽道上奔跑。

找到自己的世界,才能成為那裏的王。

③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把自己解放出來。

經常聽父母抱怨,養個孩子太累了。

催促他早睡早起,盯著他寫作業刷題,防著他貪玩打遊戲……

好像一刻不盯,孩子就會像脫軌的列車,跑偏了路。

可越是管得緊,孩子越是懶得動彈,自己也愈發焦慮。

大量案例已證實,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遠比24小時盯著他有用。

心理咨詢師黃仕明指出,孩子的內驅力,主要源於三種力量:自主感、信任感、價值感。

引導孩子制定計劃,學習之余,允許他們追求愛好;帶孩子多見見世面,啟用好奇心與求知欲;給孩子更大的自主權,鼓勵他們承擔結果。

孩子獨立自主,我們也能把自己從繁重的教育中解救出來。

④養育,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

暢銷書【減法】中,作者講了一個故事。

3歲的兒子玩搭積木,有一座橋搭斜了,一邊高一邊低。

作者見狀,想都不想,就要往矮的這邊加一格。

但兒子卻覺得,把高的一邊拆一格更省力。

作者感慨,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一大區別。

我們總想著給生活做加法,哪裏缺什麽就急著補,而孩子們呢,卻懂得減少生活的負累。

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想要得太多。

倘若能做點減法,學不會的才藝不學,拿不到的證書不要,難以爭取的機會放棄,便能活得輕松一點。

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犧牲自己,幫孩子負重前行,也不是讓一家人活在焦慮中,終日煎熬。

放松下來,經營好生活,讓孩子在舒適感中體味到人生的美妙,才是最好的教育。

兒童心理學家艾莉森,將家長分為「園丁」和「木匠」。

木匠式的父母,嚴格要求孩子在每一寸每一分上都精準無誤,自己也活得很累。

而園丁式的父母,會創造一個松弛的環境,順應孩子的天性,讓他們自由成長。

願我們都能成為園丁式父母,和孩子一起打造出一座生機勃勃的人生花園。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

作者 | 瑾山月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主播 | 紫陌,微信公眾號:紫陌講故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