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失(loss)是人生命中難以避免的部份,喪失摯愛的親人更給當事人帶來了無盡的傷痛。
圖源/知乎
哀傷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術語,指因為失去所愛的人或事物而引起的反應。
廣義的哀傷泛指任何一種喪失帶來的哀傷,如親友的死亡、離婚、截肢、墮胎、失業、高考落榜等等。
而狹義的哀傷專指因死亡事件而引起的哀傷反應。
大量的臨床研究中也發現,在患有心理障礙的人群中,大約 10%-15% 的患者內心深處是沒有處理好的哀傷。
因此,哀傷與喪失這個話題看似小眾,但實則極為普遍。
01
過度哀傷引發心理疾病
一些嚴重的哀傷也許會變成一種心理疾病,有一種由親近的人去世引發的病理性哀傷反應被稱為 延長哀傷障礙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簡稱PGD) 。
美國精神病協會對於PGD的診斷中,以下幾點是重要的標準:
持續悲痛
在所愛的人去世的一年後,仍持續地感到悲痛和哀傷。並且,哀痛感受和行為超越了社會文化規範下正常的範圍;
過度懷念
不能接受所愛之人離開的事實,會非常回避談及喪失,對於逝者有持續的、大量的懷念;
情感失調
麻木、冷漠,情感反應減弱。對於任何事物、活動都喪失興趣;或者對於喪失會產生爆發的憤怒,易激惹;
嚴重自責
偏執地認為所愛之人的離世是自己造成的,或者因為自己沒能早發現一些跡象而導致;
失去自我
常有跟隨逝者(通常是重要的他人)一起去了的想法,懷疑自己生活的意義。
原價 1520元 ,團購價1320元
加贈一:實體書【哀傷咨詢與哀傷治療】
加贈二:線上讀書會【何為生命的意義】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02
為何遲遲走不出哀傷?
面對重大喪失,人們一般會經歷五個階段:
否認 denial: 認為發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這種防禦機制是人們遭遇突然喪失時的緩沖劑,防止被強烈的情緒淹沒。
憤怒 anger: 反擊階段,人們會對他人的死亡產生憤怒:「為什麽要拋下我/離我而去?!」,然而又因為自己的指責感到內疚,進而更加憤怒,並將憤怒轉化為攻擊親近的人、甚至陌生人。
討價還價 bargaining: 試圖爭取時日,例如在親人離世之前祈禱「讓他過完這個年/這個生日/這個冬天再走吧。」
沮喪 depression: 放棄做任何掙紮,強烈的無助、沮喪、痛苦,對人的哀悼,壓倒了一切希望、夢想和未來的計劃。覺得失控,麻木。
接受 acceptance: 最終承認這個人已經去世的事實,並且把愛人去世這個事件整合到自己的生命中,使之有意義。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依照順序經歷全部5個階段,這只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或他人處境的手段。
常人能在一段時間內達到最終接受的狀態。 而延長哀傷障礙患者往往在前四個階段中來回反復,無法掙脫。
他們留戀喪失,「 我必須不斷悲傷,否則就會忘掉/背叛Ta,只要我不停地懷念,Ta就不會離去 。」
推薦一部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它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士經歷喪失後與自我和解的道路。
主人公Lee因為在家中燒壁爐時的一個疏忽,讓自己的三個孩子葬於火海。
第二天在警察局錄完口供,卻發現自己連過失殺人的罪名也不用背,從審問室出來,Lee直接從警察腰裏搶過一把手槍就企圖自殺。
圖/【海邊的曼徹斯特】
妻子無法原諒他,並與他離婚了。失去了父親和丈夫身份的Lee同時也失去了一切希望,從此行屍走肉般地活著。
他關閉了情感閥門,沒有力氣再憤怒,就算聽到哥哥的離世資訊,也還是一如既往的麻木、絕望。
圖/【海邊的曼徹斯特】
影片近末尾時,Lee對他的侄子說:「I can’t beat it.(我走不出來了)」
這種「走不出」的境遇,像一個沼澤,困住人們的大腦。
研究者認為延長哀傷障礙患者在懷念逝者時的腦部活動與常人不同,他們對過去的回憶 只限於那些有逝者參與的,好像過往的生命中,一切與逝者無關的記憶都被清除掉了。
並且,他們在想象、計劃未來時有很大困難,他們認為「將來不會有任何好轉,Ta離開後,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了。」
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何他們會一直陷於過去,無法繼續生活。
03
如何幫助他們走出陰霾?
通常,來自親朋好友的社會支持對於緩解哀傷是很重要的,但我們常常聽到的這些話卻也是很難起作用的:
「發生這種事情,大家都不想的。」
「振作點,Ta都去世這麽久了,你要停止自怨自艾。」
「你不能再這麽下去了,你的伴侶/父母/孩子需要你。」
……
如果你身邊有沈浸於痛苦無法自拔的人, 不要試圖強行把他們拉出悲痛。 如果他們暫時無法接受幫助,那麽 耐心地等待和陪伴,適當的共情和支持,是對待他們最好的方式。
如果他們願意尋求幫助,那麽 咨詢 是很好的選擇。
逝去的人們已經無法回來,留下的人們仍要繼續生活。
而這也正是簡單心理Uni研發 【哀傷與創傷幹預專題課】 的主要原因。
我們希望打造出一個了解、學習、應對喪失與哀傷的場域,當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遇見遭受喪失或哀傷困境的來訪者、親人朋友,或是自己深陷其中時,能夠實施自助及助人的方式。
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哀傷 領 域中的領軍人物 勞勃·A·內米耶爾(Robert A. Neimeyer)博士 對課程進行研發和講授。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04
這門課學什麽?
勞勃·A·內米耶爾是誰?
在當代哀傷研究與幹預領域,勞勃·A·內米耶爾(Robert A. Neimeyer)博士是尤其 令人矚目的領軍學者 。
其出版了30多本關於悲傷幹預技術和悲傷與表達藝術的書籍。
作為曼非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內米耶爾博士積極從事相關臨床實踐,他於2001年提出了 後現代建構主義意義重建理論 (Meaning Reconstruction) 並成功地將其套用於哀傷幹預中 。
勞勃·A·內米耶爾(Robert A. Neimeyer)博士以 建構主義心理學流派 為基礎,提出 重新建構生命意義在應對哀傷障礙的重要意義 。
重新建構生命意義最常用的方式包括: 理解建構 (Sense Making)、尋求益處 (Benefit Funding) 、身份認同改變(Identity Change)。
我們的課程正是與此相結合,分為三個模組:
理解哀傷: 哀傷的評估與幹預;
重建聯結: 重整依戀關系;
重建意義: 整合喪失、創傷幹預。
確保學員學習完成後,在實際套用中進行哀傷幹預,能夠幫助來訪者,將喪失的現實融入他們正在進行的生活故事中,同時也重建他們與重要他人的持續聯結。
👇上下捲動檢視課程詳情👇
內容全面且專業
探索和了解領先的喪失理論,認識喪失後適應的本質及過程,借鑒依戀、創傷、敘事、家庭系統和意義重建等取向,深入學習哀傷的核心幹預技術。
本土化適配
結合東方文化背景,講授在特定環境中技術的套用方式及註意事項。
專業臨床觀摩
結合觀摩,了解眾多工具的具體使用方法,能夠在實踐中掌握和靈活套用它們。
👇點選試聽,進一步了解課程👇
雙認證學時,助你打通哀傷的未來之路
豐富的課程配套資源,為你的學習提供充分支持
助教答疑+客製習題,保證你的學習效果
雙語視訊+中文文稿,支持你的學習進展
👇上下捲動檢視更多👇
哀傷後如何產生創傷相關壓力源
👇 👇
【哀傷與創傷幹預專題課】
勞勃·A·內米耶爾(Robert A. Neimeyer)博士親授
理論+實操+觀摩
強專業+泛適用
從0到1順利搭建理論體系與實操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