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陽明,近些年最熱的一句話就是:「 中國歷史上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便是王陽明。曾國藩算是半個。 」
且不論此話的來源是否可考,它足以說明 王陽明在中國人心中的至高地位 。
王陽明龍場悟道處,陽明洞(視覺中國供圖)
中國人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王陽明情結」?我們為什麽喜愛王陽明? 我想至少有 三個原因 :
第一,他向世人證明,實作「高於現實」的理想,是有可能的。
王陽明12歲時,曾遇到一個異人,此人判斷他日後必能成大事。於是陽明去問自己的老師: 什麽是做第一等人,什麽是做第一等事? 老師說:讀書,中第,做官,便是第一等人。陽明聽了這個答案很不屑,覺得太低了, 他認為第一等人,是要成為「聖賢」 。
12歲的王陽明對「什麽是聖賢」並無太清晰的概念,只是下意識覺得, 「做官」這種一般意義上的世俗成功,不足以成為理想。他這一生要追求比這更超越的東西。
王陽明17歲時拜見了吳與弼的門人婁諒,婁諒送給他一句話,後來成為造就王陽明最關鍵的東西,就是 「聖人必可學而至」 , 聖人的境界是可以透過學習而抵達的 。
類似馬克思說的,「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你在跪著看他」。如果你認為你做不了聖人,只有別人能做到,是因為你自己沒有這樣的渴望,沒有承擔的勇氣。史學家黃宗羲講王陽明,最重要的一句話: 王陽明給後來人開了一條「作聖之路」。
王陽明的人生和選擇,讓後世很多心懷理想的人意識到,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很強大。 如果你也有 「高於現實」的理想 ,不要放棄它,而是要充分調動自我力量去達成它。
第二,陽明心學是「關乎生存意義、價值的自我實作」的學問。
王陽明有詩:「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很多人對陽明心學有誤解,認為他是鼓吹主觀唯心主義。其實,王陽明想強調的是, 人透過建立正向的心靈秩序,是完全可以擁有持續不斷的發自內心的動力,過一種極具價值感的人生的。
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誌強說,陽明學是 「生命的學問」 。它教你從人生內部去尋找生命意義,突破生命的限制。
【蘭亭雅集圖】局部(視覺中國供圖)當然,這種突破並不容易。如王陽明所言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他自己也是經歷了「五溺三變」 (「五溺」指的是他曾沈溺在任俠、騎射、辭章、神仙、佛老之中,「三變」是三次人生的轉變) ,經過大量實操、走彎路、內心煎熬,才建立起了 一套能和自我生命緊密相接的,真切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方法 。
就像浙大哲學系教授董平說的那樣, 「陽明心學的核心要義,只是要讓人主動地、自覺地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並要求把這一心身秩序體現到、落實到自己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用這一完整的心身秩序來支撐起我們的日常生活,實作人格的獨立、健全、完整、統一。總體上說,陽明心學是關乎我們的實作生存的,是關乎生存意義與價值的自我實作的。」
【王陽明】紀錄片第三,他摸索出一套實用的「做事方法論」,教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王陽明並非書齋裏的學者,高談闊論卻難以將理論落地。立德,立言,立功, 他將自己的理念用到做事當中,一生中帶兵平定多處叛亂,掃清匪患,軍功卓著。 其用兵「詭異」、獨斷,向來有「狡詐專兵」之名。
在記載其語錄的 【傳習錄】 中,常出現 令人醍醐灌頂的句子,把我們一下子點醒 :
弟子問: 靜養時,覺得自己的想法很清晰,可一旦遇到具體的事就不能再依照自己的思路去做,是為什麽呢?
王陽明回答: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弟子問: 學習沒有長進,怎麽辦呢?
王陽明回答:「立誌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
做事的時候別帶著得失心,否則便會患得患失,目標達成了就歡喜,沒達成就沮喪。抱著這樣的心態,無法獲取永續的內心動力;這樣做事,也不是持久之道。
臨終前,弟子問他有何遺言,王陽明只留下八個字: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上海博物館王陽明書法真跡 (視覺中國供圖)
王陽明離世後近500年間, 無數的追隨者踐行著他的理念,從中汲取自我實作的精神力量 。他啟發著包括 曾國藩、梁啟超、孫中山、錢穆、梁漱溟、熊十力、岡田武彥 在內的一大批海內外牛人, 在追求理想的同時,也悟到了人真實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
梁啟超 寫過許多陽明學的文章,對陽明學的精髓有很深入的體會;歷史學家 錢穆 說,王陽明的【傳習錄】是 「中國人人所必讀之書」 ;日本儒學家岡田武彥認為: 「陽明學最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於學習掌握,而且易於實踐執行」 ;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感嘆: 「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
這一次,深耕傳統文化的 三聯中讀 ,為你找到了 「最懂他的人」 ,我們攜手任教於 國內頂級高校、學界聲譽斐然、對陽明心學有系統性研究的三位大咖學者 :
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董平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鄧誌峰
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 張誌強
從
「現世境」「歷史境」「哲學境」
三重境界
透過30講的紮實容量
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王陽明
一門課吃透陽明心學精髓
全景式了解王陽明的一生
幫你擁有真正永續的心靈力量
現在購買限時加贈
實體書:
王陽明【傳習錄】逐條精講
價值
79
元
「心學」名家逐條精講
名家底本、多本互校
更完整、更透徹、更通俗
讀透【傳習錄】,這本就夠了!
▼點選下圖,立即了解
雞湯?成功學?厚黑學?
提起王陽明,我們有多少誤解?
中國歷史上「兩個半聖人」之一、一代宗師、反焦慮大師……他贊譽加身;
雞湯之王、成功學、厚黑學……對他的庸俗化解讀也不少;
還有一種觀點是把他看作中國古代唯心主義的最大代表,更是天大的誤會。
這些年, 「王陽明熱」席卷海內外 ,浙大哲學系教授董平說,現代社會工作節奏太快,令人心生疲憊, 我們似乎朦朧地感覺到陽明先生的思想,在給我們一種精神力量 ,能夠使我們疲憊的心靈在某種意義上得到安頓。
需要註意的是,陽明心學不是雞湯。 何謂雞湯?大致是那種聽完感到心情舒暢,但完全不能落地,無法產生實際效用的安慰劑。 陽明心學則是有一套底層邏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完全可以形成方法論,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踐行。這門課,就是把這套底層邏輯解給你聽。
「現世境」「歷史境」「哲學境」
30講紮實容量
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王陽明
課程的 第一大部份 ,浙大哲學系教授董平,將帶你進入陽明心學的 「現世境」 ,去看看 現代人應該怎樣理解、運用陽明心學,真正重塑自我的內心世界 。
為什麽現代會出現「陽明熱」?
陽明心學對今天有什麽作用?
陽明心學對今天的真實啟示有哪些?
……
課程的 第二大部份 ,復旦歷史系教授鄧誌峰,將帶你回溯王陽明的 「歷史境」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想得陽明心學精髓,必須了解他的人生經歷。 是哪些事促成了他思想的轉變?
王陽明時代的幾個基本問題是什麽?
王陽明的家世、經歷,如何塑造了他?
今人為什麽要從王陽明那裏學「作聖之路」?
……
課程的 第三大部份 ,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誌強,會從俯瞰的角度,帶你進 「哲學境」 , 將陽明心學放進整個中國思想史中 ,透過起-承-轉-合,帶你看懂 陽明學出現的前因後果 ,分析 陽明心學與佛教、道教、禪宗千絲萬縷的關聯 。揭示整個 古代思想哲學脈絡有此變遷的原因 。
王陽明為何能從佛教、道教的「無」裏,創生出儒家的「有」來?
現代人常見的「無聊感」,王陽明是怎麽克服的?
怎樣透過立誌對抗「虛無」?
……
這是一門教人做人、做事的學問
幫你擁有真正永續的心靈力量
現代人最大的困擾,莫過於「不知怎麽安頓內心」。 我們經常感到焦慮、浮躁、欲望叢生,缺乏的,正是一步步實作目標的耐心和能力。
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誌強說,陽明學是要解決一個人 「內心動力」 的問題,是啟發人們去找自己 內心「更深刻」的動力 。
陽明學,旨在解決個體人生的問題:
王陽明對 「患得患失」 的人說: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
王陽明對 「急於求成」 的人說: 「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
王陽明對 「情緒易波動」 的人說: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王陽明對 「內心浮躁」 的人說 :「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讓生活走向生命的真正目的。
可以說,陽明心學化解了現代人的意義危機。幫助人們在不確定的時代,去獲得永續生發的、沈靜的內心力量。
限時福利
三聯中讀音訊專欄
【品讀王陽明·3重境界走近傳奇人生】
從
「現世境」「歷史境」「哲學境」
三重境界
透過30講的紮實容量
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王陽明
一門課吃透陽明心學精髓
全景式了解王陽明的一生
幫你擁有真正永續的心靈力量
現在購買限時加贈
實體書:
王陽明【傳習錄】逐條精講
「心學」名家、中國傳媒大學陽明書院院長周月亮, 深 入陽明 心學之核 心,並 關照 現實案例, 以 近6 00 頁體量 ,完 整講解【傳習錄】。
逐字逐句,逐條精講,輕松閱讀。
多 本互 校,名家底本 。
以 中國哲學 泰鬥 陳榮捷先生【 王陽明 <傳習錄 > 詳註集 評】和葉聖陶 點校版 【 傳習錄】為底本。
參考以上海古籍 出版社出版 的 【王陽明全集】中 【傳習錄】 的原文 以及 束景南先生 的【王陽明年譜 全 編】 中關於【傳習錄】 內容的考證,力求內容精準。
精美裝幀,內附精美書簽1枚。
裸脊鎖線裝訂,可平攤,便於閱讀、筆記。
傳世經典,宜讀宜藏。
▼點選 下圖,立即了解課程
參考資料:
【王陽明與他的時代】,鄧誌峰
【淺談陽明心學的幾個關鍵問題】,董平
作者:君如
編輯:鞠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