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跆拳道國家二級運動員李虹霖或許也沒有想到,10年後的她會成為一名全職心理咨詢師。
01
在體育行業10年,卻始終找不到「自己」
故事要從2008年說起。
李虹霖從小在體校長大,2008年,她開始接觸跆拳道,2009年,便作為正式的跆拳道運動員開始上場比賽。彼時,她還只有15歲。
她是小重量級的運動員,基本上只參加49公斤級和52公斤級的比賽,那時為了減重,她可以在一周內就瘦下10斤。
李虹霖說:「(對我來說)減重是個特別簡單的事,因為我的運動量特別大,重量越小,力量、速度的優勢可能就越大。」
做運動員一定要贏,這是年輕的李虹霖心中一直回響的話。
不光是她自己,教練、家人、身邊所接觸到的隊友、對手,無一不是這麽想的。
她還記得在一次省級比賽的現場,比賽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她與對手爭奪冠亞軍,所有局數都是平局,來到了最後的延長賽。延長賽的名稱叫「突然死亡法」,誰先得一分,誰就可以獲得最終的勝利。
在那時,她的身高、技術、教練都比對方要更勝一籌,但她在對手一上場的瞬間就知道,她是一定要輸的。
因為對手的氣勢比任何人都要強,她鉚勁了一心想要贏。
她聊道,跆拳道比賽的難點就在於心態的賽局:想贏,但不能沒有了自己的節奏,一旦對自己失去信心,對方馬上就能嗅出變化,在賽場上反超。
李虹霖最終輸了那場比賽,但至今仍記得對手那蓬勃的氣勢。她說:「我也有拿過一些名次,我也是隊裏被教練比較看重的一個,但好像我每次拿了名次之後,即便是我贏了,我都覺得就那樣,好像並不會讓我特別自豪。 我有時候沒有特別享受過程,因為我特別在意結果。」
這種爭強好勝的心情箍住她,這一次贏了,還要備戰下次,下一次贏了,還要備戰下下次,似乎永無止境。以至於有時候,她都分不清究竟是自己想要贏,還是由於身上承載了太多人的期待,所以自己必須得要贏。
她受的最嚴重的一次傷,是在比賽時對方一個飛踢,直接將她手指的骨節踢錯了位,最後花了她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康復。
李虹霖提到:「我這個屬於比較嚴重的傷,像平時腳扭了、骨裂了,都是不可以請假的,照樣還是要去比賽。哪怕你前腳掌骨裂了,你可以用腳後跟,就是但凡你可以堅持,就一定要堅持下去,體育的世界就是這樣。」
2015年,李虹霖退休成為跆拳道教練,這樣的教練生涯持續了3年左右。對於那時的她來說,她已經與跆拳道這項運動接觸約10年,未來的晉升路徑要麽就是成為更專業的教練(例如進專業隊),要麽就是轉型成為管理者。
可當她走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她又產生了新的焦慮: 如果我不是一名跆拳道運動員,我還可以是誰?我只能做跆拳道這一件事了嗎?
她說:「我有很大的焦慮和不確定性,因為在體育行業的時候,我屬於要什麽有什麽,要實力有實力,要證書有證書,我還有(作為跆拳道運動員的)性別優勢,家裏人也很認可,所有人都很認可。那時候就好像是要把我所有得到過的一切全部放下。」
這個問題足足困擾了她一年,直到有一天,她意識到了另一點。
「有一句話是說,你想不想(持續)從事這個行業,那就看一下這個行業未來五年、十年後的那些人,你想不想成為她們?」李虹霖頓了一下, 「我突然發現我不想誒。」
心理咨詢師培養計劃PRO2024春季班招募中!
兩人成團共享10000元優惠
疊加獎學金最高可省近兩萬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檢視計畫詳情👇
02
「培養計劃」在我的世界留下了千裏江山圖
2018年是李虹霖作為跆拳道教練的最後一年,也是她報名「簡單心理Uni·心理咨詢師培養計劃」(下稱簡心「培養計劃」計畫)的第一年。
李虹霖不喜歡速成的東西,經過對市面上的心理課程對比,她表示: 「我想要從事一個不容易被替代的職業,所以當我看到「培養計劃」有一定的門檻,需要透過篩選、面試才能夠上課之後,反而會讓我想要報名,因為我知道我在一點一點往上走。」
變化並不是在一天之內發生的。報名簡心「培養計劃」計畫時,李虹霖依舊是跆拳道隊伍的教練,從初階到中階,中階到高階,春去秋來,時光荏苒。
開始計畫學習後,她發現自己很羨慕「培養計劃」的同學們。「我們(跆拳道運動員)的熱身總是跑步,有的時候就是在街道上面跑,我每次冬天跑的滿頭大汗,然後汗又結成了冰,這時候就看到旁邊背著書包的人正在慢慢悠悠地走路, 我很羨慕她們可以走路,因為跑步真的好累。」
坐在教室學習,而不是喘著粗氣拼死拼活地鍛煉,成了李虹霖心裏的一顆種子。而接觸到課程的同學們後,她發現他們竟都是「走路的人」,有那麽一段時間她覺得很不習慣,但又非常喜歡這樣的學習氛圍。 「這時候我就覺得,是不是我想要的那個部份它開始出現了?因為我之前不羨慕那些(跆拳道運動員)前輩。」
2020年初,在簡心「培養計劃」計畫高階課程結束後,李虹霖正式離開體育行業,投入到心理咨詢行業中。
圖/李虹霖的課程筆記
對她來說,簡心「培養計劃」計畫就像是千裏江山圖的臨摹稿,學過以後,對什麽流派都略知一二,但真正的作用需要在長時間的實踐中才能夠顯現出來。
李虹霖提到:「我在醫院精神科實習的時候會接觸到一些未成年的個案,心理治療師們說跟青少年做咨詢做久了,父母會嫉妒,或者青少年脫落是因為父母不願意讓孩子來, 但如果你學過家庭治療,你就會知道這就叫‘三角化’。這時候一開始很淺的那一幅圖其實就用上了,它是特別重要的。」
在學習成為心理咨詢師過程中,李虹霖早期對自身的苛求及完美主義也慢慢得到了緩解。
從簡心「培養計劃」畢業後,她沒有選擇任何流派,而是進入了一個流派探索期:她報了各種各樣的短程課,CBT、自體、家庭治療......這個時期,她的督導不限定於一個理論框架,而是在一個很安全的大範圍內進行探索。
隨著時間的發展,她慢慢地喜歡上了客體關系流派,督導也漸漸地固定為同一位咨詢師。她說:「這個時期的督導很一針見血,快、準、狠,她會在50分鐘裏給我帶來很多收獲,在一些特別的時刻,我好像已經將督導的過程轉變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
曾經每當見督導時,她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沒有做好的地方:案例報告寫不好、經驗不夠成熟......可督導對她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令她一下子感到了釋然。
她說: 「你就不用寫好,因為這就是過程本身。」
還有一次,李虹霖說自己寫不出個案報告,因為感覺下筆就如同板上釘釘,擔心出錯。而督導回應道:「那你就換根鉛筆。」
換了鉛筆的她真的有如神助,寫出了報告。
這樣的瞬間都在一點點地幫助她接納自己,在「培養計劃」中高階結課的反饋裏,她獲得的評價是「合格」,很多其他同學都是優秀、良好,但她依舊感到快樂:合格了,這已經不錯了呀!
在李虹霖的世界觀裏,「真誠」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在社會上,太過於真誠可能會顯得不夠圓滑, 但在咨詢師的執業過程中,她能夠反復體驗到「真誠」是多麽重要的部份,「我很開心這個部份可以被保護且傳遞力量」。
圖/李虹霖在2020年釋出的微博
透過簡心「培養計劃」計畫,李虹霖實作了心理咨詢師的從0到1,也成功重構了自身的職業生涯。
在訪談末尾,李虹霖為未來的「培養計劃」新同學們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永遠也學不完,這是一個好訊息,也是一個壞訊息。你要一直學,你會感覺很快樂,又會覺得沒有盡頭。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延遲滿足,過了好幾年,你才會覺得這是一個很紮實的課程。
作者:Aurora
責編:Alwaysfifi
點選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簡單心理 「心理咨詢師培養計劃Pro」計畫以「執業」為培養目標, 其目的是幫助熱愛並致力於從事心理咨詢師工作的從業者們更順利地走上執業道路。
計畫希望透過 2年670+小時的浸泡式理論學習、3階段漸進式實戰化實習、團體督導以及階段性強化集訓,幫助學員成長為一名有理論知識,有咨詢技術和有基本能力與來訪者工作的心理咨詢師。
截至目前,入駐簡單心理6個月以上的學員,有70%接案量在100-500小時,遠超同水平行業平均。
學員在學習期間可在 心理熱線平台、低價實習平台 進行實習; 畢業後符合條件者可申請入駐簡單心理, 面試透過後,開始執業並逐步晉升。 平台客源穩定,工作機會多;執業工具便捷, 讓咨詢師能夠聚焦專業,免受行政事務打擾。
👇🏻上下滑動檢視更多👇🏻
心理咨詢師培養計劃PRO2024春季班招募中!
兩人成團共享10000元優惠
疊加獎學金最高可省近兩萬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檢視計畫詳情👇
微信添加「顧問簡老師」
免費領取專屬優惠券
及更多計畫課程安排表
👇立刻添加簡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