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出生在中產家庭的一代中國小孩,幸運又不幸

2024-04-16情感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假如能體會到「親自吃飯」這個短語裏的諷刺之意,大概也能理解父母反對孩子「親自做決定」的荒誕之處。



文| 駁靜

我從小就聽我爸反復跟我講一個人脖子上套個大燒餅最終還是活活餓死的故事。說有個小孩從小就懶,長大了還在家裏好吃懶做。有回爹媽要出門三天,給兒子做了個燒餅,又將餅中間挖個洞,套在孩子脖子上,臨走囑咐他說,餓了就低頭咬一口。三天後爹媽回家,兒子還是餓死了,再看餅,只有前面咬個大缺口。每次說到這裏,我爸就會拉長語調說——「連給餅轉個圈都懶得轉,你說還有比這更懶的人嗎?」

長大後我知道餓三天不會死人,這個故事是我爸在激勵我勤勞、獨立,不要變成一個賴在家裏靠父母養的沒用的人。所以我一畢業就工作,一工作我爸就宣布說「好的這個月開始不給你打錢了」。回想起來,剛入社會的頭幾個月,真是捉襟見肘、手足無措,薪資完全不夠支付「押一付三」這種東西。後來聽說很多年輕人畢業後能從父母那裏得到一筆初入社會啟動資金,很是羨慕。不過當我把我的經歷講給「00後」小陳聽,被羨慕的人卻是我自己。 她說,他們的困擾恰好相反,他們畢業了工作了,父母卻遲遲不願放手,誓當他們人生獨立路上的絆腳石。

【歡樂頌】劇照

小陳2001年出生在青島,直到現在工作第三年,都在青島。大學畢業一找到工作,她就執意從父母家裏搬到了距離父母家車程一個小時的地方,對她來說,這就是「遠方」。父母相當不理解,出去住還要交房租,花去她薪資的三分之一有這個必要嗎?實際上,小陳卻從租房過程中感受到了巨大的自由。這種自由最初只體現在可以隨時點奶茶以及休息日可以睡到大中午這些小事上, 但僅僅是實作過去那麽多年未被授權的小自由,都是人生路上一大進步。

租房後,小陳還註意到一些從前完全沒想過的瑣事。比如,原來水費電費每個月要花這麽多錢,原來熱水器要分電熱和燃熱,這些雞毛蒜皮,都讓初入社會的小陳感到驚喜,她覺得這是獨立打理自己的生活才會知道的東西。而這種情感父母卻無法感同身受。事實上,小陳的爸媽對於女兒搬出去住相當不樂意,很長一段時間都「臉拉得老長」。

【酒鬼都市的女人們】劇照

小陳接收到的訊息是,她爸媽仍然認為他們是她的第一責任人,真正應該離家生活的契機只有結婚——責任可以移交給下一個男人了。這個觀念也讓小陳相當接受不了。

據心理學者訾非觀察,像小陳這樣在獨立意識的驅動下努力沖破父母的障礙去過自己的生活的情況,正在變得珍貴 。「00後」這一代,假如「又幸運又不幸地」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遇到阻礙自己獨立的父母的機率或許比出生在農村的年輕人要大。訾非是國家註冊心理咨詢師, 在北京林業大學做過很多年心理學研究,從他接到的咨詢案例觀察, 越是中產階級,越對為孩子提供知識有執念,越沒辦法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世界。誇張一點講,有些父母恨不得能「代替兒女生活」,仿佛孩子一旦「親自生活」,生活就被會他們毀掉。

控制型家庭裏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分離個體化」失敗的現象。 這個心理學術語說的是子女在心理上完成對父母依賴的剝離,而這個過程最常發生的時期就是青春期是一個人嘗試獨立的過程,至關重要。假如將人不同階段的成長當作遊戲關卡去理解,分離個體化是必過的一道關卡。自然規律中,人到了青春期,自然就會產生獨立的訴求,反映到行為上,常見的就是叛逆,與父母作對。

【歡樂頌】劇照

假如父母開明,年輕一代分離個體化的過程會相對順利,但假如父母沒有這個意識,仍然沈湎於命令孩子,做控制型父母,那麽情況會有兩種。人格成熟的孩子碰到這款父母,會假裝順從,但內心是在遠離的。小陳就是這樣做的,她大一那年春節曾小心翼翼試探,說想去旅行過年,得到的回復是「你想想看可能嗎」,小陳心裏從此一直有個念頭,要盡早擺脫這種束 縛。終於搬離父母家生活後,按照父母規定,一個月回家一趟,每次回家,她都會調整好自己的著裝,管束好自己的自由思想,「扮演一個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女兒」,目的是「妥協一天,放飛一個月」。

她第一次覺得自己是大人是在工作第二年,她瞞著父母,從青島跑去南京面試。這也是她第一次獨自出門旅行,從前父母經常批評她出門丟三落四,這一回她卻發現,自己能將交通、住宿都打理得井井有條。「晚上走在漆黑一片的路上,興奮蓋過了恐懼。漂泊、奔波的感覺很自由。這感覺從未有過。」

另一種情況就比較糟糕了,孩子在某個階段放棄了成長。 有些父母總將孩子當未成年人對待,長到二三十歲都沒用,「只要我活著,永遠是我的孩子」。家長制環境裏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在青春期受到強烈的打壓,也可能早在兩三歲的時候,就被父母掐滅了他的「自我同一性」。訾非說這種情況下, 這個孩子會早早放棄成長,對父母言聽計從,有些甚至可能連青春期的叛逆都沒有。

【關於我媽的一切】劇照

不過,環顧四周,聽父母的話反而活得挺順利的例子並不少見。 有段時間我曾責怪父母對我太縱容,連高考後選城市、大學與專業,都只微微提了意見,對我做的決定沒做任何幹涉。在異鄉漂泊遇到挫折的時候,我會想到那些高中時代的朋友,他們有的在大學選專業、畢業選工作、結婚相親等事情上,都由家長包辦,看他們的生活順風順水,我也會想,這有什麽不好的?父母做了決策,他們看上去是大大的受益者啊。假如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成熟的人,難道必須自己做決定才算是一個成熟的人?或者換個問法,「做成熟的人」實踐下來太費勁,而且可能還費力不討好,不如就任由父母擺布怎麽樣?

我在采訪訾非的時候提出了這個困惑。訾非說這其實很好理解,假如不能自己做決定,人的生活軌跡會像樹葉子一樣,風吹到哪兒算哪兒。運氣好的時候落到土地裏,運氣不好就落到井裏面去了。落到井裏的意思是,那些人生順遂的人令人艷羨,工作不錯,收入不錯,婚後一家三口也挺美滿,但是活著活著可能就出問題了。比如說明明只是在公園裏散步,結果就聽信了看上去很可靠的陌生人之言,把錢投資到了龐氏騙局裏。明明只是出去旅個遊,結果在當地開始賭博了,居然還把房子都給輸進去了。 判斷能力與做決定的能力,都是人生經驗的累加,當一個人不做決定,總是誰說得動聽就聽誰的,遲早是要遇到麻煩的。

【小歡喜】劇照

想想也是啊,盡量成熟,盡快成熟,就像是候鳥飛躍半個地球前做的準備工作,後面有漫漫長路,總不可能讓父母馱著飛完全程吧。

一定程度上的「斷親」,是一個人建立獨立意識、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當然,「痛苦的斷親」就大可不必了。 「意識獨立」背後假如有具體操作細則,與其說是對年輕人本人提要求,不如說是對為人父母者的諄諄囑咐。小陳說她爸媽看到她談戀愛,會說不要在朋友圈秀恩愛,「因為別人會覺得這個女孩子戀愛史豐富」;出去旅遊,會說朋友圈也少發,「因為別人會覺得這個姑娘怎麽這麽愛花錢」。 父母用他們陳舊的觀念指導年輕人全新的人生,即便他們成功了,孩子也只不過在用戴著手套的手觸摸世界而已。

「活著活著遇到麻煩」,更為本質的問題是「自我質詢」。 即便是一個朋友們口中的「人生贏家」,即便是很小的挫折也足以引發大危機。失戀,同學聚會發現原來成績不如自己的卻掙得比自己多,某個月老板給打了個低績效,這些都會使他/她痛苦, 而這種痛苦使人自我懷疑的本質是,他/她沒有完善的自我評價體系,而是活在他人的評價體系裏。 當然,也有人脫離原生家庭,經濟與意識都沒有再依賴父母,但你會發現他/她只是將依賴物件轉移到了朋友或戀人身上。

【狗十三】劇照

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其實就是在為獨自做決定預熱,從原生家庭獨立,從公司裏上級對你的看法中獨立,從周圍人的目光裏獨立,從傳統文化定義裏獨立,越來越成為自己。

(實習記者郭思航對本文亦有貢獻)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然寧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 未經授權,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釋出。

大家都在看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