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在親密關系裏,明明自己一開始是那個被追求、被寵著的,是占據主動權的一方。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戀愛卻越談越被動、越談越壓抑。時常感覺自己是被無視、被忽略、被控制,也是隨時可能會被拋棄的。於是你開始變得敏感、焦慮、自卑、討好,對方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觸發你的不安全感,讓你情緒崩潰。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你可能陷入了「投射性認同」的狀態裏。
「投射性認同」是心理學中的一種防禦機制,意思是指一個人把自己不敢面對或者不想面對的痛苦或責任,投射到你的身上,以減輕自己的負面情緒。 你可以理解為「甩鍋」,一旦你接住了這個鍋,也就是認同了他的投射,他那些自己無法耐受的壓力也就轉移到了你的身上。
比如,一個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指責你的伴侶,本質上,是因為他無法忍受,事情沒有按照他預期發展的那種失控感。於是,他透過指責你,把這個失控的責任轉移到你身上,以減輕自己的焦慮與不安。而你越是急於自證不是自己的問題、想要反駁他,就越代表了你認同了對方的投射,最後很可能不是你的錯也變成了你的錯。
又比如,一個總是愛強調自己的條件有多好,有多優秀的另一半。他內心很可能是極度自卑的,他無法忍受他人對自己的不認可、無法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他需要獲得你的認可與崇拜。如果你認同他的這種投射,那你就會被他所綁架。要麽是拼命向他證明,自己也是很優秀的,是足以配的上他的,於是努力活成了他期待的樣子;要麽是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當然,投射性認同不止是我上面舉的這兩個例子,它幾乎以各種形式,隱蔽地存在於每一段關系裏。如果我們不能察覺,不知不覺這段關系會逐漸變質,讓你越來越痛苦。我說三種在親密關系中最常見的「投射性認同」。
第一種,權力型。 一切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於是強迫你必須聽他的,按照他說的那樣做。無論他的出發點是否真的是為你好,但本質上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掌控欲。為了能控制你,他可能會想方設法的挑剔你、指責你,或者道德綁架。這樣他才可以理所當然地居高臨下指使你。
第二種,迎合型。 總是不斷為你付出、不停地對你好的迎合者,他可能看似是無所求的,但背後往往想要的更多。因為他對你很好,所以你會心生愧疚,從而用同等或者更多的愛去報酬他;因為他總是在奉獻,所以你不能辜負他,更不能「背叛」他。一旦哪一天你不再關註他了,他就會生出極大的怨念甚至是報復心理。
第三種,依賴型。 這類人在關系裏往往會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弱者」,表現出對你的過度依賴,需要你對他極致的照顧。比如你們發生了沖突,他不會是那種就事論事的理性思維,哪怕明明是他的錯,他也會表現出很脆弱受傷的樣子,仿佛就在說:「我都已經這麽難過了,你應該照顧我的情緒」,於是你不得不妥協。
又或者是,他總是希望你能幫他解決一切,因為他是如此的依賴你,信任你。如果你不幫他,那你就是不愛他。
看完這三種,你可能就能理解,為什麽我說,「投射性認同」很常見,但又總是被我們忽略了。因為親密關系中的「投射性認同」,往往都是「以愛之名」,從而對你進行的邊界入侵與裹挾。
無論是「我一切都是為了你」、還是不斷的討好你迎合你、或者是希望你能幫他掌管一切 ... 這些背後,其實都隱藏著對方對你的期待的投射。他期待你能成為他心中理想的樣子,成為一個能承接他的痛苦、他消極情緒的「工具人」,根本不考慮你的實際情況,不考慮你的需求。如果你認同了他的這種投射,等於說開啟了自己的界限,允許對方肆意踏入。而一旦邊界被侵犯,你也就附加了對方可以傷害你、讓你痛苦的權利。你也就逐漸的失去了自我和獨立性了。
那怎麽可以打破這種「投射性認同」呢?記住一句話,「投射性認同」一定是發生在兩人之間的,少任何一方都無法完成。也就是說, 他有他投射的自由,但只要你不認同,這個過程就無法產生。
所以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樹立好自己的邊界。如果你 總是能接收 到 對方的投射,說明 你 的精神邊界 一定是 出了問題 的。比如你曾經也遭受過一些心理創傷,自身能量也很弱,容易被對方的負面情緒所牽引,給自己過多消極的心理暗示。所以,在你察覺到了投射者惡意的投射意圖時,你最好的方式就是與對方保持距離。不回應、不反駁、不自證。只要你守住自己的邊界,他就不會攻擊到你。
其次就是培養自己直面內心的能力。我們說,愛本身就是一場內心需求的投射,你和他的內心也許都有些缺憾、脆弱與無助,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需要學會的是將自己內心需求透過正向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能力。而不是帶著防禦,走進一個非黑即白的邏輯,迫使對方去成為理想化的自己。我們只有卸下防禦,才能看到最真實的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