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一個人真正「心理成熟」的三大標誌,其實是——

2024-06-24情感

點選上方藍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設為星標 ⭐️


最近後台收到了一則留言,「今年回家我總是和父母發生矛盾,我好心累。每年回家都是這樣,待不了幾天就想離家出走。KY能給我支支招打破這種局面嗎?」

雖然我們已經獨立在外工作生活,有新的生活方式,但人們總是習慣用舊有的、熟悉的模式對待對方。如果你們家庭的固有相處模式是不健康的,重回這樣的模式裏,必然免不了矛盾和爭吵。

心理學家Minuchin認為,所有讓人們感到不舒服的家庭相處模式, 本質上都是源於家庭邊界的混亂。 這會導致家庭成員不再扮演其原有的角色,不承擔或過度承擔一些責任義務,從而滋生各種各樣的矛盾。

不同家庭的情況會有所不同,KY整理了常見的四種不健康的家庭邊界型別,大家可以對照看看自己是哪一種。文章後面也會講到,面對家庭邊界混亂的現狀,我們可以做些什麽自救。


點選KY公眾號選單欄-心理服務-做心理測試

測試原生家庭健康程度

↓ ↓ ↓

01 四種不健康的家庭邊界,你是哪一種?


第一種

家庭邊界過於疏遠和強硬

「當我做出本以為會讓ta驕傲的成績時,ta卻總是一副沒什麽大不了的樣子。Ta好像根本不聽、或者聽不見我說的話。Ta也會問我周末或假期打算怎麽安排,但也只是問問,因為不論我回答什麽,ta都會按照自己的意願替我安排好。」

在這種行為模式中,父母總是漠視(Dismiss)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在父母這裏無法得到重視,孩子的情緒需求也總是被忽視或否定(Streep, 2015)。

比「漠視」模式更嚴重的,是一種完全不可觸碰的(Unavailable)家庭。

「從小到大,ta從來不和我有任何言語或肢體上的親近。在印象中,ta從沒親過我或抱過我,我在一旁嚎啕大哭的時候,ta也可以熟視無睹地做自己的事情。」

相比於「漠視」,「不可觸碰」的父母不僅不在意孩子的感受或想法,ta們對於孩子而言,完全是一種不可親近的存在。Ta們不會主動表達關心(連問都不問「你餓不餓」或「有什麽計劃」,也不會提供任何的建議),也不回應孩子表達的需求。



第二種

家庭邊界過於緊密和疏松

這種家庭邊界會產生依賴、爭鬥,或自我中心型別的家庭。

a. 依賴(Dependent)型的家庭

這些父母往往在處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時都手忙腳亂。有時候,甚至讓孩子成為「小大人」(並以此為豪),承擔起照顧自己和整個家庭的重任。平日裏,ta們就會三不五時地給孩子打電話,向孩子倒苦水。孩子一回家,更是希望孩子能幫忙解決家中遇到的難題或者紛爭。

b. 爭鬥(Combative)型的家庭

通常情況下,爭鬥型的父母並不一定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也表現出爭強好勝的一面(Streep, 2015)。Ta們只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才會顯得強勢刻薄。並且對於自己的孩子,父母手中握有道德上的特權(「長幼有序」、「百善孝為先」),因而在比較之中也總要求「取勝」。

成長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會納悶明明是一家人,誰優秀都是好事,為何要陷入無休止的比較中。

c. 自我中心(Self-involved)型的父母

這樣的父母往往傾向於將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品或自我的延伸(Streep, 2015)。「孩子」是ta們維護自身形象的重要載體,ta們會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孩子的評價,以及孩子取得的成績,因為那關系到自己的形象。


第三種,

一方想要單方面侵入另一方的邊界

這種型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控制型家庭。

父母會給出很多巨細靡遺的建議,也不認可孩子的判斷和選擇,讓孩子感覺自己只有在父母的幫助下才能夠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判斷。可以說,控制是另一種形式的漠視(Streep, 2015)。

處在控制型家庭的人常常會有類似這樣的心理活動:「不論我做什麽,ta都會覺得我的選擇或判斷是不夠好的。Ta希望我一切都按照ta所說的去做,只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Ta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所以一旦我違背了ta的意願,ta就會覺得我不孝順、沒有良心。」


第四種,也是最難處理的一種——

家庭邊界是不穩定的,會發生不規律的變化

我們作為孩子永遠也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何對待自己的時候會在「好」與「壞」之間不停變換,比如上一秒還在關心自己,下一秒就莫名其妙地大呼小叫。而這種喜怒無常並不與我們自己的行為直接相關,這往往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

你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你的原生家庭對你的人生又產生了哪些影響?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來測測KY測評出品的專業心理測評 【原生家庭健康水平測試】。我們會分析原生家庭對「童年的你」和「成年的你」分別有哪些影響, 幫助你更好地看待和處理和原生家庭的問題。




02改善不健康的邊界,你需要完成與原生家庭的精神分離


家庭治療大師Minuchin(1974)認為,在一個擁有健康的親子關系、邊界清晰的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之間彼此聯結——都對家有一種「歸屬感」;同時每個成員也都各自分離——都具有「獨立性」。

這樣,每個成員才能承擔相應的角色與責任,父母也才不會把孩子當做配偶或者對手。


而這種「分離」,並非指的是一種對家庭成員之間互不關心或者斷絕關系,而是互相尊重彼此作為個體的獨立性與邊界(Huxley, 2016)。

在實作了這種分離之後,人們才能成為一個「依靠自我力量獲得價值判斷、情感反應與行為模式的獨立個體」,而不再只依賴於父母的幫助去理解和應對這個復雜的世界。

也正是在這個分離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理解哪些東西是「我」的,哪些是「父母」的,逐漸獲得一種「自我感」(sense of self)(Huxley, 2016),我們會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個「自己」存在。

另一方面,只有與原生家庭的分離,才能讓個體更好地與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我們從被父母主宰的孩童,在和父母「分手」的過程中,體會拒絕與妥協、理解與被理解、既不被拋棄也不被吞沒、有付出也有索取。我們學會與他人建立一種清晰的、可以聯結又相互獨立的個人邊界(Bell & Bell, 2009)。

不過,這個分離的過程並不容易。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可能將個體分離的舉動看做是一種對家庭的「背叛」,而進行指責和百般阻撓。另外,個體也可能因為害怕「失去」家人的支持,或恐懼獨自承擔責任和後果而對分離顯得猶豫膽怯。

03 如何做到逐步與原生家庭「分離」?


與原生家庭的分離,並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來自父母與子女的共同努力。我們分別整理了給到作為孩子和作為父母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作為孩子:

1. 首先你要承認你屬於你自己。

這件事情看起來容易,要做到卻並非易事。有時候我們太容易習以為常,把與原生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分彼此」,看做是一種無法被改變的事實,認為自己只不過是順應道德倫常。又或者,我們與父母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的依賴共生的關系,我們依賴於父母,而父母又依賴於我們對ta們的依賴(Chen, 2015)。

2. 嘗試思考和尋找那些真正屬於你自己、定義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再過著只是為了贏得ta們的贊許的生活 (Purcell, 2016)。當你有把握以這種方式獨立地、堅實地站在這個世界上時,這就是最能說服ta們和你實作分離的前提。

3. 你可以 嘗試建立新的相處與互動模式 (Breaking the cycle)。 別總是要求父母先做出改變,你也可以嘗試主動改變與ta們相處的方式。

一方面你要有意識地、持續不斷地讓父母了解不健康關系對彼此產生的負面影響。你的反思和覺察能力很可能比你的父母高。因此你需要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盡可能以不激烈的方式,向父母真實、誠懇地指出你所認為的家庭關系中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盡可能說明你的感受,和這種不健康關系對你們雙方造成的影響。比如在束縛了你的生活的同時可能也束縛了ta們的生活,給雙方都帶來了負面情緒。

但你要註意,就事論事、而不是人身攻擊你的父母。不要把沖突的解決變成情緒的發泄、不要像ta們攻擊你一樣攻擊ta們,因為那會加深ta們對你的固有印象,而無法帶來改變。

哪些問題對於你來說是侵犯個人邊界的,是不可接受的, 你需要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絕不動搖。 當你想要結束一次對話時,你也應當主動提出,這能讓ta們明白自己不能無條件地占有你的時間與關註。

4. 你還可以嘗試給你的父母示範,在家庭關系上更成熟的相處模式是怎樣的,去表達新的世界給你帶來的世界觀,而不是沈默、敷衍、逃避。

5.在與父母分離的過程中,你也需要學會尊重父母的邊界。 如果你一方面要求、享受著ta們始終把你的需求當作ta們生命的重心,你就也無法要求ta們尊重你的獨立性——這不公平。


作為家長:

1. 你需要了解「分離」對於改善親子關系的意義,以及對於你與你的孩子作為相互獨立的個體的意義。分離不是一種孤立或者拋棄,而是讓你們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和生活。

2. 了解孩子的生活近況, 學會了解而不是指導。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ta雖然會遇到挫折,但ta也已經有能力獨自面對挫折、解決問題。

3. 尊重子女的選擇與想法,不再苦口婆心地勸說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ta們需要學會自己做出判斷,並面對隨之而來的結果(無論好壞)。分離不是斷絕往來,你也仍會向孩子提供支持與建議。

但孩子的人生最終的決定權始終在孩子手裏,父母無法也無權代勞。 因為只有當孩子意識到這一點,ta才能真正開始學會為自己負責,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去負擔起自己的家庭、社會責任。

4. 你也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不僅僅是作為一位父/母親的,而是作為你個人的生活。 不要過度依賴或苛求孩子的關註與情感支持(可以將這種需求的實作分散到自己的伴侶、友人身上), 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重心。 不過度參與ta的生活,也不讓孩子過度參與自己的生活。


測試題數: 51題 | 報告字數: 約4000字

所需時長: 15-20mins | 測試價格: 49.9元

References:

Bell, L.G. & Bell, D.C. (2009). Effectsof family connection and family individuation. Attachment and HumanDevelopment, 11 (5), 471-490.

Chen (2015). What to do when the toxicpeople in your life are your parents. Huffington Post.

Dahl , M. (2015). Stop reverting tochildhood on your holiday visit home. Science of Us.

Haws, W.A. & Mallinckrodt, B. (1998).Separation-individuation from family of origin and marital adjustment ofrecently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6 (4), 293-306.

Huxley, R. (2016). Togetherness & Separateness. Self-growth.com

Pancare, R. (2016). Types of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How to Adult.

Purcell, M. (2016). How To Create aHealthy, Adult Relationship With Mom and Dad. Psychcentral.

Romm, C. (2016). 「Family Jetlag」 is real, and it’s exhausting. Science of Us.

Streep, P. (2015). 8 toxic patterns i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WikiHow (2016). How to avoid being a toxic parent.

Yuko, E. (2016). Out of sorts around the holidays? It could be Family Jetlag. New York Times.

Minuchin, S. (1974). 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點選KY公眾號選單欄-心理服務-做心理測試

測試原生家庭健康程度

↓ ↓ ↓

我們同時提供以下服務,

歡迎搜尋FB公眾號關註,下載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點點 在看 一起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