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河南旱了,廣東淹了,我們面對的極端天氣為什麽越來越多?

2024-06-18情感

久旱逢甘霖,河南終於下雨了。

一位河南大媽激動得在濕潤的土地上打滾,笑著笑著就哭了。

螢幕前的無數人,看著看著也哭了。

河南這一場大旱,真的持續太久了。

從5月份以來,整個河南的降雨量就比往常少了70%以上。

本該積水肥沃的農田,如今大面積幹裂。

幾十年不見底的深河,幹了坑,魚也曬成了幹。

在河南氣象釋出的一張地圖上。

近半城市達到了特旱等級,並且範圍還在不斷擴大。

更令人心酸難受的是,正值秋種時節,但全省因旱不能播種面積達323萬畝。

一輩子耕地為生的農民,不得不頂著40度的高溫,想盡辦法抗擊著這場50年一遇的旱災。

因為不斷抽水,有些農村家裏20公尺深的井,已經抽不出水。

沒有水源,他們只能一桶一桶,把家裏的水運到地裏。

前面澆著,後面已經曬幹了,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澆到頭。

雖然之前的夏季,也經常幹旱。

但你有沒有發現,今年的天氣越來越詭異。

一邊是北方高溫和幹旱,雙重襲來;一邊是南方的暴雨不斷。

就拿廣東來說,兩個月有50天在下雨。

從4月份開始,整個廣東省下的雨就比往年多了將近一倍。

其中,韶關的降雨量更是達到了757.3公釐,出現了「百年一遇」的超級大洪水。

4月27日,廣州市白雲區還驚現一場陌生而兇狠的龍卷風。

天空一秒變黑,被掀飛的鐵皮屋頂,在陰暗朦朧的空中快速飛旋幾十米,向毫無準備的人們襲來。

短短的幾分鐘,就造成了5人死亡,33人受傷,141家廠房受損。

其中部份地區,還下起直徑超過5厘米的冰雹。

只見拳頭大的冰雹從空中急速砸下,在屋頂、汽車頂蓋上炸開。

場面觸目驚心。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這幾天,受強降雨影響,廣東梅州市多個鄉鎮又出現特大暴雨。

街道被淹,橋梁垮塌,大壩漫頂。

截至到6月17日,梅州暴雨已致5死15失聯。

回想去年,中國多個城市才剛遭受暴雨、淹水等災害,被淹了個底朝天。

今年雨季將至,廣東又以這種極端的方式開了個頭。

再往前,3月31日,江西南昌強對流大風造成了四死十余傷的慘劇。

如此天氣亂象,讓人仿佛來到了世界末日的邊緣。

遭遇極端天氣的不止是國內,國外也未能幸免。

4月29日,一場持續的暴雨以「迅雷」之勢,襲擊巴西南裏奧格蘭德州。

大河決堤,橋梁被沖毀,水深七八米,隨處可以聽到呼救聲。

截止6月1日上午,已導致致171人死亡、806人受傷,仍有43人失蹤。

與此同時,北半球的印度也迎來了大麻煩。

這幾天,連續極端高溫侵襲印度,多地氣溫連續數日超過45攝氏度。

炎熱,已經遠遠超出了讓人汗流浹背的程度。

截至當地時間6月10日,印度因炎熱死亡人數上升至211人。

而這一切,似乎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統計,過去50年,極端天氣災害數量增加了5倍。

氣候專家丁一匯在采訪中表示,

「我們已經進入了極端天氣事件明顯發生時期,在未來10年、20年、30年,我們都是這樣的天氣過程。」

不管我們想不想接受,極端天氣頻發可能是未來的新常態了。

而這一切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我們最熟知的四個字: 全球暖化。

有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的水平約升高1.45℃。

要知道,即使在自然狀態下的最快速度,1000 年也才能升高1.5℃。

而我們現在,一百多年就增加了1.45℃。

這種變暖,看似微小,卻引發了很多災難性後果。

例如,這幾年的極端暴雨,便是由此催生。

持續變暖的大氣層像海綿一樣吸收更多的水分,空氣中的水分越多,下暴雨的機率和頻率就越大。

其次,就是擺在眼前的高溫。

也許你每天只需要坐在辦公室,吹著空調,喝著飲料,對外界的溫度毫無感覺。

但對於戶外作業人群來說,卻沒這麽幸運。

持續高溫導致的熱射病是致命的。

每年因為高溫熱浪致死的人數,正在快速上升。

即使人能挺住或者躲避高溫,但自然界可不一定。

森林失火、農作物減產、冰川融化、古細菌復蘇等惡性反饋,一個接著一個。

4月3日,辛巴威總統宣布,國家進入災難狀態。

因為幹旱,辛巴威糧食大面積減產,全國超270萬人面臨缺糧問題。

5月13日,加拿大西部再現野火,目前已經失去控制。

根據預測,到2050年底全球極端火災數量還會增加30%,在本世紀末將會增加50%。

伴隨著全球暖化,永久凍土裏冰封的潘朵拉魔盒,也正在被開啟。

2021年,北極的凍土層發現1.8萬年前的小狗。

再往前,2018年,科學家史前的凍土層發現了史前蠕蟲。

經過解凍,沈睡41700年的史前蠕蟲竟然活了過來。

如果凍土層的超級病毒重現天日,人類還能再經歷第二輪疫情的攻擊嗎?

你我都明白:

這場災難背後的推手,其實正是人類自己。

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生活、工業中的碳排放越來越多,全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溫。

再加上,聖嬰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疊加,進一步放大了極端天氣的頻數和強度。

(聖嬰事件,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大範圍持續異常偏高的現象;拉尼娜事件,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大範圍持續異常偏低的現象。)

未來,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極端天氣,也許年年都會發生。

2020年,聯合國曾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

相對於上一個二十年,21世紀的前二十年各種災害頻率大振幅增加,其中高溫事件增加232%,暴雨增加134%,各種風暴增加97%。

而中國,是報告氣候災害次數最多的國家。

在全球暖化的大趨勢下,中國南北跨度大,天氣也往往更不按常理出牌。

每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但我們也沒必要因此喪失信心。

在中國的歷史上,已經遭遇過類似的極端氣候。

根據史料記載,宋徽宗政和元年冬,太湖被風雪冰凍,冰面堅硬到足以行走馬車。

但再看看現在的太湖。

在冬季強冷空氣下,出現部份結冰已是罕見,想在上面行走,是萬萬不能。

由此可見,當時氣候之寒冷。

還有乾隆八年,山西、山東遭遇極端酷暑,「土石皆焦」「大旱千裏」。

根據 法國住京城的一位傳教士 測量,當時北京的最高溫度達到了44度以上。

這可比現在的北京高溫,還要兇猛。

但不管什麽樣的天氣波動,我們的祖先總能以極強的韌性和非凡的智慧,順應氣候變遷,傳承華夏文明。

更何況現在的我們,科技發達、社會富裕,必然能找到應對、解決之道。

比如從2020年起,中國就從國家層面完成碳排放的整體調節;

再比如,加強對災害的及時預警和相應措施,在城市建設上多考慮內澇風險……

但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要做的準備也就更多了。

從短期上來說,首要提升自身防禦體系,養成趨利避害的意識。

淹水、雷暴、冰雹、龍卷風是會隨機出現在某一座城市。

所以在出門前,一定要多關註當地氣象部門釋出的最新預報、預警資訊。

暴雨天盡量遠離公共交通,不去低窪、山區、河谷等地質災害隱患區。

在判斷出現淹水災害的情況下,立即前往堅固的高處進行避險。

若已被困,尋找一切漂浮物(木板,泡沫,塑膠空瓶)進行自救,或和周圍的社群待在一起。

互相守護,生存機率更高。

接下來酷暑將至,極端高溫也愈發頻繁。

盡量不在高溫時間出門,不長期待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謹防中暑,熱射病。

如果出現頭暈、口渴、多汗等先兆中暑的情況,馬上到通風陰涼的地方。

用冷毛巾擦拭降溫,適量喝一些清涼的飲料。

情況嚴重的話,一定要及時就醫。

面對越來越劇烈的天氣變化,除了國家層面的能源轉型政策,也要靠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踐行節約,節能減排。

我知道,每次提到這個,絕大多數人是不在乎的。

「為什麽有錢人的浪費,要我來節約」

「跟我3500的薪資沒半毛錢關系」

「就算關心了又能做些什麽?」

「什麽都做不了,也就當飯後新聞看看罷了。」

但也正因為如此,今天才想和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一個人的力量固然是微小的,但當每個人都因此為借口,那麽永遠不會發生改變。

先是一次暴雨洪水,一次高溫,一場大火,一次旱災。

然後是糧食減產、停電停水、山火蔓延,動物滅絕。

直到最後,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所以,清醒一點吧,別再置身事外。

我們每個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例如生活中的一些小舉動,就可以讓碳排放減少10%。

空調少開一點時間,燈少開一會,一次性筷子少用一點,出門盡量乘坐公共交通。

減少塑膠產品的使用,減少塑膠制品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盡量永續、安全地維護好自己的生活空間。

或許是我們從這場危機中,可以學到最寶貴的教訓。

地球已經在宇宙存在46億年,而人類才存在10萬年。

我們只是地球上的旅人,我們要拯救的從來只有自己。

點個 【在看】+【分享】 朋友圈,

相信積少成多的力量,人類未來的命運,全在我們自己手裏。

作者 | 小嗲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