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每次讀完,都對人性的理解深刻一份。
這本書的名字,叫 【皮囊】 。
白巖松在【皮囊】的新書釋出會上說過一句話:
這是一本回退到內心的書。
作者蔡崇達當場就哭了。
他是一個對生活有著細微感觸的人,那些過往生活中的苦與難,那些發生在周圍人身上的與命運的宣戰與妥協,都是他創作中的一環。
看完這本書就明白了:
或許有時候,生活會給我們猛烈一擊,但活著,就意味著有無限生機。
蔡崇達是在29歲時開始寫這本書的。
寫書的那一年,他的父親去世了。
得知那個訊息後,他跑到天台上,豎著中指對天說:你憑什麽?
那個時候他沒有那麽達觀,他充滿了憤怒,他指著天痛罵之後,他一路咒罵。
他不理解爸爸那麽一個堅強樂觀的人,為什麽生命不能多善待他幾分?
他的父親,是在外打工的時候被確診的中風,出院後,他的舌頭癱了一半,說話都說不清楚。
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讓他的上廁所成了個天大的難題。每次都要兩個人費力地擡著他去廁所才行。
如同扛著巨大的家具一樣。
沒有人知道,這樣的日子會過到什麽時候。
但父親一直是樂觀的,雖然因為手術需要,他的頭發被剪短,身體就像被放掉氣的氣球一樣幹癟,但他一直在給自己打氣。
說自己過一個月就可以像從前那樣了,甚至還想著,等自己好了以後買輛摩托車,帶著全家人沿著海邊兜風。
身邊人都知道,他好不了了。
他是因為心臟瓣膜脫落引發的腦栓塞,家裏人問遍了所有的醫生,得到的答案都是,這個栓塞不可能被消解,也沒法用藥物治療。
如果栓塞被沖到身體其它地方,還會引發新的癱瘓。
換句話就是說,父親的身體,回不到以前的樣子了。
但父親始終不服輸,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斷活動,用活血沖死血,沖到最後,壞掉的另一半就會活過來的。
為了「活過來」,他每天拄著拐杖練習著行走,即便四五個小時只能走完一公裏的路,還在家裏練習著站立,訓練擡左腳。
並給自己每天的訓練制定了規劃。
那段時間,全家人都支持並陪伴著他做各種訓練,母親專門在三餐都加入了蛋和肉,說這樣能給父親長力氣。
那段時間,家裏人雖然身處一種絕望之中,但父親的堅強和樂觀,也點燃了他們內心對於生的渴求。
即便這樣的堅強,沒能換來身體的痊愈,但至少,他掙紮過,努力過,付出過。
面對命運的打擊,他這一生,值得了。
其實人這一生,我們大部份所做的事都是無用功,甚至我們知道有的疾病不可戰勝,有的困難無法逾越。
但我們唯獨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心態和狀態。
在遭遇生活困頓之時多一些樂觀,少一點抱怨,多一些行動力,少一點坐以待斃,或許,那些沒有滋味的生活,才會變得生動起來。
如何在逆境中尋找生活下去的力量,恰好是每個人必學的功課。
說起皮囊這件事,蔡崇達有個活了99歲的阿太,是外婆的母親,她對人生看得很開。
當年外婆五十多歲突然離世,阿太白發人送黑發人,身邊人都怕她想不開。
但那場葬禮,她一聲都沒哭,即便看著自己的女兒被推入焚屍爐,也依舊很平靜。
那時候,才上一年級的蔡崇達感到不解,幾次走過去,都會問問她:「阿太,你怎麽不難過?」
阿太回答他:「因為我很舍得。」
「我很舍得」這句話,曾無數次出現在阿太的生活中。
她曾經將不會遊泳、還年幼的兒子扔到海裏,讓他學遊泳。
看著小男孩在海裏掙紮差點溺死,身邊人看不過去將他救了起來。
沒想到過了幾天,阿太又將他扔進了海裏。
周圍人都說她沒良心,對自己的孩子這麽狠心。
她冷冷地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她的價值觀總是和當時的情形不符,在她的認知裏,如果每天都想著如何伺候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因此,她舍得讓自己吃苦。
即便已經九十多歲了,還是堅持要從村上走到鎮上的老家,全然不顧身邊人要給她雇車的想法。
甚至到了九十二歲的時候,還要爬到屋頂上,去補一個窟窿。
結果一不小心摔了下來,躺在床上動不了。
本以為這次要休息一段時間,誰知道才第二周她就倔強地下地走路,自己走不了,就扶著椅子,慢慢挪到門口。
不管到了多大年紀,她都要強的好像一個年輕的楞頭小子。
她似乎比我們更早的明白活著的意義,身體的意義。
她知道人的外表其實什麽都不是,不過皮囊而已。
在時間的洪流裏,皮囊終將會老去,人生的所有光環也終將被吞噬。
只有你走過的路,經歷的事,有過的感悟,會一直留在你的靈魂裏。
成為時間洪流,最終淹沒不掉的存在。
董宇輝在解讀【皮囊】時說過一句話:
城市容不下肉身,但好像農村又容不下靈魂。
你到了農村渴望遠方,到了城市又渴望家鄉。
這樣的痛苦,也同樣困擾過年少時候的蔡崇達。
離家去外地讀書的他明白,我們的人生,最終會成為回不去家,也到不了遠方的結局。
甚至,這會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精神上的焦灼點。
因此,他的內心也時常煎熬著。
剛開始工作那幾年,他一有時間就往家裏跑,去看他的阿太,去在家鄉的小路上走一走,仿佛那裏才是自己最有安全感的時候。
他的母親,不知在什麽時候突然有了一個執念,必須要建造一座屬於自己的房子。
即便那時候,家裏的經濟條件比較拮據,父親治病要錢,他和姐姐讀書也要錢。
但小學還沒畢業的母親,就是執拗的要做這一件事,甚至自己畫好了設計圖,全家人吃糠咽菜的籌錢來做。
後來呢,母親終於做成了這件事。
心裏的執念塵埃落定。
蔡崇達一開始是不理解母親的,後來才明白,人這一生最難跨越的,就是內心的「我執」。
「我執,是痛苦的根源。」
是母親無論如何也要建造的那座四層小樓,即便那棟房子後來無人居住。
是自己窮其一生都在尋找的安全感和歸宿感,即便知道無法找尋得到。
但似乎沒有辦法,好像人這一生總得有點奔頭,有點執念。
只是到後來才發現,常常熬不住的時候,也想找個靠山。
可是你怎麽找都會發現,有的山長滿荊棘,有的山全是野獸,所以你應該是自己的那座山, 不合時宜的東西,如果自己虛弱,終究會成為人們嘲笑的物件。
但有力量了,或堅持久了,或許,反而能成為眾人追捧的魅力和個性。
所以人這一生,與其說是向外求,倒不如說是向內探索。
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當內在世界富足時,便不再寄托快樂在他人身上。
真正能給一個人撐腰的,從來不是狂熱的追逐,而是內心那份安定的踏實。
【皮囊】中有一句話:
生活,從來就不是個太好的觀看者,它像一個苛刻的導演,用一個個現實對我們指手畫腳,甚至加進很多戲碼,似乎想幫助我們找到各自對的狀態。
想來的確如此,無論是在異鄉掙紮的我們,或是和病魔鬥爭的人,又或是不屈從於命運的人。
說白了,我們無非在自己的執念和命運之圈裏打轉。
這是一個尋找人生的過程,也是一個重塑自我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戒掉弱者心態,該挑戰的挑戰,該看開的看開,如此,才能在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希望經歷這樣人生的淬煉,我們都能以一種相對舒服的姿態和自己相處,尋找能讓自己接受的方式,笑對人生。
十點讀書開視訊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視訊裏學知識
歡迎 點贊關註
本期解讀: 王灣 【次北固山下】
作者 | 林靈蕓
主播 | 安東尼,北韓冷面下藏著一顆南韓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