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我們對理想生活的想象,從「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開始

2024-07-11情感

建築師王澍曾經傳達過一種理念:他做建築,並不只是做一組建築,而是在建造一個「世界」。以中國傳統的山水畫為例,在畫中,房屋總是隱在一隅,甚至寥寥數筆,並不占據主體的位置。 實際上在畫中,建築不僅僅只是房屋,而是整張畫框入的範圍。

「世界」這個詞拓展了建築的內涵與活動範圍,它成為一種營造的物件。建造「世界」與建造建築代表了一個人對生活的不同理解,特別是現代大量的建築,都是建立在人與周圍環境分離,自然與建築分離的基礎之上的。 當林立的建築物堆滿城市,造就了諸多大城市病,建造者們開始希望讓居住回歸一個比房屋更大的「世界」。

秦皇島金夢海灣——

從全球四大觀鳥基地北戴河鴿子窩濕地公園

遙看秦皇島海港區

01

「一人一花園」,

現代城市的人居解決方案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建築物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種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也就是說,在中國文化中,自然遠比建築物更重要。人們不斷地向自然學習,努力使生活接近自然的狀態,這就決定了 中國建築在自然中並非一種高高在上的主體,而是一種謙卑與融入。

【蘭亭雅集圖卷】文征明

明代 | 視覺中國供圖

在持續數千年的農耕時代中,人、土地以及自然有與生俱來的緊密連線。中國傳統裏的營造是無邊界感的, 居所在自然中,自然在居所中,這是一套詩意的居住系統。 如今自然綠地對人的身心健康的益處已經被科學證實,但是進入現代化行程之後,城市的人口規模劇增,過去自然、建築、城市彼此不分的體系,已經無法解決當代的城市問題。 在新的現實裏,是否還有實作居住自然的途徑和方式?

不論在哪個時代,居住理想人人都有。土地提供不了的,可以向空中索要。1964年,加拿大建築師摩斯·薩夫迪(Moshe Safdie)提出「棲息地 Habitat」(Habitat'67)的概念, 他嘗試透過建築的構造設計將日光、新鮮空氣、綠色植物和戶外空間帶入高層公寓的日常環境之中,並將之落實為一直以來踐行關於人居的夢想「一人一花園」,即每個家庭都應該有一個花園。

紀錄片【居之自然】摩斯·薩夫迪 ©一言一吾i-Talk

Habitat'67的首次亮相是在1967年的蒙特婁世博會,當時它被認定「重新定義了城市生活」。354個像積木一樣堆砌起來的混凝土立方體模組,透過高壓桿和鋼纜焊接成12層高的綜合住宅樓,不同模組的排列組合形成了146個不同尺寸和配置的住宅,每個單元至少連線一個私人露台。 它將郊區住宅的優點——花園、新鮮空氣、私密——與高密度但更具經濟性和便利性的現代城市公寓樓結合起來。 人們相信它代表了日益擁擠的城市裏新的生活方式。Habitat'67在60年後的今天成為了當地精英期望居住的最貴的公寓之一,也成為現代住宅史上唯一一次將一個設計師的住宅群作為建國紀念郵票發行的案例。

紀錄片【居之自然】Habitat'67 ©一言一吾i-Talk

Habitat'67位於加拿大蒙特婁的港口

©Safdie Architects

「一人一花園」是棲息地建築的核心主題,意味著 房屋不僅僅只是一個建築物,而成為一個「自然之居所」 ,成為一個具有自主身份、多向開放性以及私人花園的宜居空間。

後來的50幾年時間裏,薩夫迪和他的團隊在全球範圍內的不同氣候條件中,設計了多個不同版本的棲息地居住計畫,包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和中國等國家。2009年開工,歷經15年建設,隨著2024年海碧台二期的完工交付,中國秦皇島海碧台——薩夫迪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第四座、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中國唯一一座棲息地住宅計畫全面亮相。

與嘉裏建設長達15年的合作中

這是當之無愧的巔峰之作

——海碧台總建築師 摩斯·薩夫迪

2024年 秦皇島·海碧台 十五年棲息地全景呈現

棲息地住宅的錯落堆疊與個性 化貫穿在不同地位位置的計畫中,在實踐過程中,薩夫迪建築事務所不斷重新審視與思考棲息地的前進演化。 每座棲息地計畫的差異既是生活方式與文化的差異,還關系能源效率與氣候的差異,包括季節的變化、陽光的照射角度和路徑、陽光的滲透性等等。

秦皇島海碧台在垂直堆疊的模組中增加桁架結構,使建築體形成一個巨型視窗「城市之窗」,對映出城市和天空的景觀,對比起傳統規劃的塔樓林立,這種方式增加了空間的舒適性和通透性,為每個方向的住宅單元提供了開放的視野和充足的陽光。

薩夫迪認為,海碧台容納高密度人口的同時,沒有成為城市與大海之間的遮擋。絕大部份房間都有陽台,很多單元配備了雲頂花園,幾步之遙就是海灘,這種慷慨的戶外景觀以及海碧台的設施水準,從未在以前的任何棲息地計畫中實作過。

金夢海灣日出·橘色光芒暈染城市天際線

攝於2024年1月

海碧台的桁架結構增加了空間的通透性

嘉裏(中國)計畫區域行銷長楊瓊說,當時做這個計畫,是否堅持去做這個「城市之窗」,是對開發商的一種考驗——非標建築成本極高、對技術工藝要求苛刻,在住宅界幾乎沒有人這樣做。但因為這種桁架結構我們有了雲頂花園,有了18層的雲端瞰海會所。因為有了這些場域,就可以獨自或和家人好友一起享受美妙的日出日落、下午茶以及星空下的聚會……

海碧台·百米高空雲頂花園

瞰海私宴&日落下午茶

階梯式層層退台體現摩斯·薩夫迪「一人一花園」的中心理念 約12萬方共享濱海花園則體現了「居之自然」的狀態 ,空中俯瞰,整個社群綠植密布,四季變幻流轉。6條景觀大道在不同的季節將海碧台變成不同的顏色;6個主題花園從春暖花開的4月到秋意濃濃的10月,每一刻都呈現不同的浪漫意境;約9000平米的雲頂花園給業主提供了一個百米高空的觀景台。這些不僅是美景加持,也是第二個自然客廳,生活不拘泥於室內空間,還是房屋之外的花園與大海。

海碧台·航拍

層層退台&12萬方立體花園

秦皇島地理上是個山海人文城市,不缺自然與歷史,但缺少面向未來的當代風景象征。海碧台錯落有致的立面結構使其成為秦皇島的地標,賦予金夢海岸線一種未來的奇幻感。這恐怕也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真實再現。

02

花園作為一種營造方法

單純的物理空間只是一個無生命的裝置,人的參與、互動才能使空間變為「世界」。 花園可以成為一種方法,但方法不僅限於花園。

花園與人們共享生活的形式之間有著天生的,幾乎是有機的聯系。古今中外各個時期的文藝作品中,花園常常作為交談、對話、結友、講故事的場所而出現。 簡言之,它是社群情誼之地。

【花園中的女人】 莫奈 1866-1867

建築師們常常會為社群裏的生活做一些預設,這裏有椅子,那裏有連廊,樓頂有露台花園,樓中的連廊是自習室和會所,樓下有體育場有跑步道……退台是私人花園場域,開放的中型花園、景觀大道、中央舞台成為一種公共場域。

這些預設功能經常是有效的,但有些公共生活無法被預設,而是松散的、動態的,自然而然地被營造出來, 只需要有一個引子,這個引子可能是一把種子,或者是孩子的一個舉動。

海碧台·綠樹掩映下的花園廊架

「嘉裏也在努力構建社群,透過每一位業主的參與,變成大家的共建共創,才能夠讓這個作品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我們下一代的生活,就像摩斯·薩夫迪說的for next generation(為了下一代)。我們可以讓下一代跟他們一起共創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空間只是完成了一個基本的物理載體,海碧台的未來是社群共創的結果。」景觀設計師 劉悅來說。

紀錄片【居之自然】劉悅來©一言一吾i-Talk

他很擅長利用花園介入社群營造。在他以往的案例裏,多是針對老舊小區裏消極空間的自救,當秦皇島海碧台精心設計的約12萬方花園擺在他面前,他仍覺得花園可以作為營造的方法。

只有功能分區是不夠的,一定需要身體的介入,人和人要見面,要一起互動,才能形成一個社群。 購買這裏的人一般屬於中產階級,有財富、也有社交,他未必想會去互動,但有個關鍵,他的孩子需要。他需要基於孩子的需求的社群環境。項飈老師講的重建附近,實際上是我們在公共空間當中,透過公共責任的承擔讓生活能夠具有鄰裏互助的精神。」

海碧台·花園親子自然探索成長之旅

「公共的花園裏,可以透過學習交流或者做遊戲的方式進行共建,比如怎樣利用自己家裏的廚余垃圾堆肥、做酵素,包括怎樣養蚯蚓,用橘子皮做殺蟲劑……有很多種傳統的智慧。」

「一人一花園」是私密的,也可以形成一種公共性 「例如能夠組織一些比賽評選,評選業主最美花園,對個人來說就成為一個榮耀。」劉悅來拍到一個陽台上的花園,金黃色的百合整齊排列,像是鑲了一道花邊,從樓下看格外突出和耀眼。「我覺得自然教育、環境教育、兒童的這種遊戲設計,其實都可以在花園匯合、在花園當中產生。」

這種對生活的營造應是一種身心一致的謀劃與建造活動,可能種花種草,養護果樹,也可能給鳥餵食,自覺維持清潔…… 生活不只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瑣碎,需要人的全情投入。 這就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人與周圍環境、人與人的互動。物理空間有了這些生活,就有了生命。而這些,也正在海碧台成長著。

03

「世界」,聚合的是人的故事

Jane受海碧台之邀在海碧台的藝術復合空間·巢,開了壹山樹 咖啡館 之後因為一個合適的契機成為業主,這個過程 她自稱是「潤物細無聲」, 「慢慢開始享受這裏的生活方式,正巧疫情期間有一個退台房要出手,就直接買了。我其實是最理想主義的人,也是挺完美主義的人,喜歡一切關於美的東西。住進來之後,我特別喜歡那個退台,坐在那裏看海看風景,每天外面的景色都並不一樣,四季流轉,日出日落。」

咖啡館成為海碧台鄰裏經常小聚的地方。在 Jane 還沒成為業主時,便因此與很多業主熟識。她發現這裏的鄰裏關系很緊密,時常還互相串個門兒,或者大家一起相約去18層的空中會所喝個茶,像從前的街坊鄰裏一樣隨意融洽。

海碧台·巢 X 壹山樹咖啡

商業在任何公共場域裏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巢空間裏的商戶,同時是海碧台海碧薈音樂美學社的主理人之一,周健的壹山樹會組織很多活動,咖啡品鑒會、小型音樂會,一般都會對外開放報名,但參與的人裏通常50%都是業主。這是海碧台「共創合夥人」計劃的意圖所在,業主直接成為商業合作夥伴進駐,合作的商戶常常最終變為業主。

「其實巢空間給業主提供了一個挺好的交流平台,是公共空間的一種提供。我覺得做得不錯,這裏有美食、有咖啡、有展覽,是個完美的理想生活場景。」 Jane說。

壹山樹·咖啡品鑒

巢空間正在做「浪漫地理學」系列當代藝術邀請展,這是海碧台濱海花園藝術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從6月到10月,海碧台的花園中會有接連不斷的藝術展、讀詩會、音樂會等活動舉辦。這兩年,海碧台從只是構建場域,到把活動引入場域,完成將人與物理空間的關系打通的過程。

「只要有卓越的空間,自會有載歌載舞的人群從中走過」,建築師唐克 揚這樣說。他認為一個好的公共場域自會創造一種節日氣氛,吸引著每一個來去的人。所以在海碧台的各個角落裏,真實而又詩意的生活總在發生著。

海碧台·巢 「浪漫地理學」展覽現場

幾年前從澳洲回國的秦皇島人田佳陳為了給自己和孩子改善居住環境,成為海碧台的業主。寶寶現在一歲多了,她會去參與社群裏的親子活動, 「我帶兒子去參加了海碧薈音樂社的親子非洲鼓活動,我覺得很好玩,大一點的孩子會非常感興趣,這是他日常生活裏接觸不到的東西。還看過美學社插花,是我很想學的一個手藝。能讓心情平胡下來。」

海碧台海碧薈

音樂社·鼓動狂歡

美學社·花趣時光

「我們這裏還有跑團社,健身社,瑜伽社,美食社,人文社……社群聊天裏每天都有業主發漂亮的照片,跟著日出跑步,跟卡玫基共舞。跑完步直接買了剛從水裏撈出來的海鮮回來煮。簡直是神仙一樣的日子。」楊瓊說

左右滑動檢視

海碧台海碧薈

瑜伽 社·草坪瑜伽

帆船社·出海體驗

人文社·對話沙龍

BLG法餐廳主廚Peter,同時也是海碧台一期業主,他經營著一處花園露台餐廳,而這裏也成為很多業主的寄種菜地,種薄荷種香草,他一樣樣寄存好,業主在這裏喝茶時隨手撒上一點。去年冬天,作為海碧薈美食社的主理人,Peter在自己的法餐廳現場公益教學,業主們做的臘腸都曬在這片露台上,洋洋灑灑一大片。

美食社主理人Peter正在教業主們制作美食

海碧台的花園中有一片松果林,吸引來四處亂竄的小松鼠,也吸引來很多好奇的小孩;博物花園裏出現一個蟬的觀察區,孩子們樂意花時間去觀察蟬的蛻變。綠植多了,鳥就多了,物業為此專門制作了餵鳥的裝置。海碧台和秦皇島市鳥類收容救助站建立了長期合作,共同踐行鳥類救助的公益,業主每年都有機會帶著孩子去參加一些像養護鳥類的公益活動。

海碧台社群樹木懸掛的餵鳥器

海碧台自然探索活動

邀請專業科普老師和孩子家長一起去濕地觀鳥

「這些活動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我們都沒做什麽。有業主會擔心房子賣完了,這些活動就沒有人來組織了。所以嘉裏要搭建出一個社群營造的生態架構,架構搭建好了,未來的5年,10年裏,它就會像這樣自動迴圈下去。」楊瓊說。

果子成熟時 社群組織業主采摘

空間的故事,其實就是人的故事。 從物理空間拓展為「世界」,不是一種被指定與被安排的生活,而是其中每個人自主選擇、自主營造的結果。這取決於人們怎樣看待生活的理想與目標:只是一隅房屋,還是一個「世界」。

策劃丨 三聯中讀·品牌

作者 劉向林

排版 | 鞠歐

供圖 | 秦皇島 · 海碧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