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楊絳:生命是一場歷練,心若淡定,便是優雅

2024-05-11情感

2011年的一天,楊絳突然接到錢鐘書的弟弟打來的電話。

弟弟殷切地問楊絳:「你的百歲壽誕快到了,準備怎麽辦呢?」

楊絳望著客廳墻上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微笑著淡淡回答:「各自在家為我吃上一碗壽面即可。」

彼時的楊絳,獨居在三裏河那棟被她稱為「人間的客棧」的老房子裏,早已閉門謝客。

回望過去的歲月,楊絳總是淡定地說:


世間留我一日,我便認真生活一日,絕不辜負光陰。

在這人世間,楊絳笑過、愛過也悲傷過,可無論何時,她都認真地生活著。

也正是這份認真,讓楊絳的人生變得無比豐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要想給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如果你要給予愛,你的內心定先有著足夠的愛。

幸運的是,楊絳從小就享有充盈的愛。

楊絳出生時,只有小小的一團,長大後也是姐妹中最矮小的一個。

母親精心呵護著她,父親更是稱:「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可見父母對她的偏愛。

4歲那年,父親調到北京擔任高等審判廳廳長,楊絳本可留在無錫老家,但父母堅持將她帶在身邊,親自教導。

楊絳的父母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剛毅又不失慈愛,母親溫柔端莊,他們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天。

在楊絳的記憶裏,父母從未有過吵架拌嘴,有的只是對彼此的體諒和關愛。

楊絳的母親平時有記賬的習慣,她會將家中的收支一筆筆記下來。

可有時,有些支出卻怎麽也想不起來。

看到母親為此苦思冥想,父親便會輕輕地拿過賬本,寫上「糊塗賬」三個字,免得母親繼續勞神。

每當這時,楊絳都會看見父母眼裏流動著溫柔的愛意。

溫馨的家庭氛圍,給了楊絳關於愛的最初印象。

然而,幸福的童年,也會有陰霾。

父親曾留過學,對西醫深信不疑。

一次,父親患了傷寒病,便只準西醫為他醫治。

可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西醫束手無策,在父親奄奄一息之際,母親悄悄請來一位中醫。

即使已病入膏肓,父親依然對中醫有著深深的排斥。

為了讓父親吃下中藥,母親想方設法將中藥研磨成粉,悉心地裝入被倒空的西藥膠囊中,溫柔地哄騙父親服下。

親眼看著面如枯槁的父親,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下一點點康復,楊絳的內心被深深觸動:

原來愛,才是治愈一切疾病的良藥。

生長在溢滿愛的家庭,楊絳何其幸運。

如果一個人從小被愛包裹,那麽她長大後也會懂得如何去愛。

心中擁有豐沛的愛,人的內心才會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才不會因為愛的匱乏而盲目地去索求愛。

因為愛的真諦,從來不是索求,而是付出。

在付出愛的過程中,人的內心又會進一步獲得滿足和成長。

也正因如此,愛才能支撐一個人,在漫漫人生路上披荊斬棘,無畏前行。

一個人的嘴巴或許會騙人,但心不會。

無論何時何事,只有忠於你的內心,你才會感到心安而無遺憾。

楊絳16歲那年,學校同學組織上街演講。

楊絳不願意去,因為擔心街上的人對女學生無禮。

一開始,楊絳怕得罪同學,不願意直說,她請求父親去為自己請假。

可父親告訴楊絳:「你有理,也可以說,去不去由你。」

正是父親的鼓勵,讓楊絳在日後的歲月中,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事。

也正是聽從內心的指引,才成就了她和錢鐘書的完美姻緣。

楊絳和錢鐘書第一次見面時,兩人就對彼此有了好感。

當錢鐘書寫信約她見面時,楊絳選擇欣然赴約。

不過在此之前,楊絳聽朋友說,錢鐘書的家裏已為他訂了一位小姐為妻。

楊絳心中雖有疑慮,但她還是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

不承想,錢鐘書見了楊絳後,開口第一句話便是:「我沒有訂婚。」

原來,錢鐘書家人看上的女孩,錢鐘書自始至終都沒有承認過。

聽了錢鐘書真誠的解釋,楊絳心中釋然,隨即答道:「我也沒有男朋友。」

事後,楊絳回憶說,幸好她當時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沒有盲目地相信別人的話,否則她和錢鐘書將會彼此錯過。

多年以後,也是因為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38歲的楊絳又一次做出了人生的重要選擇。

那年,由於戰亂,蘇州很多人都躲到了上海的租界。

一日,蘇州振華女校的校長找到楊絳,希望她能在上海幫著籌建振華女校的分校,讓流散在上海的學生能繼續學業。

面對校長的懇求,楊絳毅然接受了這個任務,只因她不忍看到孩子們因為戰亂而中斷學業。

選校址、找老師、做預算、定課表……經過一年的艱苦籌備,振華女校上海分校終於成立。

然而,當學校步入正軌後,楊絳卻堅定地辭去了所有職務。

因為她發現,忙碌的工作已讓她無暇照顧陪伴家人。

楊絳說,當初選擇重建女校,只是一心想為那些流散的學生做一點事。

如今女校已步入正軌,她願再次順從自己的心,回歸家庭,一輩子相夫教女,專心做學問。

無論接受籌建任務還是放棄所有職務,都是楊絳發自內心的選擇。

對於自己的選擇,楊絳從未後悔過。

人生就是這樣,一次次的選擇和取舍,讓你走上了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繁華抑或寧靜,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當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如何選擇時,不妨停下腳步,閉上眼睛,靜靜地聽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有句詩說得好:「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如果是發自內心的選擇,哪怕穿著草鞋也會無怨無悔地全力奔赴。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最大限度地減少遺憾。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

風和日麗或狂風暴雨,皆是經歷。

1938年,當聽說祖國戰亂四起時,原本在國外留學的楊絳和錢鐘書,立即放棄了法國安穩的生活,回到了家人身邊。

後來,香港大學和英國的高校都曾邀請楊絳和錢鐘書去任教,然而,他們拒絕了。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楊絳不僅要照顧家中的老人孩子,還要為生計而奔波。

她做過小學教員,當過家教,也寫文章……每天忙得腳不沾地。

後來,楊絳因為留過學,又教授英語,故而被認為是「毒瘤」。

她曾被人剃掉了半邊頭發;

也曾被安排打掃女廁所;

年近60的楊絳甚至被派去看守菜園,每天二十四小時都要守在菜地邊。

愛幹凈的她,曾兩個月不洗澡,手背比手心還幹凈……

種種經歷,在外人看來,簡直不堪回首。

有人問楊絳:是否後悔當初沒有離開?

不承想,楊絳淡定地回答:

「沒有什麽好後悔的,人活著不一定全是為了享福。」

人生無非是一場經歷,苦難也好,挫折也罷,既來之,則安之。

楊絳86歲,唯一的女兒錢媛因脊椎癌去世。

痛苦中,她迅速調整過來,去照顧躺在病床上的丈 夫。

沒想到,第二年錢鐘書亦撒手人寰。

面對沈重的打擊,楊絳心中釋然:

如果我走在前面,錢媛和鐘書定會受不了,讓痛苦的擔子由我來挑,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此後,楊絳閉門謝客,靜心整理丈夫的遺稿,出版了【錢鐘書手稿集】。

九十二歲,楊絳用樸實的文字,寫下回憶錄【我們仨】。

九十六歲,楊絳將自己對命運、生死等問題的感悟,寫成散文集【走在人生邊上】。

她在書中寫道:「過去的悲歡、希望、憂傷,恍如一夢,都成過去了。」

愈是歷經磨難,楊絳對待人生的態度愈顯淡定。

人生在世,幸福安穩固然是好,可當不幸來臨,與其慌張躲避,不如平靜承受。

正如蘇軾的詩中所寫:「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懂得在不幸中保持冷靜,才能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安靜篤定地往前走。

這種歷經磨難後的安靜篤定,才是從靈魂深處散發出的優雅。

2016年,105歲的楊絳,靜靜地走完了她的一生。

這位百歲老人,給世界留下了一個優雅而永恒的背影。

她這一生,被寵愛著長大,在安靜中離開。

雖有挫折悲痛,亦被她用淡定一一化解。

人生在世,其實就是一場歷練,心若淡定,便是優雅。

作者 | 舊雨

主播 | 林靜,聲音與文字的世界裏,與你奔赴山海。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