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阿葉急性闌尾炎發作,住院10天。
而期間一直陪床照顧她的,是年近70的母親。
38歲的阿葉,至今未婚未育。
看著母親佝僂著背、拿著掛號單到處詢問的身影,阿葉內疚極了。
「我怎麽能讓媽媽在這麽大年紀,還要來辛苦照顧我?」
隨之而來的,是她對自我的懷疑,以及對未來的焦慮與恐懼。
「我這樣真的對嗎?要不,還是將就找個人結婚吧?」
「現在我還能有媽媽照顧,等媽媽離開了,我該怎麽辦?」
「如果沒有子女,就算去了養老院,也會被人欺負吧?」
其實,阿葉的擔憂不無道理,也並不少見。
在我們的後台,有不少獨身女性傾訴,表達自己的擔憂。
似乎「獨身恐慌」已經成為不少女性逃不開的課題。
那麽,大齡且獨身,真的那麽可怕嗎?
@嚴姐,57歲,退休在家
「生病,是我最脆弱的時候。」
我有過一段婚姻。
女兒讀高中的時候,前夫出軌了。
纏結了很久,也想過原諒,但最終還是因為前夫毫不收斂,選擇了離開。
剛離婚那段時間我非常快樂,女兒大學畢業,不用太多照顧。
我只需要好好上班,下班以後想幹嘛幹嘛,非常愜意。
可退休後,明明自由的時間變多了,我卻不快樂了。
身邊總有種莫名的孤單、失落感,包裹著我。
好幾個晚上,我會很想女兒,想到哭泣,但又覺得很羞恥、一大把年紀還這麽矯情。
時常想給女兒打電話,但又怕打擾她自己的小家、怕影響她工作。
剛跟女兒掛斷電話,我又很想立馬給她打回去。
前段時間,我復陽了。
整個人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反復低燒,什麽事都做不了。
這也是我最脆弱、害怕的時候,感覺自己非常沒有價值、很沒用。
@梨華,43歲,公職人員
「很想結婚,但不想將就,對未來很迷茫……」
誰不想在合適的年齡遇到對的人呢?
我20出頭的時候就想結婚了,也談過幾個男朋友,但最後都因為各種原因分手了。
家裏人說我太挑剔,我也這麽懷疑過自己,但其實真不是。
只有相處了,你才知道彼此合不合適。
不合適,我也不想將就,否則對彼此都是一種折磨,不是嗎?
30多歲的時候,父母還催,現在我40幾了,父母也不催了,麻木了。
我媽還笑著說:「我們能多存點就多存點,用來給你養老算了。」
感覺挺對不起二老的。
看到別人家的父母,兒孫繞膝,三四世同堂的,真的羨慕。
當然這種內耗不完全是婚姻問題,還有我的工作。
我現在幹的這份職業我很不喜歡,一眼就能看到頭。
再加上現在受到AI、各種新興行業的沖擊,說不定哪天我的工作就被替代了,還挺恐慌的。
我想轉行,但是一時間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麽、是否還有機會,也不知道換了後是不是真的就能比現在更好。
這種迷茫與不確定,讓我內心恐慌不安;
也讓我有種「畫地為牢」的壓抑與窒息感,感覺很無力。
如果這時候,我有一個穩定的家庭、有丈夫、孩子,說不定心裏能踏實些……
@李姐,65歲,住養老院
「沒有情感的聯結,害怕一個人面對死亡」
我和我老公算是比較早的丁克一代吧。
那時候都追求事業,他是大學教授,我是設計院的。
我倆兄弟姐妹多,都生了孩子,我們的父母分身乏術,幫不了太多,索性就不生了。
後悔的想法有過,但也就是想想,反正都這麽過來了,也都接受了。
年輕的時候攢了不少錢,退休以後我們就住進了養老院。
老伴是前年走的,免疫力不好了,沒扛過來,走的時候身邊有我,還算比較安詳。
可是他走了以後,我就慌了,因為生活上的、精神上的支柱沒有了。
我倆沒有孩子,沒有任何延續,情感上很匱乏。
到了這個年紀,我也沒有什麽欲望,該有的都有了,最想要的是親情。
養老院裏有朋友,但人家的生活重心也是自己的家庭。
你沒辦法人家建立那種很緊密的情感連結。
這個感覺很可怕,就像你明明身處人群中,卻感覺自己活在一座失聯的孤島。
你看得到隔壁島嶼的煙火、熱鬧,但你所感受到的只有空虛、冷寂。
我經常會想,如果有一天,我不行了,倒在病床上,什麽時候會被人發現呢?
一個人踏上黃泉路,說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不難看出,在以上的故事分享中,大齡且獨身的女性們,最容易感受到的情緒——
是恐懼。
這份恐懼來源對未來、對選擇的迷茫,以及內心安全感的缺乏:
不知道自己接下來會遇見什麽;
不知道自己到時候能怎麽辦;
如果發生自己應對不了的事情,該怎麽辦;
用羅翔老師的話來說就是:
人們習慣了掌控自己的人生,無法接受生命中的不可確定性。
而「不可確定性」是女性在逐漸增長的年齡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首先,是身體衰老的不可確定性。
之前看到過這麽一個視訊:
一個40歲左右的女性,因為發現自己長了幾根白發而嚎啕大哭。
肌肉松弛、皮膚下垂、贅肉增加、關節病變、疼痛、激素紊亂、內分泌失調……
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那個年輕的、漂亮的、充滿活力的自己變老變醜、變得虛弱;
甚至情緒失控,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會暴躁易怒,或是傷感難過;
這就像軟刀子割肉,一點點看著過去「年輕的自我」逐漸「死亡」,讓人不安。
尤其是感覺「身體不行」時,我們會對自我的價值與能力產生極大的懷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應對當前的困難。
其次,是對未來變化的不可確定性。
朋友小梅常說:「回想小時候,完全想不到生活會變成現在的樣子。」
時代的發展,既讓我們享受生活的便捷,也在我們內心種下了一種恐慌。
——站在自我生命歷程的不同周期,不論是回望過去或看向未來,世界都「太陌生」了。
於是,我們一邊渴望活出「自訂」人生, 一邊慌慌張張地「爭搶」、「追逐」、「內卷」,生怕被時代拋棄。
如果這個時候,有一個人能夠陪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去探索、去適應;
一起變老,甚至一起落後,躲在兩個人一起塑造的舒適圈裏;
我們會覺得安心很多。
可因為獨身,我們沒有這個機會。
還有,是自我存在的不可確定性。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對死亡的恐懼是人類的基本焦慮之一,它可能導致人們對生活的無助感和絕望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的親友一個個離開人世,我們和這個世界的聯結也逐漸消失。
每當一個人的離開,都象征著一部份自我,隨著這個人的離開而消失。
慢慢地,我們會發現,世界上將不會存在「我」的影子。
怎麽能不讓人覺得恐懼?
但實際上, 恐懼背後最本質的問題,依然是對人生的掌控問題。
這種內在的穩定感,並不能依靠親密關系或者婚姻家庭來給予。
而那些早就參透其中道理的大齡獨身女性們,已經沖破了困境,過上了有滋有味的人生。
@易曉曉,45歲獨居,來源:小紅書
我生於1978年,那是一個充滿束縛和限制的時代。
但我是個為自由「瘋狂」的人, 我全部野心,在於過一場痛快、自由的人生。
18歲,我把自由當「愛」。
於是,我為愛不上課,為愛淋雨身上,為愛喝得爛醉、離家出走,明知受傷仍「飛蛾撲火」。
後來我發現,真正的自由不是建立在「愛別人」身上的,而是「愛自己」。
於是,我開始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我在插花、品茶、徒步、旅行中,不斷遇見新的自己;
我在享受生活的每一個瞬間裏,感受自己的成長,並為此發自內心的喜悅。
如今,我45歲,活得更加真實、更加自我,也更加自由!
@玲瓏,50歲單身無娃, 來源:小紅書
我一直都是一個個性獨立、興趣廣泛的女人。
三年前,我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我決定追隨內心的熱愛,投身於藝術與美的世界。
因為真正的熱愛,是怎麽也擋不住的。
我崇拜達芬奇、木心那樣的文藝通才,渴望成為一位「斜杠中年」,在Vintage器物、藝術民宿等領域創造出自己的輝煌。
如今的生活,安靜而充滿力量。
「結婚生娃」已不再是我人生的必選項,我享受著這份自由與獨立。
臨近40歲時,我也曾有過恨嫁的想法,但我告訴自己「這個想法不是我內心的聲音。」。
因為我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所熱愛的文化藝術,書籍、音樂、影像,正源源不斷地在給我註入新鮮的生命力!
這也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
在生活中,像玲瓏和易曉曉的故事還有很多。
她們或許遭遇了愛與失去,或許也因為自己的選擇而糾結,但並未陷入迷茫。
而是在荊棘叢生的「不確定性」中,找到了自己的心之向往。
所以,「大齡、獨身」其實並不可怕。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自己,拿回對人生的主控權。
當然,要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面對恐慌,我們應該如何慰納自己呢?
我們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要有充分的經濟規劃和準備。
理清自己當前的經濟狀況;
確認未來的醫療風險備用金,養老預算;
以及非常重要的—— 不斷學習、內在成長,提升自己的「財運」。
很多時候,錢是我們內在力量的「外在顯化」。
如果你在金錢上有匱乏感,那大機率是你內心對錢有很多限制性信念。
比如:
「錢太多沒必要,一點就夠了。」
「錢要存起來,不能亂花。」
「花太多錢,是罪惡的。」
這些潛意識的想法,都在說「錢,不是好東西」,也讓你很難有錢。
如果你想改變這種匱乏感,那就一定要透過學習改變自己對金錢的限制性信念。
其次,建立女性支持系統。
日本著名學者上野千鶴子在研究過程中發現:
老去的女性獨居者更容易建立起相互照看的友誼,而男性獨居者卻很難做到。
因為衰老就是一步步走向弱小的過程,男性的友誼往往建立在「強大 」 之上,女性之間則更容易體察和共情對方的「弱 」 。
加入專門針對中老年獨身女性的支持團體,與其他人分享經驗和情感,並從他們的反饋中獲得更多認識。
與家人、朋友和社群建立聯系,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尋求支持和幫助。
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在「大齡、獨身」的困境中從容面對。
如果遇到合適的人,我們也不拒絕愛情,能煥發第二春是很幸運的一件事,要及時享受、把握人生。
願我們都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作者 | 本文轉載自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聞悅來了。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