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滿慈
來源 | 帆書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
工作上,業績考核壓身,升職加薪遙遙無期,看不清前路,又不敢停下腳步。
生活中,背負全家未來,還著一筆筆車貸、房貸,感受不到自我意義、價值。
平日裏,總是唉聲嘆氣,覺得人生諸多不順,看不見生活的美好。
如果你正囿於內耗之中,不妨讀讀日本百歲老人日野原先生的遺作【活好】。
日野原被譽為日本國寶級醫師,從醫70余年,全世界執業時間最長的醫師之一。
他一生致力於推廣綜合醫療體檢、預防藥物治療,是日本健康醫療奠基人,獲得政府頒發的日本文化勛章。
2016年,在生命最後的幾個月,無法書寫的日野原,透過采訪對答形式,將百年光陰凝聚成的人生感悟,毫無保留分享出來。
在【活好】中,他用簡樸、平實的語言告訴我們:
拓寬邊界、懂得愛人、勇於寬恕、放下對生死的執著,才能真正活好這一生。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
「人生的成長,始於自我覺醒,人生的進步,在於自我改變。」
與其抱怨大環境不好、公司效益太差、沒有晉升加薪機會,不如從點滴間改變自己,修煉內在。
日野原在書中被問到「如何保持心態年輕」。
他說:「主要原因是我一直想活出一個嶄新的自我,保持keep on going的狀態。」
日野原從小體弱多病,卻不顧家人反對,選擇參加馬拉松長跑訓練。
從1千米都無法完成,到成功挑戰半程馬拉松,日野原不僅打破身邊人的固有看法,也找到更有力量的自己。
不設限地嘗試,讓他每天都感覺無比充實,即便百歲之後也依然動力滿滿。
100歲,為了記錄日常美好,他開始寫緋句。
102歲,他出版自己的詩集、童話繪本。
103歲,他成功挑戰騎馬。
105歲,彌留之際的他仍然表示「哪怕是到生命最後一刻,也要堅持探索未知的自己、發現新的自我」。
老先生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
人生道路上,改變自己永遠不會晚。
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自我設限,胖了就努力減肥,沒錢就積極賺錢,缺少技能就多學習。
無論我們處於什麽年齡、遭遇怎樣的逆境,只有心懷目標,才能生發希望,只有一步一步勇往直前,才能發現自己的真正潛力。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麽味道。
只有把握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的指南針,然後勇敢面對生活給出的一個個挑戰,才能真的閃閃發光。
愛與被愛哪個更重要?
這似乎是當代人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
希望被愛是人之常情,但如何才能得到愛,日野原在書中分享這樣一個故事。
義大利著名女中音科索托,演出時總擔心觀眾不喜歡自己,結果頻頻走神、發揮失常,自己也慢慢喪失信心。
直到一天,她突然領悟想得到觀眾的喜愛,自己要先把「愛」傳遞給觀眾。
之後每場演出,她都帶著對觀眾的愛意進行表演,希望把這份感恩之情傳遞給觀眾。
正是有了這份情義加持,她的演出總能打動人心,更受觀眾喜愛。
這,才是收獲愛的最好方式。
不再一味尋求被愛,而是主動付出愛,嘗試用愛與他人建立良性連結,會發現世界也在不覺間與自己產生美好互動。
日野原先生也同樣在思索,如何向患者傳遞愛。
最後他透過音樂、繪畫、寫作,感悟到醫學與藝術一樣,具有感染、慰藉他人的作用。
老先生說:「對待尚無法治愈的病人,就應該把醫學當作藝術,發自內心站在患者角度,讓病人不放棄希望。」
面對復雜疾病,醫學也許束手無策,但飽含愛意的語言,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愁苦。
病人得到慰藉,醫患關系變得緊密,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也會相應提高。
稻盛和夫也曾說過:「人只要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就會好轉。」
吝嗇付出愛的人,只能讓周遭變得醜陋不堪。
而一顆充滿感恩、樂於釋放愛意的心,才有可能連結到更多、更美好的愛。
當我們樂於傳遞溫暖、主動去愛,會發現,愛與能量早已悄然圍繞在我們身邊。
1970年,日野原經歷了日本史上有名的「澱號」劫機事件。
劫機者在飛行過程中,問人質們是否要看書。
乘客們出於恐懼,無人舉手,只有日野原要了一本劫匪在讀的【卡拉馬夫佐兄弟】。
他的目的很簡單,想透過劫匪讀的書,探尋他們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很多年過去,他對那些劫機者仍不能理解,更別提徹底寬恕。
但他依然希望在離世前,再讀一次【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只為領悟寬恕的含義。
也許會有人質疑,為什麽要去寬恕那些傷害自己的人?
事實上,無論再怎麽怨恨,時光都不能倒流,一切都無法回到原點。
懷著恨意生活,無異於再次傷害自己,折磨自己的內心。
只有放下仇恨、看淡傷害,才能釋放心靈的痛苦,獲得真的自由。
正如老先生所說:「寬恕別人,也是在寬恕自己。」
南非總統曼德拉,曾因維護種族權益被捕入獄,做了整整27年牢。
出獄後他當選總統,在就職典禮上邀請了當年迫害他的三名獄警。
身邊朋友不理解他的做法,他釋然地說出這番話:
「若不能把悲傷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麽我其實仍在獄中。」
寬恕不是利他,而是救己。
如果沈溺於消極情緒、痛苦回憶裏,將永遠無法輕裝前行,感受生活的輕松喜悅。
唯有轉變心態,試著與「舊故事」告別,才能轉換自己的能量場,與正向、積極的明天同頻共振。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在【存在與時間】中,第一次提出「向死而生」的哲學概念。
向死而生,不意味要真的死去,而是坦然接受「死」的存在,激發我們內在「生」的力量,不斷拓展、豐富生命寬度。
對於日野原來說,哪怕職業生涯中見過無數次生離死別,和普通人一樣恐懼死亡。
但正因為深刻了解生死不可分割,他才常常感嘆「生」的可貴,保持對未知的探索。
未知生,焉知死。
死亡雖然限制人的自由,但能讓活著的人珍惜生命,努力追求更深層次的美好。
一次宣傳交流中,日野原問孩子們:「生命在哪裏?」
孩子們回答千奇百怪,有的孩子認為生命在腦袋裏,有的指著心臟說:「生命在這兒。」
日野原卻告訴他們:「生命存在於我們能夠支配的時間裏。」
深以為然。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而在於人們對待時間的方式。
懂得時間寶貴、珍視時間的人,會想盡一切辦法,充分利用時間充盈自己、造福世界。
日野原一生寫過200多部著作,發表無數演講,曾在日本掀起醫療改革,百歲之後,仍投身於健康理念宣傳活動。
在他看來,人生短暫,不能讓剩下的時間白白荒廢,要拼盡全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無論是誰,都無法決定生命的起點,也不知道時間的長度,但至少可以抱著「向死而生」的信仰勇敢求索。
那些工作被迫暫停的迷茫、和相愛之人錯過余生的傷感、至親之人離去的悲痛,不可改變,不如平靜接受,去追一個夢、攀一座山。
當我們不再隨波逐流,不安逸於舒適區,努力去嘗試新事物、探索未知領域,就能感受到時間是人生最大的福利。
「清風拂過滿庭芳,細言慢語訴衷腸。得見此景唯言謝,悄然歸去又何妨。」
2017年5月,日野原寫下了這首詩,也是他用生命釀造出的原漿。
同年7月,日野原結束了他在人世間的漫長旅途,而這本【活好】也成為他留給世人的最後一部作品。
如果你正處於迷茫無助、暫遇艱難坎坷,希望你可以看看這本書,聆聽百歲老人的人生經歷,從中獲得穿越人生迷霧的力量。
點個
【在看
】
,願往後余生,我們都能擁有向死而生的勇氣,寬恕他人的格局,釋放愛的力量,去活好這一生。
作者 | 滿慈 , 來源 :帆書 樊登講書(ID:readingclub_btfx) 。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專家,公眾號:北辰在找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