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你的伴侶,滿足不了你的所有需求

2024-05-09情感

最近和朋友們聊到一個話題: 你認為,你的伴侶應該能滿足你的所有需求嗎?

有些人認為,另一半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這才代表著對方是那個「對的人」。

也有些人認為,成熟的愛情是,雙方都知道「伴侶無法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並且不把伴侶作為親密和情感的唯一來源。

簡單聊聊 就邀請幾位編輯們聊了聊 Ta 們的看法,也歡迎你來和我們一起討論。

「只有彼此」的伴侶

可能沒法好好相愛

最近遇到了一些情感危機,想和你分享一下。

我和男友都是焦慮型戀人(曾經)。舉個例子:我不回家時,他下班後也不會回家,因為他不想一個人在家裏。我生活安排太多時,他會抱怨我忽略了他。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生活裏只有彼此,我們恰好滿足了對方的需求。 但他在換了一份工作,比平時更忙後,關系變了。

我需要他的大部份時候他無法及時回應,甚至會告訴我,對不起現在工作是我的第一位,我真的無法很好地照顧到你的需求。

我們頻繁地吵架,頻繁地不理解對方,說不上兩句就會互嗆。 他離開了戀愛中「只有彼此」的狀態,而我慢了一步。

在這種狀態裏拉扯了好幾個月,我們愛著對方,又無法理解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每次的對話都是:

「好像出了些問題?」

「對啊。」「找找辦法吧?」

「好像找不到了。」

曾經的「只有彼此」讓我們相愛,但現在的「只有彼此」讓我們離得更遠。

那怎麽辦?誰痛苦誰改變唄。我選擇找回我的朋友,選擇跟他們一起去聽 live 和音樂節,而不是勉強對這些不感興趣的男朋友。找願意和我去公園的朋友一起享受「20 分鐘效應」,而不是對大自然沒什麽興趣的他。

換個角度來看, 我們在捆綁了 4 年後,終於迎來了松綁的時間。 我迎來了更多和朋友相處的機會,不把生活重心放在戀愛裏,時間更多了。

成年人的生活,除了愛情,更重要的是愛自己。

▷ 【老友記】

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

那 ta 大機率是騙子

剛看到這個選題時,我試著理解「希望另一半能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這句話背後在表達什麽,聽上去是一種非常理想化和完美的想象:世界上能有這麽一個人,滿足我的所有需求。

這種期待很像母嬰階段一個小嬰兒對母親的期待。 事實上,也只有這個時候一個人(母親)會盡可能地滿足另一個人(嬰兒)的需求,幫 ta 存活下來。 然而,就連母親也不一定都能時時做到,所以嬰兒會大哭來表達不滿。

而作為成年人,如果遇見這個能滿足自身所有需求的人,大機率是騙子(字面意義上的)。

畢竟每個人都不是為了滿足另一個人的需求而活著,我們只是恰好相遇,走一段路,所以真實的關系裏才會有很多沖突和不滿。

但我又很能理解這種心理,親密關系似乎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可以讓我們重新面對小時候的那些創傷,父母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這個世界讓我們失望的地方,成長過程中的遺憾和不滿……

愛情出現了,這個時候我們好像有了理直氣壯的借口去問這個世界要點東西了:「你不是愛我嘛,不應該滿足我所有的需求嗎?」

但這又是對浪漫關系的美好想象了,它和任何一段人際關系的本質沒有不同。 都是兩個有需求有缺陷的普通人,盡可能地互相給予對方一點溫暖,能滿足對方的一點點需求就很好了。

因此我常常覺得,把伴侶當普通人,或許才是愛真正開始的時刻。

▷ 【正常人】

「情緒關系」越多樣的人,才越快樂

最近我發現,大家在講到自己的擇偶條件時,經常會提到一個詞——「情緒價值」。當我們越來越感受到情緒的重要性時,也愈發希望另一半可以滿足自己的情緒需求。

然而,如果總是把伴侶當作那個唯一能滿足我們情緒需求的人,不僅可能會讓關系處於危險的境地,也會讓你自己不容易快樂。

Elaine.Cheung 等心理學家在 2015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 那些擁有的「情緒關系」越多樣的人,反而越容易感到幸福。

什麽是「情緒關系」?它指的是人們期望滿足不同情緒調節需求的特定關系。簡單來說,除了伴侶以外,你可能還擁有好幾位朋友,他們能滿足你不同的情緒需要。

比如,朋友 A 很擅長安撫你的憤怒情緒,朋友 B 善於辨識你的悲傷並幫助你找到快樂,朋友 C 能懂得你的焦慮並提供支持……

雖然親密關系確實能給我們提供許多安全感和安慰,但如果只寄希望於親密關系滿足情緒需求反而是有害的。因為任何一個人可能都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滿足另一個人的大部份情緒需求。

而多樣化的情緒關系就像提供了一張保護網,一旦親密關系無法承接我們的需要時,我們也可以從其他人那裏獲得支持與幫助。

所以,試試去發展多重心的關系吧~

▷ 【陽光姐妹淘】

放下那些擇偶條件

才能和「對的人」相遇

我以前是一個對潛在伴侶有諸多「擇偶條件」的人,比如:

▨ 北京的(因為我家是北京的)

▨ 外表有一定吸重力

▨ 興趣愛好有重合(比如和我一樣愛玩密室、劇本殺、喝雞尾酒什麽的)

▨ 有精神上的交流和契合,靈魂有共鳴那種

▨ 星座也是風象的(我是水瓶座)

……

看出來了嗎?我幾乎把能想到的一堆外在的內在的條件都安在了伴侶頭上。

以至於單身期間朋友給我介紹物件,本來有的是人選,結果聽完我的上述後直搖頭:「加油,你一定會找到的。」

後來咨詢師也在心理咨詢中問我: 「聽起來既要...又要...也要...世上真的存在這樣的人嗎?」我才發覺自己在建構一個「理想化的物件」,像是一個粉色的泡泡,一個童話。

「理想化」在有些時候是有力量的,是能給人激勵的,所以它才導致我們不斷在尋找,尋找那樣一個「靈魂伴侶」和完美的關系。

可是那力量終究是假的,是「短期成癮」的。我們早晚要回到現實,真實才是最有力量的。

後來學會慢慢放下不重要的「擇偶條件」,明白「伴侶不能滿足所有需求」,學會辨識哪些是自己的核心需求:

▨ 北京的?那一直是父母的期許,對我來說根本不重要;

▨ 興趣愛好一定要有重合?ta 不排斥和我出去玩、願意一起去體驗新鮮事物本身就很好啦;

▨ 外表?我自己也沒有多出眾,生活方式健康、互相看對眼就得了;

▨ 星座,愛啥啥;

▨ ...

學會排除一個個非必選項,才總結出自己在親密關系裏最核心的需求——一定要有精神上、情感上的交流,親密才是最重要的事。其它都是表面,都是小事。

最近在看心理學家羅蘭·米勒的【親密關系】,裏面講: 放下預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建立關系時,我就會與 ta 的全部本真相遇, 這種沒有摻雜著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系,即是我與你的關系。

「放棄存在終極拯救者。愛真實的人,愛具體的人。」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 評論互動

你覺得伴侶該滿足你的所有需求嗎?

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輯:青豆

責編:寒冰

封面:【對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