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遊戲

任天堂那些被「抄作業」的設計,看完不得不感嘆老任的創意!

2024-03-26遊戲

應該再不用多久,任天堂將在5月財報或是6月股東大會上正式宣布Switch的下一任機型。對於下一代,效能的提升自是不必多說,最讓人期待的還是任天堂會在新硬體上玩出哪些創意。

自從老任涉足遊戲行業以來,硬體上的一系列創新,掀起了遊戲互動的一次又一次革命。而這些創新設計,也很快被同行們「借鑒」,甚至逐步成為了一種標準。

十字鍵

電子遊戲在誕生之初多少有些冷冰冰的工業氣質,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遊戲輸入的方式往往都是獨立按鍵、滑動模組,或是碩大的操縱桿。

任天堂在開發小掌機Game&Watch時,橫井軍平為了盡可能壓縮按鍵體積,提出了「十字鍵」這一設計,英文名「D-Pad」。

十字鍵內部的正中心有一個凸起,這不僅實作了小巧的體積,還讓按鍵手感得到了保證,同時還避免了上下或左右同時被按下的情況,可以說是一項天才般的設計。

後來FC紅白機沿用了這一設計,並將它真正帶進了千家萬戶,引領了整個2D遊戲時代的方向輸入設計。

類比搖桿

類比搖桿這個東西並非任天堂發明的,也不是任天堂最早把它用於遊戲的。早在任天堂之前,就已經有一些飛機模擬器使用類比搖桿進行操作。

早期的街機搖桿只能單純地接收到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的訊號,本質上其實就是個帶把手的十字鍵。而類比搖桿則可以精確地辨識到玩家推搖桿的振幅和角度,這不僅讓玩家的操控更加精準,也為3D遊戲的操作提供了基礎。

任天堂的N64直到1996年才姍姍來遲,而PS1則是1994年就已經發售。但PS1的初代手柄按鍵功能,和SFC並無太大區別,無非就是多了一對L2R2(畢竟PS1本來就是脫胎自SFC光驅版)。

N64開創性地將類比搖桿放在了手柄上,並用【馬力歐64】和【塞爾達時之笛】兩部作品定義了什麽才是真正的「3D遊戲」——不是你用個立體模型就叫3D,而是要有3D的鏡頭和互動。

索尼的反應也很迅速,一年時間加班加點,在PS1手柄上也加入了類比搖桿。而且還是兩個,比老任還多一個,並在日後保證了3D視角的靈活控制。當然,那之後雙搖桿也就逐漸成為了遊戲手柄的主流設計。

手柄振動

這邊索尼PS1緊跟老任N64的事兒還沒完。

除了類比搖桿以外,老任的N64手柄還支持插入擴充套件卡,例如GB轉接器可以讓【寶可夢競技場】讀取GB【寶可夢 紅綠藍黃】的存檔。

以前的手柄是不標配震動的,而「震動包」擴充套件卡則顧名思義,插入後可以讓手柄支持震動功能,將遊戲的畫面「親手」傳遞到玩家手中。

為此,不少早期的N64遊戲後來都重新推出了支持震動的版本。盡管N64的震動手感其實並不算好,但它還是在日後成為了幾乎每一款手柄的標配。

N64震動包發售的大半年後,索尼為PS1手柄追加兩個類比搖桿的同時,也讓手柄內建了震動功能。並且和搖桿一樣,震動模組也要比任天堂多一個——也正因如此,索尼這款震動手柄被定名為「DualShock」,並一直沿用到PS4的「DualShock 4」。

不過說實話二者發售時間相差僅有半年多,DualShock是否真的是因為看到N64的手柄震動包才加入震動功能還不好說,如今也已經是無從考究了。

體感

在互動方式的創新上,任天堂從來不會讓人失望,Wii的體感功能可以說是自類比搖桿後最大的互動革命。

Wii體感使用的是陀螺儀技術,當時的發明人先後找到微軟和索尼,兩家都表示沒興趣,最後還是任天堂一眼相中,並將其運用到了Wii手柄中,開創了家用遊戲機的體感時代。

其實非要論先來後到的話,索尼PS3發售比Wii更早,PS3手柄就是支持體感的。可對於遊戲機而言,如果遊戲發揮不出該有的功能,那再好的硬體也無異於電子垃圾。

Wii憑借著完美展現體感功能的【Wii運動】等遊戲,剛一發售就迅速賣爆了。索尼這邊直到3年後才推出左右分離式的PS Move體感手柄,並在後來成為了PS4的VR控制器。

而微軟的態度倒是始終如一,他們從一開始就看不起陀螺儀技術,因此而開發了黑科技「 Kinect」,透過景深網路攝影機捕獲並計算運動,實作了不用任何手柄操控的體感遊戲,並喊出了那句著名廣告語「YOU are the Controller」。

觸摸

早在NDS之前,觸控式螢幕其實就已經被不少手機、PDA等產品所用。

NDS的出現,讓遊戲的操作變得更加直觀,更符合直覺。【腦鍛煉】【任天狗】等一系列藍海觸屏遊戲,也大幅拓寬了遊戲人口,甚至是實作了遊戲的「去汙名化」。

更厲害的是,任天堂在一系列NDS的遊戲設計中,奠定了大量現代觸屏手機系統和遊戲的互動邏輯,這可能也是任天堂被「抄作業」抄得最狠的一次。

除了上面聊到的這些外,老任被學走的各種創意設計還有很多,從硬體到軟體數都數不過來。不過老任也並非專利流氓,只要不顛倒是非或是惡意濫用,也不會抓著這些設計出警。

再不用多久,老任在硬體上的新創意也將正式公布,不知這次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驚喜?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