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下方名片,關註我們↓↓↓
導讀
本意是做正面典型宣傳,稍有不慎卻變成了「低階紅」,不僅沒有起到積極、鼓勵的作用,反而敗光了好感。
除此之外,傳不開、 叫不響、難「破圈」,也是 正面典 型宣傳容易出現的問題。
正面典型宣傳為何做不好?怎樣破解?
「只要多走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謬誤。」這話用在正面典型宣傳上也很合適。
「五一」節前夕,某地一中學副校長榮獲省五一勞動獎章的資訊引發網友關註與討論。在對這位副校長的「事跡」描述中,他以校為家,一心想著學生,幾乎無暇顧及家庭,其妻因過度操勞和營養不足兩度面臨流產。文章一出,網友「炸鍋」,幾乎一邊倒地表示質疑。
想來這位副校長也是委屈的。省五一勞動獎章是頗具分量的榮譽,他能夠獲評應該是優秀的,文章中所寫的事兒應該也是真的,報道的本意大抵也是為了表現他「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但就因為沒有掌握好表達的「度」,生生讓一個正面典型變成了「低階紅」,敗了好感。
類似這種表述「失度」的情況,在正面典型報道中屢見不鮮。這也是正面典型報道傳不開、叫不響、難「破圈」的重要原因。
一
回望【誰是最可愛的人】【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報道,它們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感人肺腑的敘述,深深地觸動著一代代讀者的內心,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至今仍在激勵著我們。反觀現在,像這樣有影響力、被叫得上名兒來的報道越來越罕見了。究其原因,大抵在於宣傳的尺度、方式等把握不當。
無限拔高。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正面典型報道落入一種窠臼,就是對典型形象過度美化、無限拔高,特別是人物報道,常常把人物塑造得「高大上」「偉光正」,簡直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任何瑕疵和不足,以顯示其「不凡」。且不說這種表現手法是否讓報道失真,其塑造出來的形象首先就和受眾「割裂」——受眾是人,典型是神,不在同一個世界,根本不可能產生共情。
長期推出過度美化式報道,也讓正面典型越來越沒有個性,變得扁平化、臉譜化,缺乏人情味兒。即使宣傳了,也少有人看;即使看過了,也記不住;即使留下點印象,也讓人覺得遙不可及,可敬而不可親,可愛而不可學。
浮於表面。 與過度美化相對的,是不達真義。一些采訪圖省事,走馬觀花看表象、道聽途說當事實,尤其在全媒體時代,借助網路手段甚至人工智慧,隨便整吧整吧就出一篇報道,不能深入事件內裏,不能走近人物內心,所推出的報道虛浮、寬泛、空洞,甚至脫離現實。這樣的報道既不客觀也不深刻,很難觸達受眾心理,甚至有可能隨著「後真相」的到來而「翻車」。
制造沖突。 就像微短劇的內容「秘訣」在於反轉,許多正面典型報道也在刻意制造沖突。就像前面這位副校長的事跡報道,將一心想著學生和顧不上孕妻寫在一起,目的就是透過對比表現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只不過這種對比在網友們看來是違背人性、挑戰倫理、販賣苦難,所以被質疑、被吐槽。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種手法幾乎普遍套用於正面典型報道中,比如為突出當前成就而過度貶低過去工作;為凸顯幫扶人的大仁大愛而矮化或苦難化幫扶物件;為強調扶貧人的貢獻而只寫當地之窮之落後而忽略發展潛力與優勢。這種刻意表現「沖突」的方式是報道「失度」的重要原因。
價值落伍。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生活和思想思維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有些報道的立足點、價值點還停留在過去,說的是老話,表達的是老觀點,傳達的是落後於時代的價值觀,如果再加上采訪不紮實,不能自圓其說,那麽報道就是「四面漏風」,被質疑、被反駁、被攻擊再正常不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瓊瑤劇盛行,「愛情至上」的價值觀讓觀眾涕泗橫流,如今卻只剩被吐槽「毀三觀」。輸出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就是輸出謬誤,即使出於善意,最終帶來的也是「低階紅」「高級黑」。
二
很多人覺得正面典型好寫,事實上真要寫好並不容易。把握好報道的「度」,讓報道傳得開、叫得響、能「破圈」,是需要下笨功夫的。比如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深采細挖新聞事實、用情打磨宣傳稿件,確保典型立體個性有人味兒、報道有血有肉有溫度,如此才能激發受眾「看先進、學先進」的熱情,達到引領社會好風氣的效果。
真實呈現,理性贊譽。 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讀者是否信服,取決於我們傳遞的資訊是否可靠。做正面典型報道尤其需要註重表達的真實,深入采訪,字斟句酌,避免任何形式的誇大或美化,盡量客觀翔實還原事件或事跡真相,中正理性表達典型的精神特質和道德價值。
善意宣傳, 全面關懷。 楷模人物首先是人然後才是楷模,把楷模首先當成普通人,而不是聖人更不是神,是做好正面宣傳的第一步。報道中不能忽視人物的喜怒哀樂與正當需求,不宜塑造「完美形象」,否則無論對楷模本身還是對公眾來說,都是一種道德綁架。比如宣傳熱愛工作的典型,也應適當關註其業余生活、興趣愛好等,而不能塑造一個「工作機器」。這樣既能讓典型更鮮活,也能更「接近」受眾,引發共鳴。
站穩立場,避免功利。 不管你承不承認,現在的許多報道都過於浮躁和功利了。抓典型功利、寫稿子浮躁、引流量焦慮,於是當有一個正面典型不期然出現時,就想拼命抓住、快速出稿子、內容造爆點。這種方式或授權能獲得一時的流量,但實際的宣傳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就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正面典型往往有很強的相似性,如何在相似中找出個性,需要媒體下「繡花功夫」,而這首先要從拒絕通稿做起——發通稿是正面報道臉譜化的原因之一,讓人審美疲勞。
說到底,做宣傳就得用心用情,對於媒體人來說,一篇連自己都感動不了的典型報道是不可能感動大眾的。而一篇粗制濫造應付公事的典型報道,就很容易離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山東宣傳」微信公眾號,作者:魯萱 黃九東
本文圖片來自微信公共圖片庫
主編:劉娟
編輯:陳瑩
校對:李媛 毛潔
END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