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CC爸媽 ID:cc-bama
馬上期末考試,甚至早的學校,已經考完了。
每年期末考試,不僅是對孩子,更是對父母的一次考驗。
北京大學做過一項調查,約有56%的考生均有靠前頭痛頭暈、乏力、記憶力下降、貪食、厭食或感冒等癥狀;
約90%以上的考生有內心不安、緊張失憶現象,反應嚴重的多達35%之多。
考試焦慮這事說大不大,畢竟一兩次的考試失利放在整個人生中來看,影響並不大。
但說小也不小,因為從小學到大學、考研,甚至工作,大大小小的考試要伴隨孩子人生二十來年的光陰,如果處理不好考前焦慮,確實也挺耽誤事。
就拿咱上學那會說,有的人平常成績很好,但一到大考就掉鏈子。
但有的人正好相反,平時學習雖然一般,但考場上總能超常發揮。
所以,家有學生黨,引導孩子克服「考前焦慮」就很重要。
尤其是,當孩子已經焦慮的問出: 「媽媽,如果我考不好怎麽辦?」
你的回答就很關鍵了。
01
這幾種錯誤回應千萬不要說
1、沒關系
咱們這屆父母受夠了被成績折磨的苦,自己淋過雨,當然想給娃撐個傘。
於是,好些人大手一揮,「沒關系,考不就考不好,下次努力就好了」。
雖然你可能不愛聽,但說句實話,這種回應屬於 情緒回避型。
因為不知道怎麽疏解孩子的焦慮,又不想增加孩子壓力,所以反復強調「沒關系、不要緊」。
但遺憾的是,這種回應方式並不能緩解孩子的焦慮,反而有倆副作用:
一種,是孩子真聽了,反正爸爸媽媽不怪我,徹底擺爛,心安理得的考差。
二種,深受打擊,因為無所謂、沒關系本身就暗含否定。
尤其一些本身就自律、要強,對自己要求高的娃。
人家可能默默很努力的復習了,頂了好大壓力,繃緊好大精神,實在受不住找你來傾訴……
這時候,你一句輕飄飄的「沒關系」,在他們看來,是瞬間抹殺掉了他們之前的所有努力。
爸爸媽媽根本不懂,也不關心我,他們都看不出來我有多難過。
父母這麽說,看來已經不看好我了,對我都沒信心。
敢情受苦的不是你? 頗有種娃前線拼死拼活,你後方獨善其身的「趕腳」。
2、「加油,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考好」
「加油,我相信你」,表面聽上去是父母愛的傳遞。
但背後的潛台詞是,「你能做到,你還有努力的空間,你還可以更好。」
長輩們好心一片,看看孩子們怎麽想?
很認同這句話——
期待是一種微妙的暴力。
因為它傳達的是家長過度的期待。
過度的期待,堵住的是孩子的退路。
在這種的狀態下,一旦孩子達不成期待,他就會陷於內疚、自責中,直至被壓的喘不過氣來。
3、「講道理」
「你光擔心有什麽用,有這時間多背幾個單詞,復習認真點……」
孩子還沒訴完苦,大道理就已經上來了,這種回應屬於「 情緒壓制型 」。
盧梭老人家曾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因為只要你講道理,基本最後都會演變成啰啰嗦嗦反復不停地說教:
比如裹挾著否定——你做的不對,不夠好
比如只顧自己情緒的輸出——你怎麽就不懂我的良苦用心
比如高高在上的經驗之談——你就應該......
孩子不僅聽不進去,還會覺得自己不受尊重。
這也是為什麽,幾乎沒有人喜歡被說教。
02
想要緩解考前焦慮,試試這3句話
每次說完這些,就有人噴:
就你矯情,養個娃咋那麽多事兒?
這不行,那也行,那該怎麽回應孩子才合適?
別著急啊,方法這不就來了!
前面3不說,對應著,還有3句可以說。
SPORT S
01
「考試前緊張,很正常,還有好處呢!」
緊張怎麽了,是人都會緊張!
告訴孩子,只要是正常人, 面對重要的或者不擅長的事情,有擔心都是正常的。
媽媽以前考試也會緊張,爸爸現在考試還緊張,媽媽每次直播前也都會緊張。
這是我們人格健康的標誌。
而且啊,適當的焦慮還有好處呢!
心理學研究指出:焦慮水平與工作效率的關系是呈倒U型關系, 適當的緊張或焦慮有助於喚醒大腦皮層的興奮,可以活躍思維,提升學習效率。
圖源:新浪看點教育頻道
面對壓力、緊張或焦慮,我們不需要幹掉它,非要讓自己成為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人。
你只需要接受它,讓它為你所用。
當孩子有了這種想法,焦慮和緊張的情緒就會消減。
SPORTS
02
「 就算考砸了,也是賺到了 !」
考試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最後的一紙成績,也不是為了排名比較, 所有高考前的大小考試,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查漏補缺。
在這之前,每丟的一分都是賺到了呀!
提前幫你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總比高考時發現要好吧?
考得不好,也只說明有些題你還不會,這樣你才有側重點去鞏固練習,不用兩眼一抹黑啊,精準補缺才是最高效的!
比如同桌考了90分,而你考了80分,那你還多賺了10分的機會呢。
因為別人才能發現10分的問題,你一下能發現20分的問題!
SPORTS
03
「 考不好確實是不願接受的,為了避免遺憾,
現在正好還有時間盡全力拼一把,把焦慮化動力!」
身為父母還是有私心的,緩解焦慮可以,放松也可以,但放棄不行。
告訴孩子,考不好不是失敗,真正的失敗只有一個——那就是放棄。
正好現在還有時間,還可以拼一把、沖刺一波。
保不齊就壓到兩題!
也可以詢問孩子有什麽需要父母幫忙嗎?
比如制定復習規劃,在每天老師安排的復習下,在進行查漏補缺,鞏固錯難點。
總之,人生不到最後一刻,永遠不要輕易定義自己。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養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餵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
別忘了文末 【點贊】 和 【在看】 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