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養生

常見中藥的寒、熱、溫、平藥性總結(十分難得!收藏)

2024-09-29養生

聲明: 本篇 圖、文 均來自於網路,若 圖片 文字 對您造成了 侵權 ,請您請在 後台留言聯系 我們進行 刪除 ,我們收到留言後將盡快 刪除

個體有差異 · 如涉及用藥 · 須遵醫囑

【藥性賦】,又稱【素問抄】、【脈訣抄】,此著作原書未著撰人,據考證約為金元時代作品,為中醫初學中藥的啟蒙書。

該書將248種常用中藥按藥性分 寒、熱、溫、平 四類,用韻語編寫成賦體,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於誦讀記憶。尤其是對藥性概括精辟,一經銘記在心,受用終生,頗受歷代讀者喜愛,長盛不衰。

第一章:寒性藥賦

諸藥賦性,此類最寒。

犀角 解乎心熱; 羚羊 清乎肺肝。

澤瀉 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 海藻 散癭破氣而治疝何難。

聞之 菊花 能明目而清頭風; 射幹 療咽閉而消癰毒;

薏苡 理腳氣而除風濕; 藕節 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蔞子 下氣潤肺喘兮,又且寬中; 車前子 止瀉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 黃柏 瘡用, 兜鈴 嗽醫。

地骨皮 有退熱除蒸之效, 薄荷葉 宜消風清腫之施。

寬中下氣, 枳殼 緩而 枳實 速也;療肌解表, 幹葛 先而 柴胡 次之。

百部 治肺熱,咳嗽可止; 梔子 涼心腎,鼻衄最宜。

玄參 治結熱毒癰,清利咽膈; 升麻 消風熱腫毒,發散瘡痍。

嘗聞 膩粉 抑肺而斂肛門; 金箔 鎮心而安魂魄。

茵陳 主黃疸而利水; 瞿麥 治熱淋之有血。

樸硝 通大腸,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 治頭痛,解肌而消煩渴。

前胡 除內外之痰實; 滑石 利六腑之澀結。

天門冬 止嗽,補血涸而潤心肝; 麥門冬 清心,解煩渴而除肺熱。

又聞治虛煩、除噦嘔,須用 竹茹 ;通秘結、導瘀血,必資 大黃

宣黃連 治泠熱之痢,又厚腸胃而止瀉; 淫羊藿 療風寒之痹,且補陰虛而助陽。

茅根 止血與吐衄; 石葦 通淋與小腸。

熟地黃 補血且療虛損; 生地黃 宜血更醫眼瘡。

赤芍藥 破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 白芍藥 補虛而生新血,退熱尤良。

若乃消腫滿逐水於 牽牛 ;除熱毒殺蟲於 貫眾

金鈴子 治疝氣而補精血; 萱草根 治五淋而消乳腫。

側柏葉 治血山崩漏之疾; 香附子 理血氣婦人之用。

地膚子 利膀胱,可洗皮膚之風; 山豆根 解熱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蘚皮 去風治筋弱,而療足頑痹; 旋覆花 明目治頭風,而消痰嗽壅。

又況 荊芥穗 清頭目便血,疏風散瘡之用; 瓜蔞根 療黃疸毒癰,消渴解痰之憂。

地榆 療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 破疝氣,散癭散瘤。

療傷寒、解虛煩, 淡竹葉 之功倍;除結氣、破瘀血, 牡丹皮 之用同。

知母 止嗽而骨蒸退; 牡蠣 澀精而虛汗收。

貝母 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肺; 桔梗 開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 黃芩 治諸熱,兼主五淋; 槐花 治腸風,亦醫痔痢。

常山 理痰結而治溫瘧; 葶藶 瀉肺喘而通水氣。

此六十六種藥性之寒者也。

第二章:熱性藥賦

藥有溫熱,又當審詳。

欲溫中以 蓽茇 ;用發散以 生姜

五味子 止嗽痰,且滋腎水; 膃肭臍 療癆瘵,更壯元陽。

原夫 川芎 祛風濕、補血清頭; 續斷 治崩漏、益筋強腳。

麻黃 表汗以療咳逆; 韭子 壯陽而醫白濁。

川烏 破積,有消痰治風痹之功; 天雄 散寒,為去濕助精陽之藥。

觀夫 川椒 達下, 乾薑 暖中。

胡蘆巴 治虛泠之疝氣; 生卷柏 破癥瘕而血通。

白朮 消痰壅、溫胃,兼止吐瀉; 菖蒲 開心氣、散冷,更治耳聾。

丁香 快脾胃而止吐逆; 良姜 止心氣痛之攻沖。

肉蓯蓉 填精益腎; 石硫黃 暖胃驅蟲。

胡椒 主去痰而除冷; 秦椒 主攻痛而去風。

吳茱萸 療心腹之冷氣; 靈砂 定心臟之怔忡。

蓋夫散腎冷、助脾胃,須 畢澄茄 ;療心痛、破積聚,用 蓬莪術

縮砂 止吐瀉安胎、化酒食之劑; 附子 療虛寒反胃、壯元陽之方。

白豆蔻 治冷瀉,療癰止痛於 乳香 紅豆蔻 止吐酸,消血殺蟲於 幹漆

豈知 鹿茸 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補; 虎骨 壯筋骨,寒濕毒風之並祛。( 註意: 2018年12月13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釋出訊息將暫緩出台通知配套實施細則,繼續嚴格禁止犀牛和虎及其制品貿易,嚴禁犀牛角和虎骨入藥。)

檀香 定霍亂,而心氣之痛愈; 鹿角 秘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消腫益血於 米醋 ;下氣散寒於 紫蘇

扁豆 助脾,則酒有行藥破結之用; 麝香 開竅,則蔥為通中發汗之需。

嘗觀 五靈脂 治崩漏,理血氣之刺痛; 麒麟竭 止血出,療金瘡之傷折。

麋茸 壯陽以助腎; 當歸 補虛而養血。

烏賊骨 止帶下,且除崩漏目翳; 鹿角膠 住血崩,能補虛羸勞絕。

白花蛇 治癱瘓,療風癢之癬疹; 烏梢蛇 療不仁,去瘡瘍之風熱。

烏藥 有治冷氣之理; 禹余糧 乃療崩漏之因。

巴豆 利痰水,能破寒積; 獨活 療諸風,不論久新。

山茱萸 治頭暈遺精之藥; 白石英 醫咳嗽吐膿之人。

厚樸 溫胃而去嘔脹,消痰亦驗; 肉桂 行血而療心痛,止汗如神。

是則 鯽魚 有溫胃之功; 代赭 乃鎮肝之劑。

沈香 下氣補腎,定霍亂之心痛; 橘皮 開胃去痰,導壅滯之逆氣。

此六十種藥性之熱者也。

第三章:溫性藥賦

溫藥總括,醫家素諳。

木香 理乎氣滯; 半夏 主於痰濕。

蒼朮 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 蘿蔔 去膨脹,下氣治面尤堪。

況夫 鐘乳粉 補肺氣,兼療肺虛; 青鹽 治腹痛,且滋腎水。

山藥 而腰濕能醫; 阿膠 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 治精濁而止泄,兼補崩中; 陽起石 暖子宮以壯陽,更療陰痿。

誠以 紫菀 治嗽, 防風 祛風, 蒼耳子 透腦止涕, 威靈仙 宣風通氣。

細辛 去頭風,止嗽而療齒痛; 艾葉 治崩漏,安胎而醫痢紅。

羌活 明目驅風,除濕毒腫痛; 白芷 止崩治腫,療痔瘺瘡癰。

若乃 紅藍花 通經,治產後惡血之余; 劉寄奴 散血,療燙火金瘡之苦。

減風濕之痛則 茵芋葉 ;療折傷之癥則 骨碎補

藿香葉 辟惡氣而定霍亂; 草果仁 溫脾胃而止嘔吐。

巴戟天 治陰疝白濁,補腎尤滋; 元胡索 理氣痛血凝,調經有助。

嘗聞 款冬花 潤肺,去痰嗽以定喘; 肉豆蔻 溫中,止霍亂而助脾。

撫芎 走經絡之痛; 何首烏 治瘡疥之資。

姜黃 能下氣、破惡血之積; 防己 宜消腫、去風濕之施。

槁本 除風,主婦人陰痛之用; 仙茅 益腎,扶元氣虛弱之衰。

乃曰 破故紙 溫腎,補精髓與勞傷; 宣木瓜 入肝,療腳氣並水腫。

杏仁 潤肺燥止嗽之劑; 茴香 治疝氣腎疼之用。

訶子 生精止渴,兼療滑泄之屙; 秦艽 攻風逐水,又除肢節之痛。

檳榔 豁痰而逐水,殺寸白蟲; 杜仲 益腎而添精,去腰膝重。

當知 紫石英 療驚悸崩中之疾, 橘核仁 治腰痛疝氣之瘨。

金櫻子 兮澀精; 紫蘇子 兮下氣涎。

淡豆豉 發傷寒之表; 大小薊 除諸血之鮮。

益智 安神,治小便之頻數; 麻仁 潤肺,利六腑之燥堅。

抑又聞補虛弱、排瘡膿,莫若 黃芪 ;強腰腳、壯筋骨,無如 狗脊

菟絲子 補腎以明目; 馬藺花 治疝而有益。

此五十四種藥性之溫者也。

第四章:平性藥賦

詳論藥性,平胡惟在。

磠砂 而去積;用 龍齒 以安魂。

青皮 快膈除膨脹,且利脾胃; 芡實 益精治白濁,兼補真元。

原夫 木賊草 去目翳,崩漏亦醫; 花蕊石 治金瘡,血行則卻。

決明 和肝氣,治眼之劑; 天麻 主頭眩,祛風之藥。

甘草 和諸藥而解百毒,蓋以性平; 石斛 平胃氣而補腎虛,更醫腳弱。

觀乎 商陸 治腫, 覆盆 益精。

琥珀 安神而散血; 朱砂 鎮心而有靈。

牛膝 強足補精,兼療腰痛; 龍骨 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甘松 理風氣而痛止; 蒺藜 療風瘡而目明。

人參 潤肺寧心,開脾助胃; 蒲黃 止崩治衄,消瘀調經。

豈不以 南星 醒脾,去驚風痰吐之憂; 三棱 破積,除血塊氣滯之癥。

沒食 主泄瀉而神效; 皂角 治風痰而響應。

桑螵蛸 療遺精之泄; 鴨頭血 醫水腫之盛。

蛤蚧 治癆嗽, 牛蒡子 疏風壅之痰; 全蠍 主風癱, 酸棗仁 去怔忡之病。

嘗聞 桑寄生 益血安胎,且止腰痛; 大腹子 去膨下氣,亦令胃和。

小草、遠誌 ,俱有寧心之妙; 木通、豬苓 ,尤為利水之多。

蓮肉 有清心醒脾之用; 沒藥 乃治瘡散血之科。

郁李仁 潤腸宣血,去浮腫之疾; 茯神 寧心益智,除驚悸之屙。

白茯苓 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眚; 赤茯苓 破結血,獨利水道以無毒。

因知 麥芽 有助脾化食之功; 小麥 有止汗養心之力。

白附子 去面風之遊走; 大腹皮 治水腫之泛溢。

椿根白皮 主瀉血; 桑根白皮 主喘息。

桃仁 破瘀血兼治腰痛; 神麴 健脾胃而進飲食。

五加皮 堅筋骨以立行; 柏子仁 養心神而有益。

抑又聞 安息香 辟惡,且止心腹之痛; 冬瓜仁 醒脾,實為飲食之資。

僵蠶 治諸風之喉閉; 百合 斂肺癆之嗽萎。

赤小豆 解熱毒,瘡腫宜用; 枇杷葉 下逆氣,噦嘔可醫。

連翹 排瘡膿與腫毒; 石南葉 利筋骨與毛皮。

穀芽 養脾, 阿魏 除邪氣而破積; 紫河車 補血, 大棗 和藥性以開脾。

然而 鱉甲 治癆瘧,兼破癥瘕; 龜甲 堅筋骨,更療崩疾。

烏梅 主便血瘧痢之用; 竹瀝 治中風聲音之失。

此六十八種藥性之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