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由嫡長子繼承制到秘建儲君制:看清朝的這四位皇帝如何選太子

2024-06-17歷史

在封建社會,選誰來做儲君是國之大事。中國封建王朝長期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這也是維系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之一。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古代皇位繼承除了嫡長子繼承制外,也誕生過其他幾種繼承方式。尤其到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皇位繼承方式在嫡長子繼承制外,還誕生了一種特殊形式:秘建儲君制。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位皇帝都透過秘建儲君確立了皇位繼承人。

嫡長子繼承制為何被放棄?

嫡長子繼承制 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制度。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子即為嫡長子。嫡長子繼承制的核心就是立嫡以長,即皇位繼承人應當是皇後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當然,在實際推行時,一般會按照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庶子立長」 的原則進行。

在實作嫡長子繼承制時,儲君的候選範圍已經被限定在很小的範圍內,實際上是直接固定在了某位皇子身上。一旦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確立太子,在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就很容易形成一些圍繞皇位爭奪而形成的尖銳矛盾:太子與皇帝之間,太子與其他皇子之間,更重要的是朝臣與太子、朝臣與皇子之間容易結黨。而且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所選的儲君人選,也並不一定都是才德俱備、能堪大位者。

尤其是康熙在位時,曾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五十一年兩度廢黜太子胤礽。 皇太子人選的不穩導致諸多皇子都暗中覬覦皇位,不少大臣也都參與到皇子的奪嫡之爭中,致使康熙後期朝政混亂。

康熙皇帝

二度廢黜太子胤礽後,針對諸皇子拉黨結派的現實,康熙帝晚年其實就不再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來選立儲君, 在皇位繼承上開始采取全新的方法和舉措,這其實就是秘密建儲雛形。 康熙在選定皇位繼承人時開始擇賢而立,並對自己所中意之人暗中培養,嚴格保密。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去世,並留下傳位遺照,雍正皇帝即位。雖然關於雍正即位的說法很多,但其即位的合法性不應受到質疑。

皇子爭位

雍正即位後,深刻意識到皇子爭位的危害及儲君問題的重要性,他便改變和最佳化了康熙的立儲方式, 在雍正元年就向全體朝臣宣布秘密建儲的決定。 皇帝將暗中選定的皇位繼承者名字密封藏於匣內,將匣子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另外再書寫密封一匣,隨身攜帶,並使「諸王大臣,鹹宜知之」。以公開的方式實行秘密建儲,這就是雍正對康熙秘密建儲制度的重大改進。可以說, 在清朝秘建儲君制實行中,雍正皇帝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雍正及之後的幾任皇帝也都實行了秘建儲君制。

秘建儲君制的實行和皇位的傳承

清朝實行秘密儲君制確立太子的皇帝有 雍正、乾隆、嘉慶和道光 。他們秘密立儲遵循的原則基本上就是 「不拘嫡長,擇優而立」

雍正立儲

雍正創行秘建儲君後,當時可供雍正選儲的皇子共有 弘時、弘歷、弘晝、福慧 四人。如果單從出身、年齡等方面考慮,弘歷並不是立儲的最優選擇,弘時在身份和年齡上為最高,但雍正立儲時更看重弘歷的素質與才華。庶出而且非長的身份如果在嫡長子繼承制下是與皇位無緣的,可實行秘密立儲的雍正卻選擇了弘歷為儲君,弘歷即位後的表現也證明雍正當時的選擇是對的。

雍正皇帝

乾隆立儲

乾隆皇帝起初立儲時傾向皇五子永琪,可惜永琪英年早逝。在立儲時,可入選儲位的皇子有 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這些皇子中,永琰的口碑為最佳,在德、才方面也優於其他皇子。但在身份地位中,永琰在幾位皇子中是比較低的,在長幼排序上也是低於前面幾位兄長的。乾隆棄長立幼,秘立永琰為儲君,也是將才德之優作為重要標準的。

乾隆皇帝

嘉慶立儲

嘉慶四年,綿寧即後來的道光帝被嘉慶秘立為儲君。嘉慶立儲時只有兩位皇子可選, 18歲的皇次子綿寧和5歲的皇三子綿愷 綿寧受過嚴格的教育,在性格、品德上也更為「謙沖」,而綿愷當時年齡比較小,而且從後來的情況看,綿愷成年後性格殘暴,行為囂張。從這點上來看,綿寧算是「賢」了。

嘉慶皇帝

道光立儲

道光選立儲君時已經即位二十六年了。當時可選儲君的皇子有六人, 皇四子奕詝(16歲)、皇五子奕誴(16歲)、皇六子奕訢(15歲)、皇七子奕譞(7歲)、皇八子奕詥(3歲)、皇九子奕譓(2歲) 彼時清王朝內憂外患,顯然不宜立幼子,儲君就在前三個年長皇子中選。皇五子奕誴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為嗣,只有從奕詝和奕訢中選擇。可惜的是,道光皇帝最終選擇了奕詝為儲君,即後來的鹹豐皇帝,而更為賢能的奕訢則成了恭親王。

道光皇帝

鹹豐朝以後,皇帝或獨子或無子,秘密建儲也沒有了實行的必要。 從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實行秘密建儲的情況看,確實改變了以往「立嫡以長」的方式,變為「不拘嫡長,擇優而立」的原則,弘歷、永琰、綿寧、奕訢的即位雖然只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優」的選擇,但也確實避免了嫡長德才有缺者繼位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在制度設計上仍然是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