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萬歷援朝戰爭明朝軍隊實力如何?數萬日軍合圍,硬打不贏3000明軍

2024-06-26歷史

防失聯,敬請關註備用號:

近代以來,由於中日關系的復雜演變,過去並未太受關註的和日本相關的歷史事件也變得熱門,萬歷援朝可謂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由於中日朝三國古籍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各異,關於誰是這場戰爭的勝利者甚至引發了不少的爭論。

對此,有人參照日本近乎浮誇的記載,試圖證明忠義勇敢的豐臣秀吉軍隊在北韓戰場上一路橫掃明軍;與之相反的觀點,則是明軍輕松地趕走了日本侵朝部隊。那麽,到底萬歷援朝戰爭期間兩軍的真實戰況如何?或許我們可以根據當時的具體戰例來一探究竟。

火器相助,平壤光復

明軍在北韓戰場上大大小小經歷了上百場戰鬥,最著名的包括:平壤大捷、碧蹄館之戰、露梁海戰。其中平壤大捷和碧蹄館之戰,一次大獲全勝,一次陷入苦戰,從中或授權以讓我們看到北韓戰場上兩軍交戰的一些端倪。

兩場會戰雖然沒有完全結束北韓被侵略的命運,但戰爭震懾了對自己實力估計過高的日本軍人,從而以議和的方式結束了第一次入侵。而且平壤大捷和碧蹄館之戰這兩場會戰,可以分別讓我們看到明軍在火器運用和個人戰力方面的戰績,從而一探明軍實力如何。

1593年1月,明軍主帥李如松率麾下的四萬將士到達平壤城下,此時日將小西行長和一萬八千日軍正占據著這座城池,據險而守。由於在戰場上守城的一方具有地利優勢,常常能以少數兵力防禦住大軍,所以能否攻破城防,對於哪怕是一支強軍而言也是一大考驗。

圍城之初,李如松定下兵圍平壤城的北、西、南三面,留東面讓敵軍作為退卻路線的「三圍一闕」戰術——令遊擊吳惟忠攻北面;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攻西面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攻西面普通門;祖承訓攻南面蘆門。

當時的明軍,便有仗於己方火器的威力。相比於日軍有更精良的輕武器火繩槍(也即是鳥銃),明軍在虎蹲炮、弗朗機等重火器上實力強大,具有壓倒性優勢,而這正好在攻城上能發揮作用。

戰鬥開始後,西面的北鬥七星門便首先被大炮轟開,明軍整軍而入,讓日軍驚恐大亂。城內的房屋被炮火引燃,也讓日軍死傷慘重,最後倉皇撤出城,路上又遇李如松設伏的精兵截殺,一時間遭遇重大打擊,平壤城遂被明軍順利收復。

明軍以火器協助,贏下了漂亮的一仗,這便是平壤大捷。而由這一大勝,卻間接引發了另一場苦戰。

將驕輕進,受困十重

收復平壤城後,李如松乘勝追擊,進取都城王京(漢城)。但由於勝利引起的輕敵心理,李如松誤信了偵查隊報酬的王京守備虛空的訊息,遂率領3000精銳騎兵朝王京進發。結果,在碧蹄館遭遇了數萬日軍。

這場遭遇戰在臨近中午的時候打響。雙方先是互相用火器壓制對手,第一陣炮火之後,明軍率先揮軍沖擊。在明軍的進攻中,前線的粟屋四郎兵衛所部不敵,退下戰場。勇冠日軍的井上五郎兵衛接其陣繼續和明軍纏鬥。結果明軍將士左沖右殺,打得井上五郎兵衛的麾下士兵向後方逃走,最終敗下陣去。

不過,日本雖然初戰不力,畢竟有著人數優勢,主將小早川隆景親自率部正面對陣,以左右翼迂回明軍後方,對明軍形成包圍。此時,王京內的日軍也傾巢而出支援戰場,憑著十數倍的人數優勢將明軍牢牢圍困。

大軍當前,李如松鼓眾力戰,以一當十。在激烈的戰況下,雖然雙方都損兵折將,從午時到申時苦戰數小時,但日軍始終無法吞掉明軍這支小部隊。直到聞訊趕來的明軍副將楊元帶著一千騎兵馳援而至,明軍才在其協助下殺出重圍。

至此,會戰的主要戰鬥過程結束。這次激烈的會戰給日軍留下了相當的震撼,甚至導致了在隨後明軍用奇謀火燒日軍於龍山倉的軍糧後,兩次向明軍提出了議和。這便是碧蹄館之役。

軍威仍在,足懾遠邦

時至明朝中晚期,盡管仍是冷兵器的時代,火器並未成為戰場的主角,但已經足以左右戰局走向;特別是在攻城和守城的時候,重火器能起到強力的協助作用。而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明軍相對於日軍是一支技術條件和軍事理念更先進的部隊。平壤大捷,就是火器技術配合軍事行動的一次頗為經典的戰例。

而在個人戰鬥力方面,我想有可能是因為近代影視作品給大眾留下的日本武士形象,讓人們對日本戰國時代軍隊的個人戰鬥力有過高的估計。

其實,碧蹄館之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反證,盡管明軍在會戰中也沒有占到便宜,甚至直取王京的計劃受挫,但明朝軍隊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作戰而不落下風,個人戰鬥力明顯高於對手。

憑以上兩點,其實基本已經可以看出一支軍隊的實力,和其在戰場上會呈現出來的風範。這也是北韓戰場上,大明軍隊多數時候都處於強勢一方的原因。對於幾場比較著名的敗仗,如蔚山戰役、泗川戰役等,則主要發生在對日軍圍城攻堅時的失利。圍城攻堅在戰場上向來是比較難打的仗,所以作戰不利也並不奇怪。

而此下如碧蹄館之役後的宿星峴之戰、龍心之戰;第二次援朝的稷山之戰、錦江之戰、文義之戰、青山之戰,均以明軍勝利或者對日軍造成重創告終。其後,明朝又取得獒樹之戰、車峴之戰、萬福寺之戰、鄉校後峰之戰、南原南村之戰、求禮之戰、潺水驛之戰、鼎津之戰等戰的大多數勝利,足見明朝援軍的戰績還是頗豐的。

1597年初的第一次蔚山之戰後,兩軍持續交戰,20多場戰鬥裏互有勝負。但這些戰鬥讓日軍被迫結束全羅道和尚慶道等地。到1598年末,明朝和北韓聯軍便基本光復了北韓全境,直到最後的露梁海戰對日軍的追擊大勝。

可以說,在兩次援朝戰爭大大小小的上百戰中,大明將士取得了大多數戰役最後的勝利。當然,這些戰鬥並不是輕描淡寫的勝利可以概括,相對於明軍擁有更強的火器技術和個人作戰能力,日軍也一直有著兵力上的優勢。

在當時的整個北韓戰場上,第一次援朝戰爭明軍兵力為4萬,日軍15萬;第二次援朝戰爭中,明軍由早期的4萬增兵至8萬,日軍依舊保持著14萬的兵力。而且參戰的日軍兵將久經戰場,實力不容小視。一場碧蹄館之役,已經很明顯讓明朝將領知道,日軍不可能像他們一開始預想的,只需要一鼓作氣便能輕松地將其打垮,驅逐出北韓。這些人數眾多又頗具實力的日軍,在戰場上總能不時地令他們打上一場苦仗。

近些年來,一直有人使用日本單方面的歷史資料,論證已成定案的萬歷援朝戰爭,並揚言「不論軍隊作戰能力還是最終的戰果,都是日軍一路力壓明軍,但日軍贏著贏著最終就退兵回了日本」。對於這種說法,當然是一種讓人啞然失笑的見解。但回顧那段入朝作戰的歷史,對於擁有更先進武器裝備、更好個人戰力的兵士、優秀指揮官的明軍而言,援朝戰爭依然不是一次輕松取勝的戰爭。

往期精彩:

更多資訊,關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