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居延漢簡:「強漢」士兵的夥食還不如牲口,更別說跟匈奴比|文史宴

2024-07-14歷史

如果回到2000多年前的西北前線,你作為一個普通的漢軍士卒,會吃到怎麽樣的食物呢?我們可以根據漢代簡牘的記載,來復原漢代士兵的一餐。

在漢代的西北前線,大部份軍人的食物還是以五谷為代表的主食,漢簡顯示,當時的主食依舊不出栗,麥,稻,菽,糜子等等。其中常見的還是粟和麥,糜子。

黍是漢時主要的糧食作物。籽粒呈現出淺黃色,去皮後叫黃米,煮熟後有黏性,也可以釀酒。士兵們一般領到的是沒有去殼的谷物,需要自己用舂加工後食用。

至於蔬菜,由於西北前線整體氣候幹燥少雨,所以水生類、瓜類蔬菜幾乎沒有,士兵們能夠吃的青菜,主要是「蔥,姜,韭,冬葵,毋著,薯「等幾種青菜。由於當時戰士的副食品比較缺乏,所以戰士們需要自己下地種菜,才緩解食品匱乏的情況,因此簡文才出現了關於」守園「和」治園「的記載:

卒十二人:七人,一人守園,一人從令史譚,一人馬下,一人使......

至於肉類的話,大多數普通士兵的俸祿,衣物和分派的食鹽大多收支相抵,基本上省不出多余的錢去購買新鮮肉類,新鮮肉類多需要300-500錢,只有有額外菜錢或者肉錢的軍官才買得起。

第四長口之菜錢二百一十六,又肉錢七十,凡二百八十六......

所以漢簡中經常出現士兵們購買廉價的動物下水的記載:

比如牛下水的價格是這樣的:

頭:六十。肝:五十。乳:廿。肺:六十。跡:廿。舌:廿。胃百葉百錢。項:十錢。胃:十......

那麽漢代普通軍人分配的糧食到底有多少呢?是否能應對邊塞作戰的體力消耗呢?

按照當時普通戍卒的平均標準:二石(大石)來看,一石約等於17.55公斤,按照漢簡中從帶殼谷物到去殼谷物的換算:」粟一鬥得米六升「,二石可以獲得1.2石的脫殼谷物,大概相當於現代的21公斤谷物,也就是一個士兵平均到每天可以吃到0.7公斤去殼谷物,他們大概的熱量攝入,只相當於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而士兵們需要應對戰鬥,疾病,天災等突發情況,這點谷物分配量就實在是捉襟見肘了。而且在普通戍卒下面還有刑徒兵,弛刑士等低階士兵,他們分配的糧食也就更少更可憐了。

漢代驅瘟儀式

一個成年男子在正常情況下每天在中等勞動強度下,需要攝入克蛋白質80克,而重勞動強度下則需要攝入90克,就普通兵無法吃到新鮮肉類,需要自購動物下水的情況來看,這樣的蛋白質消耗量是無法滿足戰士們身體需要的,長此以往的結果,必然是抵抗力下降,季節性疾病病多發。

根據居延漢簡記載,當時的士兵多發疾病有傷寒,痢疾,頭痛四肢不舉,肺部發炎(心腹脹滿), 」兩脾雍腫」類似於慢性的呼吸系統疾病,還有腦溢血,食物中毒引發的暴病等等。根據殘存的漢簡統計,當時居延地區士兵得各種大小疾病的發病率為5%,實際總比例應該比這個數據要高,在各種疾病的誘發原因中,粗糲而缺乏營養的普通飲食難辭其咎。

在一個士兵獲得了基本的食材,而且用舂舂好米之後,就面臨著生火的問題,在漢代,常見的燃料有薪,蘆葦,草,炭等材料,邊塞將士們會以刀劍相擊打,或者用打火石「燔石」擊打,或者以鉆木的方式取火,出土文物中發現的取火器就是如此;此外,貴族或者軍官還會有被稱為陽燧的凹面小銅鏡將日光反射聚焦,點著燃料。為了應對點燃烽燧,夜間作戰的需要,烽燧和軍營中一般都有保存火種的地方,只是火源一般需要用加高陶土墻與外界隔絕開來,以防止火勢蔓延。

蘇貝希遺址墓葬出土的取火木板和木鉆桿

漢代邊塞發現的取火器殘片

漢代陽燧

在烹調方式上,漢代普通人或者貧苦人家主要是在竈台中燒火,在甑裏裝好谷物,等糧食熟了就可以吃;用優質粟米制作的主食叫做「梁飯」,所以先秦兩漢典籍中,「梁肉」並稱成為了當時人對美食的代名詞之一。但是普通人吃的,主要是麥飯或者豆飯。

稍微有條件一點的軍官可以將蔬菜,肉類和米粉混在一起勾芡做成羹;如果要應對緊急情況出塞作戰,漢軍平時還需要準備被稱為「糗」的脫水幹糧。至於糕點的話,境內胡人那裏可以買到撒有胡麻的胡餅,還有揉了蜜或者動物油脂的蠍餅,以及用蜜和面粉做的油炸麻花形面團「粔籹」,但是這種糕點肯定不能長期當主食了。

如果就這麽吃主食,就實在是太淡乎寡味了。戰士們需要調味料。除了定期配給的鹽之外,當時士兵的餐桌上,還少不了醬料。漢代富人們能夠吃的起卵醬(魚子醬),蟹膏,魚醬,肉醬,枸醬等調味料,但是廣大貧民消費的還是用煮熟的大豆發酵制成的豆豉。在當時無論是普通士兵的飲食,還是邊塞障塞招待過境使者,豆豉都是必不可少的調味料。這種調味料分為鹹豉和淡豉兩種,這和食物的含鹽量多少有密切的關系。

在醬料的來歷上,漢代人有「白鹽海東來,美豉出魯門」的說法,這因為漢代齊魯地區的鹽和豉品質最好,最受歡迎,漢代人也用「鹽豉共壺」形容一個官員的清廉,就連吃飯的時候,都要講兩種調料放在一個容器裏,十分節約。

漢代的鹽豉連體罐

除了醬和鹽之外,由於居延塞接近西域,胡蒜等香料也有機會出現在居延漢軍將士的餐桌上,只不過香辛味更有可能還是出自蔥,姜,小蒜,花椒,茱萸,蕪荑等傳統植物調料。至於甜味的來源,中原地區的甜味劑主要是把發芽的大麥做成膏狀,也就是甘之如飴的飴糖;而印度和西域地區則有被漢人稱為石蜜的蔗糖塊,還有蜂蜜,只是這些高級食材也和普通士兵無緣了。

當然,面對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最有邊塞風情的就是各種烤肉了。當時烤肉屬於招待軍官,使者和外國來賓的高級飲食,如果不是有重大外交活動,或者是大戰在即,將領需要「椎牛」犒勞士卒,一般情況下普通士兵吃不到牛羊肉。

從【長羅侯懸泉置費用簿】的記載看,當時西北漢軍能夠吃到的除了牛肉,還有來自居延澤等鹹水湖的魚,塞上的羊和鹿等野獸。從一些軍官下達的禁令文書看,當時普通的士兵,還回去用弓弩、漁具,去捕獲飛禽野獸或者撈魚,來補充難得的新鮮蛋白質。

山東臨沂五裏堡東漢墓雙人「燒烤」畫像石圖

肉類在吃法上,最簡單但也最大方的做法,就是所謂的「貊炙」,即將整個動物放在架子上烤熟後食用;如果要吃的精細一點,可以將肉刷上蜜汁或者豉汁,然後再烤制食用,當然有條件的人還可以配上蒜和醬料一起吃。而類似於現代人擼串的方式,當時人已經有了將肉塊穿在木條上燒烤食用的吃法,只是當時的烤肉串有點類似於兩頭叉或者三叉戟。但是這些吃法也和大多數普通兵無緣了。

上林方爐,漢代的烤肉爐

魏晉時期河西漢人烤肉圖

普通吏民常見的吃法,還是燔炙,也就是將小塊肉串起來,放到火上烤,然後用扇子扇風(「燔亦炙,為臠而貫之以炙於火」),最後蘸一點鹽或者韭,蔥食用。 串肉串的兩頭叉「丳」,就是一個象形字-----穿著兩塊肉的兩頭叉,可謂是字如其形啊。

有人會問酒在哪裏?當時由於蒸餾提純的技術還不存在,所以漢朝酒基本上是糧食酒,也就是先將谷物蒸糊,培養出酒曲,然後發酵糧食釀酒。可惜的是,由於釀酒需要消耗大量糧食,漢代有「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的規定,所以就著糧食酒擼串的事情在當時並不存在。而且河西漢簡顯示,多數漢軍都是兩餐制,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深夜基本上不會有飲酒行為。

因此整體來看,「八百裏分麾下炙」僅僅是文人的幻想,多數人的軍糧僅夠填飽肚子。肉食意味著吃動物下水或者自己偷偷用弩機去狩獵,被長官發現了還會因為浪費箭矢挨罵;偷偷釀酒,聚會飲酒意味著被舉報和被罰款,前線普通漢軍的飲食情況算是非常清苦了。

歡迎關註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註

專業之中 最通俗 ,通俗之中 最專業

熟悉歷史 陌生化 ,陌生歷史 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