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撫、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至此,大明王朝宣告滅亡,史稱甲申國難。
但僅僅過了48天,吳三桂引領清兵入關,在一片石戰役中迅速摧毀了大順政權。李自成逃亡西漢,清軍攻入北京,從此開始對中國的統治。
在崇禎帝自縊後,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時淮河以南名義上仍屬明朝,南京同時成為明朝在南方的政治中心。同年,鳳陽總督馬士英等人擁立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朱由崧繼承皇帝,是為弘光帝,建立弘光政權,國號依舊為「明」,史稱南明。
在如此風雨飄搖之中,得繼大統的弘光帝卻整日沈湎於酒色之中,而掌握朝廷實權的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也是醉生夢死,導致剛剛重新建立起來的南明朝廷更加腐敗。
公元1644年11月16日,張獻忠率領農民軍攻克四川大部地區,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
公元1645年,多爾袞派遣豫親王多鐸率軍南征。而此時,南明內部卻發生了激烈的黨爭。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討伐馬士英,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也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良玉,以致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
公元1645年4月,清軍先後攻陷歸德、潁州、太和、泗州、徐州等地,而後圍攻江北重鎮揚州。揚州督師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禦清兵,損失慘重。到了此時,明朝鎮將們各個擁兵自重,意圖觀望而不救援,最終導致揚州淪陷,史可法被俘後自縊而死。
清軍占領揚州以後,多鐸以不聽招降為由,下令屠城,大屠殺在揚州延續了10天,遇難百姓共計80萬人,史稱「揚州十日」。
公元1645年5月,清軍攻入南京,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靈璧侯湯國祚、定遠侯鄧文郁,及尚書錢謙益、大臣趙之龍、大學士王鐸、都禦史唐世濟等人剃發降清。在位僅一年的弘光帝在蕪湖被生擒(次年被送往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從此南明四分五裂,再無統一的核心領導機構。
就在弘光帝被俘這一年,唐王朱聿鍵在鄭鴻逵、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擁立下,於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建立隆武政權。
隆武帝是南明第二任君主,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金聲、楊廷麟、何騰蛟等人抗擊清軍南下,同時收編李自成的農民軍余部,並多次出兵北伐,還曾收復了安徽旌德、寧國等失地。但因為他的實力主要還是依靠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軍隊,而鄭芝龍擁兵自保,無心抗清,導致北伐最終失敗。
隆武帝稱帝40天後,弘光政權敕封的魯王朱以海也在紹興開始「監國」,建立魯王政權。隆武帝跟魯王朱以海政權為了爭奪正統竟然開始互相攻伐。
公元1646年,清軍攻占浙江,魯王朱以海逃亡舟山群島。之後,清軍又兵分兩路,由仙霞關、分水關進逼福建,如入無人之境。隆武帝攜帶數千士兵禦駕親征。而南明重臣鄭芝龍不顧兒子鄭成功的苦諫,執意北上投降清軍,致使門戶大開。
清軍攻陷福建,隆武帝在逃往江西時被俘,絕食殉國,隆武政權滅亡。
鄭誌龍降清後,鄭成功與其父決裂,遠走金門,開始在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舊部在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
隆武帝被害後,隆武帝之弟朱聿鐭逃到廣州,被大學士蘇觀生及廣東布政使顧元鏡等在廣州擁立為帝,年號紹武,建立邵武政權。
而同時,明神宗朱翊軍之孫、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被擁立為帝,是為永歷帝,建立永歷政權。南明再次出現帝並立的局面,為了爭奪正統,互相攻伐。
正在兩帝互相廝殺之際,清軍在李成棟的指揮下,喬裝打扮成商人,偷襲攻克廣州城,在位僅40天的邵武帝及首輔蘇觀生自殺殉國,邵武政權滅亡。永歷帝在清軍進逼下由肇慶逃往廣西,導致永歷朝廷在廣東人心大失。
公元1646年11月,大西政權將領劉進忠叛變,勾結清軍,帶領清軍進入川北襲擊大西農民軍,張獻忠也在與清軍作戰中戰死,余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大西軍轉入雲貴地區繼續抗清。
公元1647年,魯王朱以海向各路大軍表明「王業不偏安」的決心,並開始著手收復失地,短短半年內,相繼收復福建多個府縣,清朝在福建的統治陷入崩潰的邊緣。
同時,大順軍余部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聯合南明軍在湖南接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
可是就在明朝復興形勢一片大好之際,魯王政權又不可避免的開始內訌,鄭彩(鄭芝龍之子)想架空魯王朱以海,繼而使自己取得控制大權,為了達到目的,鄭彩排斥異己,殘害忠臣,使這一支軍隊戰鬥力大減,導致先前攻取的福建等州縣又被清軍奪去。
公元1648年,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武裝開始主動攻伐,一時間,永歷政權名義上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廣東、雲南、貴州、陜西等九省,使反清復明的聲勢一時大漲。
但就在復興有望之際,永歷政權內部同樣也是開始了導致明朝滅亡的派系爭鬥。各個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備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使清軍有了喘息之機。
公元1650年,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人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竈大捷、錢山大捷、海澄大捷等一連串勝利。
公元1651年,清朝總督陳錦率兵攻陷舟山群島,魯王朱以海逃亡廈門投奔鄭成功,不久後病死在金門。
同年,大西余部孫可望和李定國為了實作聯明抗清的願望,歸順南明政權。自此,大西軍以明朝的身份走在了第一線。
公元1652年,清廷任命孔有德進攻貴州,吳三桂進攻川南,兩路夾擊,以實作圍剿明軍的目的。李定國率8萬人東出廣西,下桂林,取得靖州大捷、桂林大捷,擊斃孔有德,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陣斬清朝郡王尼堪,李定國斬殺清軍兩王、光復相桂,天下震動。
同時,劉文秀率北路軍出擊四川,東南沿海的鄭成功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南明出現了第二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孫可望妒嫉李定國取得桂林橫州大捷,逼走李定國,破壞了抗清大好形勢。
公元1654年,孫可望密謀篡位,引發南明內訌。永歷帝為了保住帝位,派使臣前往廣西想召回李定國護駕,可惜事情敗露,吳貞毓等17名大臣被處死,史稱十八先生之獄。
公元1656年,李定國進入安龍,迎接永歷帝到雲南昆明。同年,孫可望以清君策為名,率十萬大軍進攻雲南。李定國、劉文秀率領3萬人在交水河畔與孫可望交戰,孫可望部下臨陣倒戈,十萬大軍瞬間瓦解,僅剩50余人隨即逃走,走投無路的孫克望投降清軍,導致南明的軍事情報虛實盡數被清軍掌握。
公元1658年,清軍主力分三路進攻貴州,貴州淪陷。
公元1659年,平西將軍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昆明,在滇西磨盤山與李定國軍隊展開激戰。此戰使南明軍耗盡了最後的精銳兵力。永歷帝在李定國的保護下由昆明撤到永昌,又由永昌逃到緬甸境內,被緬甸王莽達收留。
恰好此時緬甸又發生宮廷政變,莽達被處死,永歷帝則被緬甸扣留。
同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接連攻克鎮江、瓜州,包圍南京。鄭軍在久攻不破的情況下,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致使鄭軍大敗。
公元1660年,李定國率明軍決定從緬甸搶出永歷帝,在緬北與緬軍大戰,明軍大獲全勝,但未救出永歷帝。
公元1661年,鄭成功留下兒子鄭經防守廈門、金門,為奪取台灣打造新根據地,親率2.5萬名將士從金門出發,越過台灣海峽進軍台灣,在台江海域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沈一艘荷蘭軍艦,並奪取船只數艘,同時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陸軍,圍困敵軍8個月之久,荷蘭侵略者們見援兵無望,在孤城難守的情況下投降,率領殘敵500人狼狽結束台灣。至此,荷蘭侵略者在台灣38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公元1662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緬甸,緬王迫於壓力,將永歷帝及其家屬送交給清軍帶回昆明。
永歷帝朱由榔在昆明被清軍用弓弦勒死,終年40歲。李定國得知永歷帝被吳三桂絞死後,悲憤而死。
自此,存在18年的南明滅亡。
完
以上為正文,部份內容及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文中如涉及結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更多精彩持續更新,感謝關註。
來都來了,點個 在看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