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杜甫的老爸杜閑:都說「杜甫很忙」,他到底在忙些啥?

2024-06-26歷史

本 文 約 4700 字

閱 讀 需 要 12 分 鐘

又是一年畢業季,如果再翻開學生時代的課本,恐怕不少人都會看到自己當年在課上「神遊」時的塗鴉大作。在各位筆下,無論是李白、蘇軾,還是荷馬、牛頓,都有機會「體驗」另一種生活,而杜甫更是這一活動的常駐「受害者」,「杜甫很忙」甚至一度成為網路熱梗。實際上,在杜甫的詩作裏,「閑」確實是極少出現的字眼。那麽,在不到六十年的人生裏,他究竟在忙些什麽呢?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公元712年,在河南鞏縣的一戶官宦人家,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就唐代政治而言,這是極為戲劇化的一年,單只年號就先後出現了景雲、太極、延和、先天四個,締造了開天盛世的唐玄宗也在這一年即位。不過,這些大人物的刀光劍影距離一個並不顯赫的官僚家庭還是太遠了。對這個小家庭而言,這仍是值得慶祝的一年,因為年過三十的父親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長子。

杜甫自稱出身京兆杜氏,是魏晉時期名將杜預的第十三世孫。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在唐初的政治風波裏幾經起落,詩名要遠好過官聲。他少年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在文學史上與沈佺期、宋之問一樣是五言律詩的奠基者。杜甫對自己這位祖父的詩歌極為認可,稱「吾祖詩冠古」,作詩也自然成了杜甫自我認同的一部份,「詩是吾家事」是他對兒子的教誨,或許也是對自己的勉勵。杜甫的 父親杜閑 是杜審言的長子,在開元年間做過一些中下層官職,官至奉天縣令。但這位名字中帶「閑」的父親或許是杜甫後世詩文中很少得「閑」的原因之一。

在這樣「奉儒守官」的家庭中長大,忙著讀書是他的日常。和名列史傳的許多人一樣,杜甫自幼好學,七歲能作詩,九歲能寫大字,十四五歲的年紀已經在筆墨詩書砌成的文學世界裏嶄露頭角。彼時的洛陽名士如崔尚、魏啟心等,都十分欣賞杜甫的文采,贊其為班固、揚雄再世。他後來回憶自己年少時也頗為自信,自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有道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一位讀書人常常在青年時期有一段或長或短的漫遊經歷,杜甫也不例外。在二十多歲的年紀裏,杜甫曾有過兩次長期的「旅行」,目的地分別是吳越和齊趙。此時正值唐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杜甫的回憶裏,這時百姓安居,倉廩豐實,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是真正的「開元全盛日」。開元十九年 (731) ,杜甫沿著大運河南下,到達了秀麗宜人的江南。在這裏,他拜訪吳王闔閭的陵墓,探尋謝靈運宿過的剡 (shàn) 溪,欣賞瓦棺寺裏顧愷之的壁畫,觸摸鑒湖五月的水波。他的足跡遍及今天江浙的南京、蘇州、杭州、紹興、蕭山等地。江南的煙雨滋養過這顆年輕的心靈,成為此後數十年縈繞其間的一場幻夢,盡管他余生再未踏上過這片土地。

開元二十三年 (735) ,他回到故鄉鞏縣,成為「鄉貢」,次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不幸落第。唐代進士錄取率很低,這次落榜並沒有給年僅二十五歲的杜甫造成什麽打擊,很快他就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長途旅行。這次旅行目的地是齊趙之地,也就是今天山東、山西等地。也是在此次漫遊期間,杜甫見到了巍峨雄壯的泰山,寫下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他最早的詩作之一——【望嶽】。這時的杜甫仍過著「裘馬頗清狂」的生活,他仍對自己和這個時代有著無比的信心,期待著有一天能「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開元二十九年 (741) ,杜甫回到洛陽,在首陽山下置辦了房產,這裏鄰近他的先祖杜預和祖父杜審言的墳墓。也是在洛陽,唐代詩歌史上兩大「頂流」終於相遇。天寶四載 (745) ,杜甫遇到了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相約同遊。他們渡過波濤洶湧的黃河,去王屋山尋仙訪道,又相約去梁宋一帶 (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 采折瑤草。這個秋天,他們與高適相遇。三位有時把酒暢飲,談詩論文;有時登台遠望,感慨萬千;有時呼鷹逐兔,策馬遊獵。

然而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久後,杜甫即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遊江東,兩人在城東石門分手。李白仍不改瀟灑之態,勸杜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只是這一次,石門路上的金樽不再有重開之日,兩人終其一生沒能再相會。而杜甫忙著讀書和旅行的少年歲月也隨之結束,進入了他更加忙碌的「求職季」。

大唐求職者

天寶六載 (747) ,唐玄宗詔天下士人「通一藝者」來長安應試,杜甫參加的就是這一場科舉考試。然而當時的權相李林甫擔心這些「草野之士」批評朝政,使得民間疾苦可以上達天聽,對他不利。於是他雖令這場考試照常舉行,但讓應征的舉子全部落第,還上表稱賀,說這足以證明「野無遺賢」。

伴隨著這場鬧劇,降臨在杜甫身上的還有另一個噩耗:他的父親杜閑在奉天縣令任上不久便去世了。科舉無門又失去經濟來源的他只好轉投權貴之門,以維持自己在長安的生計。這段時間裏,杜甫「賣藥都市,寄食友朋」,輾轉於朱門顯貴之間,陪他們詩酒宴遊,為他們寫詩作歌。這些「友朋」中主要有汝陽王李琎 ( jìn) 和駙 馬鄭潛曜。

科舉無路,又看不到被引薦的希望,杜甫只好轉向了另一條求職路。天寶九載 (750) 冬,杜甫獻「三大禮賦」,為次年正月唐玄宗將要舉行的祭太清宮、太廟、南郊三大盛典做預賀。正是這三篇賦文讓杜甫受到了玄宗皇帝的賞識,這一年杜甫已經三十九歲了。玄宗命他待制集賢院,考試後等待分配,這一等便再沒了後文。

天寶十 (751) ,唐玄宗舉行了盛大的祭典,但他或許不知道的是,這一年那個他曾經欣賞的讀書人已然到了朝不保夕的窘境。這年秋天,長安陰雨連綿,四處屋倒墻塌,杜甫染上了嚴重的瘧疾,病了整整一秋,一度命懸一線。這年冬天的長安苦寒難耐,而杜甫與諸多故舊來往已經斷絕,無衣無食,家徒四壁,只能於一片暮色之中無聲垂淚。

幸運的是,上天並沒有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帶走這位困苦的詩人。在接下來數年,杜甫依舊在長安四處奔波,投詩贈賦,希求引薦。有時他也與好友高適、岑參和鄭虔一同出遊,在慈恩塔上懷念太宗朝的治世,擔憂如今耽於享樂的皇帝。有時他也會懷念起李白,懷念那種年輕時和朋友悠遊四方的自由與浪漫。但更多時候,他不得不為了一家老小明天的口糧發愁。天寶十三 (754) 秋天,長安霖雨成災,關中大饑,米價騰貴,杜甫不得不將家眷先送往奉先安置,自己仍回長安。次年,杜甫終於得授河西縣尉,但他不願任此官職,去過好友高適曾經「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生活,於是改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也就是看守兵甲器杖,掌管倉庫鑰匙的末流小官,此時他四十四歲。

在獲得這個工作之後,杜甫暫時結束了「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生活。這年十一月初,杜甫先從長安回奉先探親。幾乎同一時間,十一月初九日,集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於一身的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叛亂,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序幕。是時海內承平日久,戰亂乍起,各處州縣大都絲毫沒有抵抗之力,叛軍很快渡過黃河,攻陷陳留、滎陽。十二月,唐朝名將封常清兵敗,叛軍攻占洛陽。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隨後出兵進逼潼關,威脅長安。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隨即率皇室近臣逃亡四川。馬嵬坡之變後,玄宗繼續向西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宦官李輔國等人的支持下逃至靈武 (今寧夏靈武西北) 即帝位,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與此同時,京城長安也就陷入了叛軍之手。

戰亂既起,杜甫苦心孤詣求得的官職也就成了一紙空文,但他依舊心系朝廷,希望能夠再為新君效力。洛陽淪陷的這年五月,杜甫帶著一家人來到白水,寄居在任白水縣尉的舅舅崔頊 (xū) 家中。潼關失守後,白水也很快淪陷,杜甫一家踏上了流亡之路。疲勞、饑餓、恐懼、分離,杜甫經歷了所有逃難者都在面臨的苦難,終於逃到了鄜州 (今陜西延安富縣) 暫避戰亂。七月,肅宗即位,杜甫聽聞後孤身自鄜州赴靈武,卻在途中被叛軍俘虜,送至已經淪陷的長安。八月中秋,身陷長安的他思念在鄜州的妻兒,遂作【月夜】一詩,幻想妻子是如何帶著淚眼看著天上明月,孩子又是怎樣年幼天真,不知他們的家與國正在經受怎樣的磨難。次年春天,依然身陷敵營的杜甫看著滿目瘡痍的舊都,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有道是,福禍相依。因為杜甫實在官職太低,又聲名不顯,敵人並沒有對這位年老體衰的詩人嚴加看管。至德二年 (757) 四月,杜甫冒險逃出長安,奔至鳳翔尋肅宗。五月,杜甫「麻鞋見天子」,被任命為左拾遺,成為皇帝身邊的諫臣。但很快他就因上疏為房琯求情而觸怒龍顏,受到三司審問,幸賴宰相張鎬營救,方獲免。然而肅宗還是不喜歡這位白頭拾遺,在八月讓他回鄜州省親去了。

這年冬天,唐軍收復了西京長安,肅宗還京,杜甫也自鄜州回到了長安,仍擔任左拾遺。次年六月,房琯被貶,被視為同黨的杜甫也隨即左遷為華州司功參軍,負責華州的官吏考課、選舉、祭祀、學校、醫藥等諸多事務。這年夏天,杜甫從一年前逃出長安走過的金光門又一次離開了這座京城,這次他再也沒有回來了。

乾元二年 (759) 春天,關內大旱,災荒嚴重,圍攻安慶緒的官軍因大旱饑饉潰於相州。到了夏天,旱災更加嚴重,秋天時關輔諸地餓殍遍野,生活不下去的杜甫在立秋之後也棄官西去,開始了他「萬裏饑驅」的生活。自此,杜甫長別兩京,不再忙於求官,這一年他四十八歲。

可他愛著這個世界

盡管杜甫本人仕途不順,但他並沒有僅僅把眼光局限於自己眼前的困窘,而是推己及人,由自己的饑寒看到百姓的疾苦,在忙於生計的同時更將天下萬民訴諸筆端,藏於心田。

天寶年間,在困守長安之時,他依然想到「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 安史之亂後,杜甫又親眼見證、親身體會了戰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他關切國家命運,為唐軍在陳陶和青阪的慘敗痛心疾首,又在詩作中提出自己的軍事見解。他關切戰爭中和他一樣受苦的人民,他記得潼關戰死的數萬將士,記得秦地被殘殺的普通百姓。

棄官西行之後,杜甫再次融入了戰亂流亡,饑寒交迫的百姓之中,自己「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的經歷讓他更能體會百姓疾苦。乾元二年 (759) ,杜甫終於來到了成都。次年暮春,他依靠親友的幫助,在西郊浣花溪旁建造了一座草堂,一家人終於有了安身之所。但他依然心系遠方的戰事和身邊的普通人。上元二年 (761) 的秋天,一場狂風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夜來屋外大雨,屋內小雨,難以棲身。杜甫卻因一身而思萬民,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仁者之語。在這裏,杜甫還看到蜀地盛產的棕櫚,其皮被大量割剝,幾近枯死的情景聯想到戰亂以來蜀地人民遭到了嚴酷盤剝,「一物官盡取」的情狀,為民請命。廣德元年 (763) 春,流寓梓州的杜甫聽聞唐軍收復河南、河北諸州的訊息,欣喜若狂,寫下自己「生平第一首快詩」,期盼著國家安定,只身返歸洛陽。

大歷五年 (770) 秋冬,在譚嶽之間的一艘小船上,五十九歲的杜甫溘然長逝。他的文字穿越千年而不朽,帶著「惻隱之心為仁」的情懷,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上,鐫刻於我們心中。

杜甫的一生總在奔波忙碌,忙於讀萬卷書,忙於行萬裏路,忙於奉儒守官,更忙於以天下為己任,用一生的熱情去愛著他的國家和人民。請像 杜甫 一樣盡力去愛這個世界,擁抱每一個明天吧,無論那是吹過茅屋的秋風,還是鶯啼蝶舞的春光。

參考文獻:

[1]【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2]【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3]【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4]【唐】杜甫著,張忠綱解讀:【杜甫集: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

[5]【唐】杜甫著,梁鑒江譯註:【杜甫詩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6]馮至:【杜甫傳】,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年。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 | 周思雁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鄭美玲(實習) 韓其娟(實習)

校對 | 李棟

國歷好物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選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辨識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裏

在看 」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