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許透過這扇 「窗戶」,我們不僅能看到心靈,還能看到 智商 。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告訴我們:智商高低,看眼睛就知道。
而這項研究的關鍵,在於瞳孔與腦幹的聯系。
近年, 科學家們在研究中發現,人眼瞳孔的大小和人體腦幹上的一個神經核團 ——藍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藍斑和其他的大腦組織都有著神經連線;另一方面,這個區域還會釋放一種激素,能夠調節人體感知、註意力和學習、記憶能力。
換句話說, 一個人能不能集中註意力、學習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藍斑。而藍斑功能的強弱,是能透過人眼瞳孔的大小反映出來的 。
起初,利用人瞳孔擴張程度來判斷人腦活動的,是美國的聯邦調查局。他們常常根據人的瞳孔擴張來判斷他是否在審訊過程中撒謊。
隨後,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實驗室的研究證明了, 瞳孔擴張程度與智商有所關聯 。
他們在當地找到了 500多名18歲到35歲的誌願者,用眼動儀測量出他們的平均瞳孔大小。然後,讓他們完成一系列認知能力測試,比如註意力控制、短時間記憶能力測試等等。而結合這一系列的測試結果,科學家們發現 ,一個人的瞳孔處於基線狀態時的直徑越大,他的智商就越高 。
事實上,透過瞳孔來辨識一個人,曾國藩很早就做到了。
曾國藩說, 要 辨識 一個人,應 觀察 他處於動靜兩種狀態下的表現。
處於靜態之時,眼神如蚌含珠般的沈靜;處於動態之時,眼神如春木抽出新芽。處於靜態之時,目光清明沈穩,旁若無人;處於動態之時,宛如射出的箭直奔目標。以上兩種神情,澄明清澈,屬於純正的神情。
如果 處於靜態時, 眼睛卻 如螢火蟲之光,微弱而閃爍; 或 處於動態時, 眼神 有如流動之水,雖澄清卻遊移。這兩種神情,是虛偽裝飾而奸心內萌。處於靜態時,似醒非醒;處於動態時,像驚鹿一樣惶惶。以上兩種神情,反映此人有才智,但不循正道。具有前兩種神情者多不成器,具有後兩種神情者則是含而不發之人。它們卻混雜在清純的神情之中,這是觀神時必須仔細加以辨別的。
比如,青少年與在社會上混了幾年的人比較,眼神是明亮清純,沒有雜念的,而 老練者 則變得世故 圓滑 ,缺少那種清純味。曾國藩指出, 「清」又分為邪與正兩種。人聰明智慧,但不意味著品性高尚,這就要從「神」之邪正中來區別。
當一個人對外邊的某個東西有興趣的時候,他的瞳孔會放大;當一個人對某個東西不感興趣或者討厭的時候,他的瞳孔就會縮小。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瞳孔變化的規律 ,探測對方喜好、動機等心理狀態的依據。
我感興趣了,我瞳孔更大,然後進來的光更多,我看到的東西就更亮,我就能把這個東西看的更清楚。我不感興趣了,我把瞳孔縮小,我某種意義上也就像是半閉著眼睛,然後呢,進來的光少,看得不那麽清楚,也就免得我看到那個很煩的東西。這個是一種非常本能層面的反應,就是你沒法有意識去控制的,它是非常 自然 的。
我們平常生活中有一個詞叫做 「漂亮」,為什麽要加個「亮」字 呢 ?因為當我們看到一個我們覺得好看的人或者事的時候,我們的瞳孔就會放大,瞳孔一放大呢,進的光就多,我們就會覺得 「眼前一亮」。
如果我們對外面的人或者事不喜歡,或者沒興趣的時候,我們的瞳孔就會縮小,然後進的光就少,我們就會覺得天昏地暗。所以我們要想知道一個人喜不喜歡某個事物,我們就可以看他的瞳孔。他的瞳孔如果放大,就說明他喜歡,瞳孔如果縮小,就說明他不喜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