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階;期待您的關註。↓↓↓
讀者故事/振華:仁者見仁
去看望退休的老領導,一進門就見他在收拾書櫃,厚厚一摞工作筆記準備丟掉。
"攢了二十多年的東西,現在看來一點用都沒有。"他自嘲地笑笑,"倒是孫子的奧數比賽證書,我一張都舍不得扔。"
說這話時,老領導眼裏有光。
這讓我想起他在位時的樣子:天天加班到很晚,下屬誰家有事都記在本上,就怕錯過了誰的關鍵時刻。
可現在再翻開這些本子,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事物,卻已經模糊得認不出來。
"你說我這些年圖啥?"
他遞給我一杯茶,"要是早點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不至於現在看著別人家孩子上了清華北大,自己的娃考了個二本。"
這話戳中了我的痛處。
作為一個已過不惑之年的處級幹部,我何嘗不是在相同的路上狂奔?
單位裏有個老凱,比我大兩歲,去年女兒考上了清華。
這事在單位裏炸開了鍋,畢竟咱們這種普通人,能出個清華學生著實不容易。
更讓人意外的是,老凱這些年一直默默無聞,既不爭名也不逐利,每天準時上下班。
當時大家還說他沒上進心,可現在看來,人家是把心思都用對了地方。
反觀那些整天忙於應酬、爭先恐後往上爬的同事,孩子教育問題一個比一個糟心。
前段時間聊了聊,一個快退休的老同誌感慨:"你們也都四十多歲了,該想明白了。咱們這種單位內的,除非有過硬的背景,不然評上副處就是極限了。與其把時間耗在這上面,不如多陪陪孩子。"
這話雖然紮心,但確實是實話。
在單位裏,升遷就像踢皮球,能踢多高不是球技決定的,而是看你腳下的地基。
地基平,再好的球技也踢不高;地基高,隨便踢踢都能上天。
可我們偏偏不信這個邪,總覺得自己能靠努力打破這個定律。
於是擠破頭去參加各種學習,寫了一堆可能永遠都用不上的論文,甚至不惜花錢買職稱。
但最後呢?
職稱是評上了,可該升的沒升,反倒把原本能陪伴孩子的時間都浪費了。
當你還在為評上個副高沾沾自喜的時候,人家的孩子已經在清華園裏讀書了。
單位一個老主任。
臨退休前,組織讓他整理二十年來的工作總結。
他找來找去,發現最值得寫的竟然是自己的子女:大女兒是某知名高校副教授,小兒子是上市公司高管。
而那些年汗馬功勞,寫進總結裏倒顯得有些寡淡無味。
這事在單位裏傳開後,不少人都陷入了沈思。
原來在單位幹了一輩子,最後真正能讓人羨慕的,不是你當過什麽職務,而是你的子女出息了沒有。
想通這一點,很多事情就豁然開朗了。
比如為什麽有些老同誌一到點就走人?原來人家是去接孩子培養。
為什麽有人寧可不要加班費也要請假?因為要陪孩子參加比賽。
再看看那些拼命往上爬的人,等他們回過神來想管教育問題的時候,孩子早就進入叛逆期了,就算砸鍋賣鐵請名師,效果也差強人意。
對於我們這些已過不惑之年的人來說,與其把寶押在那渺茫的仕途上,不如把註意力轉向下一代。
畢竟,能不能當官往往不是你能決定的,但孩子能不能成才,你還是能發揮很大作用的。
更何況,以現在這個形勢,孩子要是沒考上好大學,將來找工作怕是比我們當年還難。
到時候你就算當上領導,該著急還得著急。
當然,這並不是說就該完全放棄工作。
該完成的工作認真完成,該爭取的待遇積極爭取,但沒必要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往上爬這件事上。
我那個退休的老領導臨走時對我說:"人這一輩子,能影響的事情很少,但教育好下一代是咱們能掌控的為數不多的事情之一。別等到我這個年紀才明白,那就真的晚了。"
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這句話。
或許,這就是我們這些中年人該有的覺悟:放慢腳步,調整方向,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
畢竟,相比一個可能永遠也等不來的提拔,孩子的成長才是你付出後一定會有報酬的投資。
全文完,如果喜歡,就點個 「贊」 或者 「在看」關註 吧。 ↓↓↓
公眾號的推播演算法改變,建議 置頂標星 ,否則可能收不到文章; 轉載註明出處即可 ,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