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創新

三個「天才少年」融了100億

2024-04-02創新

:三位90後創始人,各自締造出了一家硬科技獨角獸企業,他們也因而成為了創投領域最受歡迎的「明星」。

1

90後硬科技創始人,盡興狂奔

2023年的春天,年僅31歲的90後創業者楊植麟,成為了已經退隱的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的座上賓。

這背後的背景是,如火如荼的大模型市場讓張一鳴在新加坡坐不住了,為了惡補AI知識,他親自返回北京與各路人才交流。而楊植麟正是他在這個過程中選中、決心一見的AI人才。

兩代創業者的密談內容外人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在那之後的4月,楊植麟公開宣布成立「月之暗面(Moonshot)」;5月,張一鳴則赴香港創辦了一支個人投資基金,看中了投資科技方向。

▲(右為楊植麟)

風雲際會,兩代科技創業者的思想交鋒,或許正決定著他們今後各自在商業社會中的航向。

此後,月之暗面集合了約80人規模的團隊,迅速闖入國內大模型創業第一梯隊:

2024年2月,月之暗面宣布完成超10億美元融資,估值已達約25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產品層面同樣一路狂奔,3月18日,月之暗面宣布旗下的Kimi智慧助手將支持200萬字超長無失真上下文——這是已經釋出的大模型服務中最長的上下文輸入長度。

而這家年僅一歲的公司和它的90後創始人,還來不及歇口氣,仍在全情投入於大模型事業。

同樣在2023年,楊植麟的同級清華校友、另一個90後硬科技創業者姚頌,也在擁抱自己的關鍵時刻。

2024年1月,由其擔任聯席CEO的商業航天企業東方空間,終於將自研的全球運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中國運力最大民商火箭「重力一號(遙一)」送進了預定軌域。

在它騰空而起、擊破長空的時刻,超5000人觀禮的發射現場中爆發出了巨大的歡呼聲。

▲(重力一號發射升空前)

這也是東方空間的產品發射首秀。這家公司成立於2020年,在國內12家商業航天公司中最為年輕,但它的發展速度已然超過了許多「前輩」。

不待任何喘息,1月底東方空間又宣布再獲近6億元人民幣融資的利好訊息,融資估值達60億元左右,成為「準獨角獸」,接下來計劃再用2年左右時間實作「重力二號」的首飛。

90後,開始在硬科技領域全面開花。

比如同樣爆火的硬科技賽道人形機器人。2023年2月,出生於1993年的年輕創始人稚暉君(彭稚輝)官宣創立國內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慧創業計畫「智元機器人(Agibot)」,隨後在三個月內迅速完成A1與A2輪融資,締造出一家獨角獸。

智元機器人首款產品也在8月正式亮相,驚艷了整個市場。

2023年底,智元再完成了超過6億元人民幣的A3輪融資。據獵雲網援引知情人士訊息,這一輪融資於智元來說屬於超募,投資方甚至很難投進去,形成大家搶著要「隨份子」的情況。目前在其背後,已經集合了高瓴、鼎暉、經緯、高榕、百度、比亞迪、奇績創壇以及一批地方國資。

而這還遠遠不夠,稚暉君曾公開講道,希望將硬體成本長遠目標控制在20萬元級別,遠低於如今動輒數十萬美元的行業水平。

眾所周知,要降低成本,大規模生產是必由之路。

就在2024年2月底,智元官宣與上海臨港集團舉行了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協定簽約儀式,要攜手打造上海人形機器人第一座量產工廠。

從各種層面,90後創業者終於等來了自己的時代。

2

英雄出少年

在各自不同領域的三位90後年輕創業者,都正與時代的浪潮迎頭相撞。但在擁抱這寶貴的視窗期之前,他們同樣曾早於常人數年完成技術積累、精進商業嗅覺。

很難說,在他們的故事裏,「時勢造英雄」與「英雄造時勢」究竟哪個占比更多。

2011年8月份,兩個19歲的年輕人分別從廣東汕頭、湖南長沙出發北上。他們的目的地十分一致,都是清華大學。

長沙伢子姚頌,進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就讀。而和姚頌同一年入學的汕頭少年楊植麟最先就讀的是清華大學熱能系。

而一年以後,另一位年輕人、1993年出生的江西少年彭誌暉來到四川成都,入學電子科技大學。

很快,他們的天分就一一顯現,也為未來各自走上創業之路埋下了伏筆。

進入清華,姚頌很快意識到,自己並非天賦異稟、輕易能考高分的學術天才,但對動手研究、實際落地更感興趣。

正因如此,他從大一就加入了實驗室,認識了亦師亦友、對硬體加速、三維積體電路頗有研究的汪玉教授,以及師兄韓松等誌同道合的好友。

而楊植麟在熱能系度過大一後,始終感覺自己誌不在此,於是轉到了更感興趣的電腦專業。

在這裏,他的才華被充分挖掘:公開資料顯示在校四年時間,他的成績保持年級第一;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二十多篇論文,其中十多篇擔任第一作者;曾攬下Nvidia先鋒研究獎、Facebook ParlAI研究獎;學業之余,他還有精力創辦搖滾樂隊……

有人說,見過他的人,都會將他評價為「天才」。大學畢業後,楊植麟遠赴卡內基梅隆大學,用4年時間完成了一般6年才能完成的博士課程。

彭誌輝的成名,還要更早一些。

在電子科大求學期間,彭誌輝很快發掘出了自己對演算法和硬體的喜愛,頻頻參與各類競賽、動手設計,捧回近40個獎項。

2017年,他考上了電子科大的研究生。同樣在這一年,他開始在視訊網站bilibili經營名為「稚暉君」的帳號,分享自己自制機器人、進行各類實驗的過程,很快火遍了b站科技區。

▲(稚暉君b站主頁。圖源/bilibili)

當象牙塔內的青春倏忽而過,他們也都迎頭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2016年姚頌大學畢業時,市場中正掀起AI創投浪潮,曠視、商湯紛紛成立,撥動著他的心弦。

思來想去,他放棄出國讀研的安排。2016年3月,姚頌拉上汪玉、韓松創辦了AI芯片企業深鑒科技,自己擔任CEO。這一年,他年僅23歲,堪稱最年輕的芯片公司CEO。

而短短兩年之後,深鑒科技就被國際芯片大廠賽靈思看中、完成了並購。就此,年僅25歲的姚頌在自己的第一次創業中成功抽身,成為了賽靈思的人工智慧業務資深總監。

2016年,尚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就讀博二的楊植麟,與自己的清華同學創辦了AI演算法企業迴圈智慧。等到2019年博士畢業後,他拒絕了谷歌、Facebook、華為等大廠的高薪offer,選擇回國,全身心投入於迴圈智慧,業務定位於To B科技行銷。

2021年4月,迴圈智慧與華為雲官宣,合作開發了千億級NLP大模型「盤古」,成為大模型市場的一匹黑馬。

而稚暉君在大學畢業後,先是就職於OPPO研究院的AI演算法工程師崗位。 2020年,稚暉君透過「天才少年」計劃進入華為,負責華為昇騰計算產品線的全棧研發。

在華為,稚暉君曾獲得創始人任正非的盛贊,稱其為「華為創新的動力」。

可以看出三位90後硬科技創始人,無一不是擁有名校求學經歷和極強的個人技術積澱,甚至是成功創業經歷作為背書。凡此種種,才讓他們在近幾年站上潮頭。

3

硬科技的最好時代

實際上,90後,本就是創投熱潮中的一個顯眼標簽。

早在2015年的TMT創業熱潮、2020年的新消費創業熱潮之中,90後們的身影就頻頻出現。

比如曾經紅極一時的快看漫畫創始人陳安妮是1992年生人、健身平台Keep的創始人王寧出生於1990年、新消費品牌喜茶的創始人聶雲宸出生於1991年……

但硬科技還是不一樣,在互聯網紅利耗盡、新消費市場內卷的同時,更加「長坡厚雪」的硬科技賽道才終於迎來自己的高光。90後硬科技創始人們,也就此迎來了自己的時刻。

清科集團釋出的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共發生1449起投資事件,吸納投資金額1419.36億元,分別占市場總案例數及金額的30.4%和28.0%。半導體、電子裝置、IT投資量占到全行業的近三分之二。獲得大額投資的企業也多數分布在半導體、汽車、生物技術、清潔技術等科技領域。

而據供職於一家小型投資機構、關註AI賽道的Kevin告訴「市界」:「我(最近)見的科技方向創業者裏,可以說有60%都是90後,其中甚至有更年輕的00後。」

時代的春風久違地吹來,即便如此,由於硬科技市場報酬期長、門檻高,風口之下的年輕創始人們還面臨不少挑戰。

目前,90後創始人執掌的硬科技企業們的發展勢頭絲毫不減。看起來,他們也都卯足了勁兒,想要「奔跑」得更快一些。

就像一名月之暗面研發部員工告訴「市界」的,如今公司正以一種技術理想化的狀態向前奔赴:「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難免996,但我們辦公氛圍很好,研發部還常在工位開開玩笑。而且結構也很扁平,創始人工位和普通員工的在一起,有問題可以直接溝通KK(楊植麟英文名Kimi,員工昵稱其為KK)。」

而在商業火箭「重力一號」的成功背後,東方空間與姚頌同樣「繃緊了肌肉」,姚頌曾坦言自己維持著7*24工作、「半夜12點秒回訊息」的狀態。未來兩年,東方空間還直面新型號火箭「重力二號」研發的挑戰。

根據官方公布的資訊,「重力二號」針對更高軌域發射需求,計劃實作部份回收、重復使用,起飛推力900噸,近地軌域運載能力15噸,太陽同步軌域運載能力8噸,地球同步轉移軌域運載能力4噸。

而按照規劃,東方空間計劃讓「重力三號」能夠支持海上回收。

智元機器人的2024同樣開足馬力,目前公司正在國內外招聘各類人才。根據官方釋出的JD,除了完善科研與套用落地兩端的布局,智元還在積極尋求產業鏈投資/並購等機會。

2月28日,智元機器人舉辦了首屆股東大會,會上披露了2024年的計劃:以遠征A2和絕塵C5新一代產品為引領,實作工業與商業場景賦能,聚焦客戶需求,透過技術創新,打造最具競爭力的智慧機器人產品,助力企業智慧化升級。

就像Kevin對「市界」說道的那樣:「在順風的時刻,企業更要深挖洞、廣積糧。」創投的春風,終於吹拂到了優秀90後企業家的身上,盡管未來征戰之路仍然漫長,他們正在積極做好準備。

(Kevin為化名)

參考資料:

【90後姚頌:從AI芯片到航天,為東方探索空間】,澎湃新聞 張靜


投資 · 傳媒 · 創新


關 於 本 文

  • :董溫淑

  • 來源:市界(ID:ishijie2018)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創平台所有。

  • 精 彩 文 章

  • 1.

  • 2.

  • 3.

  • 4.

  • 5.

  • 致力為讀者提供精彩、深度、有料的商業財經內容

    為企業提供全媒體品牌策劃、內容創作、推廣傳播

    Hi,U can also follow us

    出品 | 商界傳媒內容編輯部

    投稿/合作/爆料 聯系微信:JEFF_MAIN

    你再主動一點點 我們就有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