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的李大爺,今年70歲了。
因為年輕時忙於事業,李大爺沒顧上成家,那會兒只覺得單身很瀟灑,也沒想那麽遠。
可是,眼看身體每況愈下,李大爺開始憂心了:
自己未來可怎麽辦?
結果,怕啥來啥。
去年7月,李大爺生了一場大病。
手術後,醫生囑咐他要在家靜養,一日三餐要清淡有營養。
李大爺默默應聲,卻十分犯難,因為他身前身後,無人可依。
後來,他想起了自己久未聯系的侄女李欣。
但李欣平時要上班,下班還要帶兩個孩子,也很難抽出時間照顧李大爺。
最後,考慮到李大爺身邊沒有可以托付的人,李欣便決定將他送去養老院。
一開始,李大爺還十分抵觸。
到後來,家裏人「軟磨硬泡」,紛紛勸說,李大爺才勉強同意去養老院。
可沒想到,去養老院不到3個月,李大爺就嚷著不願待下去,執意要回家。
他說:
這裏的飯菜不合胃口,吃了拉肚子。
隔壁老張睡覺打呼嚕,打得震天動地,吵得我睡不著覺。
……
每次接到養老院打來的電話,李欣都很無語:
「伯伯,你看我家裏還有一大一小,實在不行,咱們回家請個保姆。」
李欣說得還算客氣,李大爺也聽出了弦外之音。
無奈之下,李大爺只好繼續待在養老院,可他的精神狀態卻越來越差,幹啥事都沒了往日的興致。
李大爺一生好強,萬事不求人,但住進養老院半年後整個人憔悴了很多。
「可能這就是命吧,談不上幸福與不幸福。」
當下,像李大爺一樣境遇的老人,也有不少。
走過青春,幸運的人能夠遇到恩愛一生的「戰略合作夥伴」;
也有很多人和差不多的人結婚,過著差不多的日子。
但還有一些人,他們不願將就,寧缺毋濫,不知不覺人到晚年。
那些一輩子不結婚的人,晚年生活都怎麽樣了?
看過一部紀錄片【自梳】,印象很深。
片子講述了一群「自梳女」的真實故事。
她們這個群體還因為幾位90歲高齡的老人金句頻出,火上熱搜:
我們就是所謂的「剩女」,沒嫁人,所以被「剩」了……但是我完全不在乎。
自己嫁給自己,最快樂。
無一例外,這些老人一生不婚,但她們的「後來」,卻和我們以為的完全不同。
90歲的黃愛聯,就是其中一員。
作為家中長女,年少喪父的黃愛聯,早早離開家鄉去香港打工。
盡管年幼,卻主動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
21歲時,因為爆發戰爭,黃愛聯回到老家,回鄉後,黃愛聯被告知弟弟妹妹要結婚。
這本來是件喜事,但黃愛聯卻有點為難。
因為在她的老家,如果老大未婚嫁,弟弟妹妹就不能結婚。
從小單槍匹馬慣了的黃愛聯,決定「自梳」,選擇不嫁。
多年以後,也有人給黃愛聯介紹物件,對方條件十分優越。
可黃愛聯卻有自己的想法:
成家的話,就要思前想後,對方肯定要我守一堆家規,但是我習慣自己的生活,自己說了算。
平日裏,黃愛聯自己能做的事情,絕不假手於人,洗頭、晾曬衣服、簡單整理床鋪……
午後,看電視劇、打牌、嘮嗑,腦子不停地想事,她的反應有時候比一些年輕人還快。
生活上的自給自足,讓黃愛聯有了勇敢、堅韌、淡然的品質。
耄耋之年,她和一群小姐妹「抱團養老」,平靜而愜意。
然而,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一輩子不結婚也是。
在有些人看來,一輩子只跟自己過,瀟灑、自在,有事就忙,沒事休閑,過得逍遙又舒心。
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份人的現狀是: 漸漸變得越來越煎熬。
我的姨媽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姨媽今年60歲了,年輕時的確活得很自由,很瀟灑,而且那時她堅信自己不會後悔。
作為那個年代別人眼裏的另類,她從沒覺得尷尬,而且還感覺很光榮,很是自信。
可等真的老了,她卻發覺日子沒那麽好過了。
有段時間,姨媽因為胃病住院,她一個人躺在醫院裏,才發現需要幫助時,身邊一個人也沒有。
平常,姨媽的朋友很多,但關鍵時刻,沒有誰能把她的事當自己的事來看待。
她有侄子,也有外甥,但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小家後便很少聯系了,突然有事找他們根本開不了口。
在這種情況下,她忽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單。
好在她還有錢,托人找了個護工,可她和護工根本沒話說。
護工一開口就是家長裏短,比如跟老公吵架了,孩子不爭氣等。
這些瑣碎的日常,姨媽從來沒經歷過,在別人那裏這些是生活的煩惱,可在姨媽看來,竟有些羨慕。
如今,姨媽經常說:
要是年輕的時候找個人結婚,生個孩子,也許現在就不會這樣了。
姨媽的話,不禁令人深思:
一個人晚年過得幸不幸福,究竟與婚姻和孩子有沒有關系呢?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熱度很高的話題:
那些不結婚、不生娃的人,晚年會過得很慘嗎?
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在當下這個時代,生了孩子,父母就要投入巨大的精力。
倘若教育得不好,晚年可能還多了一個不孝子,所以養兒未必防老,不如一直單身一直爽。
不婚不育未必晚年過得慘,把養孩子的錢花在養老院裏,也能過得很愜意。
這個話題有近萬人參與討論,其中很多人對「不婚不育」的生活持樂觀態度。
有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1年,中國結婚率持續下降,且平均初婚年齡向後推遲。
大多數年輕人「不婚」的原因,總結起來也很簡單:沒「票子」,沒自信。
一方面,只要牽扯到房子、車子、孩子,肩上的經濟壓力便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對婚姻較低的期待,讓年輕人堅信低品質的婚姻不如高品質的單身。
結婚與否在於個人,但無論步入哪種生活,都要提前做好應對風險的規劃。
老無所依,便是其中一個。
不管是兒女雙全,還是無兒無女,它都是當代老年人面臨的一個普遍困境。
2017年12月,南京一位90多歲的老人,因為手不靈活開不了門,被困在家裏,一直孤零零地站在視窗。
被鄰居察覺時,她已經餓了兩天了。
其實家裏的冰箱塞得滿滿當當,兒女們給她準備了一周的飯菜,但她不會用微波爐,不知道怎麽加熱。
家裏的鑰匙,就掛在她的脖子上。
之前,還看到一個新聞,重慶一位獨居且單身的71歲趙大爺,經常喝完悶酒撥打110電話。
有時說沒帶鑰匙,有時說摔倒了,1年竟然打了1483次。
其實他沒出什麽事,就是一個人生活實在太孤獨,想找人跟他說說話。
有人說:
父母的家永遠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卻從來不是父母的家。
看多了相關的新聞,不禁反思:
一輩子無論結不結婚,我們都要變老。
老了,我們到底該怎麽辦?
有一個專項調查指出:
從2015到2035年,中國的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
一邊,是老年群體數量的逐年遞增;一邊,是老年人生活品質的參差不齊。
面對窘境,老年「單身漢」應該何去何從?
1. 提前規劃
結不結婚,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品質。
但是,面對終究要到來的「老年時代」,我們還是要提前思考:
在哪裏養老?
是獨自宅家,還是去養老院?
用哪種方式養老?
是抱團養老,還是找人上門單獨照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提前規劃人生的「最後一公裏」,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
不管選擇哪條人生道路,都要未雨綢繆,估量優劣,權衡利弊,只有如此,才能在晚年不被輕易擊垮。
不打無準備之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 儲蓄健康
白巖松曾在一次演講中說:
「想要養兒防老幾乎不可能。
不是兒子不孝順,而是一對小年輕上面有四個老人,這四個老人頂上可能還有老人,請問他養得起嗎?
所以,老人的第一要事是攢健康,儲蓄健康比儲蓄錢管用。」
上半場,我們犧牲健康換取金錢;下半場,一定要把健康主動「置頂」。
定期去醫院體檢,及時註意身體釋放的各種訊號,為健康投資,科學養生,給健康「做加法」。
別等到來不及,才想起「我應該」。
3. 管理財務
步入老年,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階段,優雅地老去,只會發生在部份人身上。
看過這樣一段話:
「到了一定年齡,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要去麻煩兒女。
自己有錢的話,就自己照顧自己,只有這樣做才活得有底氣。」
人老了,兜裏有錢才能享受高品質的晚年生活。
任何時候,都不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別人身上。
要留個老窩,存點老本,這樣的晚年才踏實幸福。
看過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
結婚不是人生的必答題,它更像是試卷最後的一道附加題,答對了加分,不答不扣分。
結不結婚,有無孩子,只是人生的一種選擇,無所謂對錯。
每個人都會老去,如何幸福地安度晚年,才是我們真正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畢竟,生活是自己的,陰晴冷暖,也只有個人知曉。
作者 | 今夕何夕 ,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選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