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在全國最好吃的潮汕,哪道菜才是本地人的top 1?

2024-06-10情感

『對於我來說,粿,在家鄉之外,是難得的,它像是記憶裏的卡點,又像是象征著我身份歸屬的食物,又是我與家之間無法被替代的信物。』

作者|裏好看

最近的廣東雨水不斷,轉幾趟地鐵去買菜。這是一個有紅桃粿、無米粿、粿條、粿汁粉、魚飯、牛筋丸、梔粿等潮州特產小吃的菜市場。有幾家檔口的老板是潮汕人,大多貨物從潮汕運送過來,有些食物還是當天運來的,講究一個原汁原味的新鮮。只要你靠近,老板就會用一口地道潮汕話跟你打招呼。

離家求學工作已經十多年,我的胃對食物的接受已經到了海納百川的程度,但每當想家時,我就會來這裏。一是在這裏,我不開口說話,就有人用潮汕話開啟話匣子,讓我有一種身份的歸宿感。第二,也只有在這裏,才能買到家鄉的小吃,還有各種「粿」。

每當身邊有人問起,「潮汕人是不是每家每戶都吃生腌,每天都吃牛肉火鍋,你們是不是只吃清蒸白煮……」

最初面對這些問題,我都會急急忙忙解釋,生怕別人誤解了潮州,而今,隨著自己也屢屢作為一個外鄉人遊歷別人的城市,我發現很多時候,留給旅客的時間跟空間的並不多,身為旅客,去到一座城市,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去做有限的選擇,也讓我學會了不再局限判定一個地方的美食,就像很多外來的朋友看來,潮州約等於牛肉丸+生腌,但實際上,潮州人一年四季,日常飲食結構豐富, 其中,以「粿」系家族尤為龐大,簡直到了「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粿」,無粿不歡的程度。

據傳,潮汕先民因戰亂遷移,後定居在潮汕地區,落地之後,依舊沿襲祭拜祖先的習慣。南粉北面,先民就地取材,將糯米、粳米等食物,代替制作成粿品。

「粿」系家族如果要分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族之龐大,成品之多樣,根本無法用單一內容、形狀、原料來分類。

紀錄片【風味原產地】

在我認知裏,粿可以分為「日常款」及「限定款」。 日常款就是一年365年,一日三餐,只要你想,就能享用到,如粿汁、粿條卷、粿條湯、鹹水粿、糕粿等,「限定款」就是節日或時節限定,此處包括紅桃粿、酵粿、甜粿、鼠殼粿等,它們承擔起祭拜祖先、拜老爺等作用,一年四季不常有,只有在特定的季節或節日,才會有店家售賣或者家中自行制作。

日常款,可以是一日三餐的某一頓,也可以是「頓仔」、點心(非正餐,通常指午後到晚餐之間吃的食物)。

每次回家,要是搭乘的是下午的列車,從潮汕站下車後,直奔一家老式粿汁店。在如今都是電子支付的時代裏,老板依舊堅持使用現金付款。店裏只有幾張桌子,下午三四點人少,點一份小碗粿汁。

粿汁是用小鍋加高湯煮沸,再抓一把粿汁皮煮透,起鍋倒入碗裏,再碼上豬腸、鹵蛋跟豆腐泡。

熱騰騰粿汁上來,先喝一口湯,咕嚕熱湯下肚,味覺瞬間被開啟。聽說老板有親人在海南,店裏面用的是正宗的海南白胡椒。胡椒並不完全研磨成粉末,保留一定的顆粒感。白胡椒跟豬腸是最佳搭檔,白胡椒的辛辣沖淡豬腸的腥味,又不過分掩蓋豬腸的香味。粿汁皮香糯而不爛乎,一勺粿汁皮,一口湯汁,米漿的香味和著豬腸富鹽水的風味,再加滿一勺潮州的辣椒,呼嚕一大碗一掃而光。

如果是搭乘夜班車, 那回家的路上就要去橋頭的粿條鋪打包一份粿條卷。

粿條卷,與南寧的卷粉、越南的卷粉,還有陽江的豬碌粉外形相似,但粉皮不同。潮州的粿條卷,用研磨的米漿,蒸得剔透,講究薄而不透,大人們總說,衡量一家店老板手藝,就是要看粉的薄度,可我卻很愛一張厚厚的外皮,享受紮實的口感帶來的滿足。蒸成型的粿條,鋪上佐料,如鮮肉、竹筍、酸菜、菜脯丁、芋頭、玉米等,淋上店家秘制的醬汁,每家醬汁不同,有醬油混蒜頭油、芝麻等。講究的店家,會註重水源和水質,特地進山去搬運泉水,並標註「登塘粿條」「登塘山泉水」等,以此來彰顯自身的粿條與別家的不同。

如果說這兩道是私人特愛,那粿條湯就是大眾喜好的。早些年,西湖公園旁邊的鎮記未一分為二,也未成為遊客必打卡的地方時,它只是一家老牌牛肉粿條店,也是朋友聚餐的好去處。一份牛雜粿條,鮮嫩牛肉,爆汁彈牙牛肉丸,粿條浸泡在濃郁湯汁中,每一根粿條泛著的油光就像閃爍著熠熠星光。我在洛陽吃牛肉面時,想到了潮州的粿條湯,面有一種壯闊感,粿條卻有一種細膩感,而這也像潮州人的飲食習慣,講究精和鮮,還有一口原汁原味。

還有一道粿,它並不常見。記憶裏,上高中時有攤販走街串巷吆喝,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而如今,有幾家散落在菜市場或小街頭巷尾, 遠遠沒有粿汁、粿條等普遍,它就是糕粿了。

糕粿,形似年糕,但是口感及味道是大不相同,它主要由粳米加水磨成粉漿,再進行層層澆築完成,先蒸一層,成型之後再直接倒漿澆築第二層,以此類推。據說要澆築到十二厘米左右,再放置晾涼,最終再切成一塊塊菱形狀的糕粿。

紀錄片【風味原產地】

一份滿分糕粿,是色香味俱全的,外表金澄澄,蔥花點綴,咬下去外酥裏嫩,外皮是裹著咖哩和一層輕薄金黃蛋液,內裏是嫩滑的糕粿,糕粿本身並無味道,必須有蛋液、菜脯丁、肉沫、蔥花等點綴。各家有各家的看家本領,有人會撒上蘑菇和花生碎、蝦米等,有店家澆醬油汁,有人淋上魚露。今年回家過年,站在菜市場一小視窗外排隊等老伯炒糕粿,見排在前頭的小哥掏出一袋牛肉,讓老伯加在糕粿裏,大為感嘆,這該得多美味啊。

除以上的粿外,日常的粿還有下火清涼的草粿、包著竹筍的無米粿、煎得焦香的菜頭粿等等,點綴著一日三餐,讓「民以食為天」的人們,從未在「食」這道題犯難。而除卻「日常款」,「限定款」們,也以自己獨特的身份,串聯成食物的地圖,讓飲食體系更豐富,也賦予「食物」更多的文化與意義。

這幾年過完年上廣州,母親總會把拜完祖先供了神的食物打包好, 紅桃粿、甜粿、鼠殼粿、鵝肉、黃皮、肉脯等等,分成一袋袋,放在紅色塑膠袋子裏壘整齊,放在我的行李箱。

紀錄片【風味原產地】

過年拜神的白色甜粿,白嫩細膩,色如璞玉,放涼了吃,口感清爽彈牙,蒸熟又變成不同的風味,香糯綿香又沾牙。既可以用線割一小塊吃,也可以切成一片片裹著蛋液煎,蒸是保持原味,清清米香,小時候最喜歡就是切一塊放在嘴裏,把它當做泡泡糖吹泡泡。而煎著的是激發了另一層美味,混著蛋香,口感更為豐富。這個甜粿,一般在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也是我期待的一道美食。

比起甜粿,鼠殼粿顯得粗獷。 從家裏帶過來後,迅速放入冷凍層,想吃的時候就拿出來放在蒸籠上,蒸上一會就能食用。我掌握不了時間,總是把外皮蒸得軟塌塌,可吃的時候,軟糯外皮混著芭蕉葉的清香,內裏是放足料的紅豆,甜而不膩,有著江南甜品糯嘰嘰的口感,又有著潮汕特有的風味,實然美味。

盡管如此,每頓一個就已經足夠了,吃上兩頓就將它擱置了。再想起來時,已經過了幾個月了。清理冰箱,翻出角落裏面的鼠殼粿,芭蕉葉凍得脆響,鼠殼粿像石頭塊狀,硬邦邦的,由於時間過久,拿捏不定,不知是否能吃,但又不舍得扔,只得把它又放回冰箱,就像保存標本一樣珍貴。

電視節目【家鄉至味】

對於我來說,粿,在家鄉之外,是難得的,它像是記憶裏的卡點,又像是象征著我身份歸屬的食物,又是我與家之間無法被替代的信物。

有段時間我總做一個夢,夢見我又要離家,爸爸騎自由車去橋頭粿條鋪給我打包粿條卷,爸爸還沒有回來,但我又趕著坐高鐵,焦躁的來回走,伸長脖子望著路口依舊沒有回來,我只能坐車離開了,而我在去往高鐵的路上,收到了爸爸的資訊,說打包了粿條卷回家,卻發現我離家了,我在車上特別難過,然後就醒來了。我想,每個潮汕人的胃口,應該都藏著這樣一道粿,像刻在血液裏的DNA。

END

本文作 :裏好看

微信排版:布雷克

微信稽核:同同

本文為讀者投稿。

你的家鄉有什麽美食呢?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舌尖上的最愛,歡迎隨時給【三聯美食】微信投稿!

原創投稿發至: [email protected] 此信箱長期開放。

投稿需保證原創,且從未在任何公開平台發表過。 請作者保證投稿作品為自己的原創作品,未在任何公眾平台(包括個人公眾號)釋出過。作品(包括圖片)不含任何偽造、抄襲、洗稿及其他侵犯他人財產權、肖像權、智慧財產權問題,不涉及國家機密及他人商業秘密。若作品發生侵權或泄密問題,一切責任由作者自負。如因作者侵權等事項給本刊造成直接間接經濟損失,本刊保留向作者依法追償的權利。

一經投稿, 即預設由【三聯美食】編輯修改及發送。 20日之內未收到回復者,可另投他處。

來稿請寫明 聯系 方式 ,標題註明「 稿型別+ 章標題 」。

稿件字數 2000-3000字 為佳。

一經采用,我們將提供有競爭力的稿酬,真的特別有競爭力!

期待你的文字。

歡迎來到 「三聯美食」


長按二維碼關註

天南海北 一起吃喝

投稿信箱

[email protected]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