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一代父母正在重新養育小孩

2024-05-28情感

關心身體,

也關心精神世界

【我的阿勒泰】收官後不久,劇中有一段對話還被廣泛流傳。

女兒李文秀問媽媽「自己是否為有用的人」,張鳳俠反問女兒:「啥叫有用?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麽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很多人被這段話狠狠戳中,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幾乎很少有父母告訴我們,原來一個人可以什麽也不做,僅僅因為自己的存在,就值得高興。張鳳俠的教育觀讓人放松,振奮,讓人忍不住去思考何為「有意義」的活法。由此它也引發了更進一步的探討: 如果從小聽著這樣的教育理念成長,我們是否會成為不一樣的大人?如果我們成為父母,是否願意這樣養育小孩?能為他們提供怎樣的教育環境?

健康、良性的教育觀,也會「反哺」於和諧的親子關系

如今更多人意識到這種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除了關心孩子身體好不好,更願意為孩子拓出一小塊自由的疆域,讓他們擁有更多興趣愛好及更廣泛的精神追求,希望孩子可以成為自己。但具體該怎麽做,如何更早地知道孩子喜歡什麽?如何挖掘他們的聰明才智?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的困惑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5月22-5月28日,我們與飛鶴一起線上下舉辦了「1000天大腦發育科普特展」,與更多家長探討孩子的成長與教育話題,也和其中三位家長聊起這些年各自走過的育兒彎路及真實感受。大家坦誠自己曾焦慮過,迷茫過,被魚龍混雜的資訊誤導過,因此需要一邊學習一邊實踐。而在如何帶領孩子 「探尋更有意義的生活」問題上,他們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思考。

點選觀看視訊

放過自己,

成全孩子

Giada大概在女兒一歲時就意識到,育兒不能完全照搬書籍理論,否則不是逼瘋大人就是搞壞小孩。女兒有段時間不愛自己吃飯,Giada按照書裏一些可實操的方法,耐心講解「寶貝,我們現在做一個遊戲,吃完就會變超人哦」。結果Giada苦口婆心講大道理,女兒面無表情,堅決不拿勺子不吃飯。

Giada是有過挫敗感的,書中反復提到,只要堅持這些方法,孩子一定有所改變。如果還沒有,那一定是方法執行得不夠堅定。 「總之最後矛頭就會對準自己,要麽自己有問題,要麽孩子不行。」

Giada在活動現場跟其他父母交流時,發現大家都有類似經歷。有的孩子沒辦法自己如廁,有的孩子不會午睡。相互分享這些故事後,大家的焦慮感反倒減輕了不少,也最終意識到,「養育路上,最看重的,應該是孩子,而不是書上的答案;最應該了解的,也是孩子,而不是教科書上的標準寶寶。」

Giada帶著女兒參觀文化產業園區

Giada這幾年開始實踐抓大放小,只要不是原則問題,都會學著慢慢接受。女兒不願意自己吃飯,就先餵她吃,只要不揪著這個問題,女兒就不會感到壓力,會慢慢對吃飯這件事情產生興趣。

但像女兒的心理健康問題,Giada不敢疏忽。她記得家裏老人帶女兒滑過一次滑梯,當時看到孩子遲遲不肯上前,老人隨口說出「姑娘膽子小,不敢滑」。Giada聽到後立即上前制止,她不願意給孩子輕易貼上什麽標簽,她會采用積極的心理暗示,一遍遍告訴女兒「沒事不怕,你是勇敢的。」

她希望女兒是在被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 成人後很容易想起的,就是被家人托舉的安全感,它是一個人樂觀的「精神底子」。 因此Giada會常常誇女兒漂亮,可愛,勇敢。無論透過什麽大大小小的關卡,都會當成破了吉尼斯紀錄一樣來誇女兒。

因為收獲的誇贊和善意足夠多,4歲的女兒也不吝嗇自己對Giada的贊美,她常常會說,「媽媽你今天這件裙子真漂亮」。有時上班前剛吹幹頭發,會收到女兒一句「媽媽你的頭發好香啊」。

與Giada類似,阿綿這幾年也格外在意孩子的心理能量培養。回憶起自己的成長歷程,基本是在掃興父母的言語打擊下艱難度日。「你跟他訴說煩惱,他會讓你更加煩惱。你跟他分享喜悅,他會讓你的喜悅瞬間消失。」

他提到一個例子。小時候打碎一個碗,父母只會大聲斥責,「怎麽回事,就不能小心一點嗎」?如今看兒子遇到這事,他第一時間先關切地詢問,「有沒有紮到腳」,後面才是「下次記得小心一點哦,你站旁邊,我來打掃。」阿綿會下意識地去安撫,而不是痛斥。

更多時候,教育是自然發生的,是延續在日常的相處細節裏。兒子有段時間對遙控器感興趣,好奇為什麽上面的按鍵一按,電視就會忽然亮起來。這時阿綿通常會笑著摸摸孩子的腦袋,讓兒子自己去研究試試。兒子拆開電池,把電池掉轉位置重新組裝。一次裝上沒響應,會繼續翻轉反復實驗,一次不行多次嘗試,直到電視成功開啟。

這也是阿綿認可的科學教育方式,給孩子自主權,讓他自己發現,自己研究,自己解決。 「他會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世界多麽有趣好玩,眼睛和耳朵會隨時伸向四面八方。只要保持好奇心,他的生活會天天精彩的。」

阿綿與兒子快樂玩耍

有段時期阿綿也認同「孩子的智商靠基因遺傳」,但他逐漸意識到這套理論不全對。他與一些家長聊起後天環境的重要性,他們看過太多在早期表現過人天賦的小孩,沒遇上好的環境支持,父母也不註重培養,結果成長後期迅速隕落,讓人惋惜。

「重要的還是在後天適時地觀察孩子,給他安全感,讓他去追求自己的那些東西。」

迪迪是很早就意識到孩子大腦發育重要性的那批人。女兒不到一歲時,她帶著孩子去檢查過微量元素是否缺乏。她也不是焦慮,只是認為在這個時代因為營養沒跟上,而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未免太過可惜。因此在孕期,迪迪會格外註意自己的蛋白質和維生素補充問題。

在她看來,2歲前孩子大腦變化快,腦神經元的連線就像快進鏡頭一樣,一秒一個樣。那這段時期就做好大腦發育的後勤保障,讓大腦發育盡量不掉隊。女兒在1歲半時也經歷過挑食階段,不吃蔬菜和主食。迪迪先是愁苦了一陣子,擔心營養跟不上,但隨即就想開了,「大人還有不愛吃的食物呢,為什麽要勉強小孩。」她會用補品給孩子補充元素,比如缺鋅和鐵,就會單獨給女兒補充。

迪迪女兒跟隨音樂,隨意擺弄身體

問迪迪現在有沒有比較焦慮的育兒問題,她也答不上來,只是覺得女兒還小,未來的事情無法想象太遠。關於之後會不會加入雞娃大軍,她希望自己不會。她仔細設想過,孩子的教育當然重要,但不是家庭唯一要考量的指標。良好的家庭氛圍,夫妻關系更重要一些。

她很喜歡一位網友媽媽@劈裏啪啦愛學習的育兒觀點,「 所謂的養育,先有養再有育。 養,是要一起吃很多飯、一起走很多路,一起經歷生長的疼痛、熬過難以入睡的階段,在春暖花開的日子一起踏青遊玩。在與孩子交流互動中,建立互相信任和依賴的親密關系」。

她希望給女兒提供的家庭養分,足以培養她天真、浪漫的性格底色。孩子在童年時期受到的情感熏染、浸潤,不見得很快能有所釋放,但到成人之後,會發現原來是那個滋養了內心。

把握孩子的黃金1000天,

順應天賦快樂長大

在活動現場,很多家長提到美國作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寫過的【園丁與木匠】,這本書幫他們在不同階段緩解了內心焦慮。裏面講述了兩種典型的父母教養方式。園丁式,意味著家長要觀察孩子是什麽種類的花,看孩子屬於玫瑰還是牡丹,需要哪種種植方式,要根據不同的土壤環境及光照條件,給孩子施不同肥料。

而木匠式的養育方式,父母心裏永遠會有一張圖紙,不管什麽孩子,一律按圖紙雕琢,有父母上來就把孩子打造成一把椅子,也不考究是否適合。他們塑造的是孩子的一個外在表現,而且在這種強行的雕琢過程中,必然會傷害到孩子的特質風格及心理內核。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深遠且多方面的

如今更多家長意識到建立園丁親子關系的重要性,想給孩子溫暖,安全的環境,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發展。 飛鶴也連續多年在5月28日「中國寶寶日」提出倡議,鼓勵大家科學養育,在帶領孩子飛得更遠的同時,打好孩子的地基,盡早挖掘孩子的興趣和特質,幫助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因此飛鶴特意聯合北大醫學-中國飛鶴營養與生命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哈佛BCH、人民網、新華網等機構以及多位權威專家,聯合發起「1000天大腦發育科普行動」,透過專家科普講座、萬場線下科普互動、「聰明育兒紅寶書」發放等系列活動,普及生命早期大腦發育和營養知識,讓更多家長認知到生命早期1000天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為嬰幼兒及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科學的指導和支持。

家長在「打卡墻」上相互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

要好好把握從孕期到嬰幼兒2歲的時間段,意味著要及時關註孩子腦部發展規律,給予充分的營養補充,同時也關註孩子的情緒健康問題,不以大人的權威給孩子施壓、不把自己的憤怒情緒帶給小孩。

在活動的交流過程中,更多父母意識到,他們在為一個自己沒時間享受的人生奮鬥,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這樣。在為他們做好大腦發育的保障工作外, 期待孩子們盡早找到感興趣的事,擁有朋友,享受快樂。

策劃丨 三聯.CREATIVE

監制丨 沈藝超

微信編輯丨 李暢

作者丨 祝有肉

設計排版丨 cc

圖片來源丨 受訪者、 飛鶴、視覺中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