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做到高管仍被罵「瘋女人」,職場女性會經歷哪些汙名化?

2024-05-15情感

點選上方藍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設為星標 ⭐️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在一些社交媒體的熱搜上看到過「閔熙珍」這個名字?

給不太關心南韓娛樂圈的朋友們簡單介紹一下,閔熙珍是一位南韓女團制作人,因不滿一手帶出來的女團被公司老板復刻 (推出了一個新女團) ,於是發起內部檢舉。為了反擊公司對此事的回應,她又召開了一場釋出會。

而正是這場釋出會上她的表現,以及一些媒體對此的解讀,進一步把她推上了輿論的焦點。

本來覺得這是一場南韓娛樂圈內部的權力鬥爭事件, 但我們發現,竟然有相當多的打工人在看過釋出會後,深深共情了。

這些留言高頻提及了「瘋婆子」「情緒化」等外界對閔熙珍的塑造方式 ,大家圍繞「職場發瘋」「到底是在搶功勞還是在奪權」有很多爭議, 很多人都聯想到了自己在工作場合中壓抑的情緒和一些被動時刻。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由來已久的「瘋女人敘事」,以及這種敘事會如何影響到每一個人。

職場裏的瘋女人敘事:情緒不穩定、歇斯底裏、瘋婆子

說實話,閔熙珍會引發如此多關註可能是因為,我們很少有機會在公共的輿論空間裏,看到一個女性如此不顧體面、不害怕後果、且如此正式地 (召開媒體釋出會) 站出來回應他人的指控,把矛盾攤開了放在台面上說。

她的確在會上說了臟話、充滿情緒、並且攻擊性拉滿,但與此同時,她也在據理力爭,對來自公司的指控做出了正面回應。

在有些媒體的報道裏,這樣做是工於心計的。有些網友也認為,打份工而已,何必呢。

這種經典的瘋女人敘事, 本質上是一種固有的性別認知,對於女性來說,它尤其具有殺傷力。

這是因為同樣的情況下,男性高管偶爾的憤怒流露,可能會被視為是具備殺伐果斷領導特質的表征,不僅不會影響其聲譽,反而會增加大家對其權威感的認可。

女性高管一旦流露出情緒化的態度,憤怒或流淚,他人往往會加深一種對女性的負面刻板印象——女人果然是缺乏理性、情緒化的,並得到「瘋女人」的評價。

當瘋女人的敘事盛行, 職場女性們紛紛選擇了「有意的隱形」策略 ,比如刻意避免與同事發生沖突、用友善軟化自己的自信、在不引起別人註意的情況下完成任務,這種 策略的後果是,她們最終往往覺得自己很受歡迎,但不會得到重視,也失去了晉升的機會 [3]

她們中的許多人雄心勃勃,有動力,成就斐然,但卻不願意或矛盾地承擔領導角色。從表面上看,人們會認為這是缺乏信心。

當女性表現出矛盾心理、缺乏抱負或缺乏自信時,往往來自她們生活中的負面經歷和資訊。女性對自信或抱負的表達往往會遭到負面評價和偏見的資訊,認為她們太過「自我推銷」,甚至自私。

一項職業性別統計數據也顯示, 45.7%的女性擔心在工作中被視為「專橫跋扈」 ,而38.1%的女性擔心自己可能被視為「惡毒」 [8]

總的來說, 瘋女人敘事就像是一個惡性迴圈,越多的女性遵循這套敘事,就越難透過管理層的競爭,因為她們看起來缺乏領導應有的果敢和權威 ;而好不容易獲得了晉升機會的女性高管,也容易因為「情緒化」遭受瘋女人的評價,遺失職位。

專門研究「憤怒」的學者Fischer(2010)認為,傳統的社會性別敘事裏,兩性往往背負了不同的性別期待。其中, 憤怒和攻擊性的表達是男性陽剛的象征 ,例如尚格·雲頓在【終極標靶】中飾演的角色,而 女性的憤怒和攻擊性會被視為「不像個女的」「缺乏女性氣質」。

於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秉持一種「憤怒的男性」和「溫柔的女性」的印象,它也廣泛地存在於職業、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影響了許多代人所持有的性別印象。

這套職場中的性別印象,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女性在職業發展時對自己進行限制和選擇閹割。很多女性可能自己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女性不敢主動爭搶)

尤其當女性在競爭時,她們往往更傾向於退縮,而不是表達「我想要」的態度。

女性的職業選擇受困於:善於溝通、穩定和文職工作

至此,「瘋女人敘事」勾勒出的完美職場女性形象已經躍然眼前:認真負責、通情達理、體諒他人、不炫耀自己、不與他人爭奪利益,總是默默地在背後支持著團隊。

有人可能會說,這有什麽不對/不好的嗎?我是男的,我也是這樣的人啊。

然而,社會總體對兩性的職場印象的確是存在差異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工作或學習等組織裏 人們更頻繁地使用任務導向的形容詞來描述男性,比如分析能力強和有能力,而對於女性則更頻繁地使用關系導向的形容詞,比如富有同情心和熱情 [7]

這似乎也影響了女性的職場選擇。她們更頻繁地自願承擔並被分配到對晉升沒有幫助的任務,比如在委員會任職或策劃聚會 [1]

據國際勞工組織的調查顯示, 在許多部門和職業中,女性仍然在工作場所扮演著傳統的女性角色。 例如, 護理或兒童保育相關的職業 中女性所占比例特別高, 達到90%以上 。教學和教育領域的職位中也有大量女性, 特別是在小學和幼兒教學領域 。同樣,與烹飪和清潔相關的初級職業中女性的比例也很高,文職和圖書管理員的職位也是如此 [5]

過去,每當討論到這些現象,主流聲音總是認為這是男女性天然的大腦差異,但 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女性和男性的大腦並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2]

也就是說, 女性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伴隨著社會固化的刻板印象,被困在了有限的工種裏。 而這些工種本身的經濟收益並不高,其工作量難以被看到,但所付出的情緒勞動往往是巨大的。比如護理、教師和家政服務等 [5]

而長期以來, 更易得到晉升、工作量更容易被衡量和看到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其勞動力則一直以男性為主 ,資訊和通訊技術(ICT)部門的婦女人數不到四分之一 [5]

另外,就收入而言,一項來自英國工會的數據顯示,歐洲的男女薪資差距為14.3%,這意味著 女性員工平均每年有52天的時間是無償工作的。在其他收入差距更大的地區,這一時間往往也更長 [5]

總的來說,從「情緒化」這個固化的性別印象出發,女性更有可能困在低收入、難晉升的職業裏。當然,諸如閔熙珍、Open AI 創始人米拉·穆拉蒂等多位各領域女性管理者的出現,已經表明職場女性管理者相比過去多了不少,但於她們而言,盡管成為了管理者,仍然會受到固化性別敘事的限制。

職場需要人性和情緒,這並不限於女性

看到這裏,可能有些男性朋友會說,我感覺在我的職業生涯裏,好像也沒有因為比女性有更多選擇空間,就職場發展更順利啊?

原因就在於這套瘋女人敘事其實服務的是一套金字塔式的職場權力結構。在這個結構裏,人情味、忍讓、順從都會成為劣勢,都有 隨時滑落或在權力鬥爭中失敗的風險。

也就是說,由「瘋女人敘事」和女性職場的經歷引發的討論,其實並不限於女性,它是一個關於所有人工作處境的議題—— 我們該如何在一個金字塔式的職場環境中生存下去?

很多文化中,女性往往被期望承擔更多的家庭照顧責任,而男性則被鼓勵追求職業成功。 這種刻板印象不僅限制了女性的職業發展,也對男性造成了限制,使他們也難以在家庭生活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對此,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高爾丁 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她認為, 無情的資本主義鼓勵「貪婪的工作」文化——那些願意犧牲個人時間加班、周末或晚上工作的人,往往能夠獲得更高的報酬。

這也給職場帶來一種無情的競爭氛圍,每個人都急著要迅速響應、高效完成任務,情緒和人性在此時更加被視為軟弱和不夠職業化的象征。

如果持續呆在這樣的狀態裏,人們的精神世界難以存續,所有的生活都將被工作占滿,情緒不允許表達,長期的壓抑只會帶來更嚴重的反撲。

這已經違背了最初工作出現的意義 :除了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經濟意義之外,工作還具備提供身份認同,讓人們感到自己是社會一份子的社會心理意義,以及實作自我價值的自我實作意義。

在如此的狀態下,最終獲勝的只可能是類AI的人,ta 們工作精準、效率極高,但完全將自我貢獻給工作,失去對個人生活的主導權。

也就是說,當功績徹底變成職場和公司的唯一追求,那麽 首先淘汰完所謂「情緒化」女性後,緊跟著就是那些還不夠無情緒的男性,再然後就是還不夠把生活貢獻給工作的男性。

只要沒有人反抗和提出異議,如此的淘汰就會一輪跟著一輪。

今日互動

你對「瘋女人敘事」怎麽看?

你覺得職場應該拒絕情緒嗎?

來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References:

[1] Babcock, L., Recalde, M. P., Vesterlund, L., & Weingart, L. (2017).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cepting and receiving requests for tasks with low promotab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7 (3), 714-747.

[2] Eliot, L., Ahmed, A., Khan, H., & Patel, J. (2021). Dump the 「dimorphism」: Comprehensive synthesis of human brain studies reveals few male-female differences beyond size.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125 , 667-697.

[3] Fielding-Singh, P., Magliozzi, D., Ballakrishnen, S. (2018). Why Women Stay Out of the Spotlight at Work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ome.

[4] Fischer, A. H., & Evers, C. (2010). Anger in the context of gender.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anger: Constituent and concomitant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rocesses, 349-360.

[5] Limani, D., Sodergren, MC. (2023). Where women work: Female-dominated occupations and sectors.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6]Peterson Gloor, J. L., Okimoto, T. G., & King, E. B. (2022). 「Maybe baby?」 The employment risk of potential parenthood.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52 (8), 623-642.

[7]Smith, D. G., Rosenstein, J. E., Nikolov, M. C., & Chaney, D. A. (2019). The power of language: Gender, status, and agency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Sex Roles, 80 (3), 159-171.

[8] Women in the Workforce Statistics: Senior Roles, Maternity Leaves, Pay Gap in 2024. TeamStage.

本文關鍵詞:瘋女人敘事、職場心理

歡迎大家在 KY 帳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系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Alysha

每個人都擁有講述的權力。

監制 / Emma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以下服務

歡迎搜尋FB公眾號關註,下載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點點 在看 拒絕去人性化的職場👇